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命运三国之龙套觅封侯 > 第三百四十八章 科举制

第三百四十八章 科举制

随着“科举制”的不断完善与扩大,慢慢整个朝廷之上的文官,都是通过科举考试这条路考上来的,基本上没有一个酒囊饭袋了,通过其他手段(例如皇帝宠信、捐献等原因)成为官员的人,也会受到科举考出的官员鄙视,难以担任要职。

自宋代开始,科举制度已经是朝廷官员的主要来源,朝廷之上绝大部分都是科举官员,所以才有了“士大夫与天资共治天下”的名言。

故自宋代起,读书成为了平民百姓挤破头也想参与的事,只要稍有家财,就会想尽办法供家中儿子上书塾,因为平民百姓深深明白到只有读书才是改变自身及家族命运的最佳途径。

而凿壁偷光的匡衡、萤囊的车胤、映雪的孙康、划粥割齑的范仲淹,这些人的事迹无不向人们述说着一个道理,就是只要有心读书,肯下苦功,就算家里再贫困也有办法读书有成的,如此一来,“寒窗苦读”就成为了一代代人读书的惯例,只要家中还有一口吃的,大多数人家都会让儿子读上一段时间的书,有天分就全家吃糠也要供养其完成学业,没天分才会放弃。

就连宋朝第三人皇帝宋真宗赵恒(宋太祖赵匡胤的侄儿,宋太宗赵光义的三儿子)也曾经写下过有名的《劝学诗》,就是“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男儿若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

由此之后,民间读书之风日盛,各地纷纷都建起了魁星阁,供奉魁星,以增文气,希望自己的地区多出秀才、进士,而科举最终考试第一名——状元,都会被民间视作文曲星,其墨宝甚至会被人拿回家供奉,寄望沾点文气。

殿试(皇帝亲自考试)第一名状元的崇拜渐渐深入人心,慢慢连乡试(省级考试)第一名解元和会试(国家级考试)第一名会元也受到崇拜,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比榜眼(殿试第二名)和探花(殿试第三名)的名声还要大。

明代著名画家、书法家、诗人唐寅(唐伯虎)就是考中应天府乡试第一,故此世称“唐解元”,其诗作、画作备受追捧。

古代科举考试各个朝代有所不同,但大概可以分为县试、乡试、会试、殿试四个阶段,县试就是童生试,分为县试(区级)、府试(市级)、院试(由省级学正主持的考试),通过县试和府试就可以称为童生,这才有资格参加院试,院试通过的就可以称为生员(可以进入官方学院学习,就是所谓的进学)、秀才、茂才(汉代为了避汉光武帝的讳,改秀才为茂才),院试第一名为案首。

秀才就算是有了功名,是士大夫中就低级的一员,可以看作是官员预备役,有免除差徭,见知县不跪、不能随便用刑等特权,其中成绩最优秀的那批叫“廪生”,国家会按月发给粮食,鼓励他们继续读书。

经过一定手续,通常就是推荐,就是官学教授觉得学业有一定水平,就被允许参加乡试,一省乡试被录取者,就被称为举人,会被推荐到国家首都参加会试,所谓进京赶考的就是这些人,乡试第一名就是解元了。

举人其实已经是相当高级的士大夫了,若不想继续考取功名,基本上可以在本地谋一份差事,不过就不要想谋得什么要职了,所以很多举人都宁愿潦倒也不任职,唐伯虎就是这种人。

到了会试,就是全国考试了,在京城举行,由皇帝命令礼部组织考试,然后命数名重臣为主考官以表重视,会试通过被录取者,就被称为贡士,但也可以被称为进士了,因为会试合格者参加殿试并不会被淘汰,最后最差都能混个“同进士出身”,会试第一名就是会元了。

最后的殿试,就是皇帝亲自任主考官并当场出题的了,殿试其实就是会贡士们定名次,共分为三甲:一甲三人,称状元、榜眼和探花,赐进士及第;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

名次确定之后,就举行传胪大典,由二甲传胪宣读状元、榜眼和探花姓名,大典后即场为一甲三人授职,其余人等如欲授职入官,还要再经朝考,综合前后考试成绩,择优入翰林院为庶吉士,即俗称的“点翰林“,其余分发各部任主事或赴外地任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