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命运三国之龙套觅封侯 > 第三百四十九章 荫补制

第三百四十九章 荫补制

古代的科举制度,可谓环环紧扣、丝丝严密,这样一层层筛选出来的那一百多到三百多名进士,自然是一时之选,绝对是没有愚钝之人的了(历史上那些奸臣,可以说心思坏,但绝不愚蠢。)。

中国自宋代以来,科举选官制度已是完备,自此之后,文官集团基本上都是来源于科举制度,故此中国的统治阶级历来都是素质相当高的一班人,中国也才能自古以来都立于世界之巅,与历史上其它强大帝国遥遥相抗。

只是清朝满八旗入关以来,虽然还是重视儒家道统,顺治帝入关不久后就开始开科取士,但是满清始终是靠八旗起家,故此还是大量任用旗人为官。

文官系统自此不纯,奴化太深,同朝为官,旗人为主,汉人为奴,何能申雅怀,故有清一代,仅有纳兰性德、郑板桥、袁枚等寥寥数名文人有名作、大作,就算那名后世吹上天的“大才子”纪晓岚,也是由于影视作品对其渲染过甚,除了负责编纂《四库全书》外,可有任何作品名传四海?

文气不纯、文风渐弱,也是清朝如此快速衰败(自乾隆朝后可谓疲态渐露)并备受后人诟病的原因之一,日后开捐官盛行之滥觞,更是军政俱坏了。

故此太平天国才能从区区一隅席卷全国,比当年陈胜吴广起义更胜一筹,几乎直接推翻了清朝统治,若非曾国藩联手李鸿章、左宗棠两人镇压,张之洞为清朝护住钱袋,太平天国就此断绝清朝统治也是极有可能的,至不济也能划江而治,与清朝南北对峙。

也是因为如此,这四个人才会被称为清朝中兴四名臣,因为没有他们,清朝或许真的会被太平天国推翻的啊,不过太平天国也实在是可惜,如果洪秀全能有清晰的思考,肯接纳儒家思想代表的士大夫,就像后世太祖一样,团结部分具有“进步思想”的学者的话,那么湘军、淮军剿灭太平天国的行动绝对不会那么顺利,起码那些士绅不会那么爽快筹集足够的钱粮。

反正天主基督都是神爱世人、信者得救,而儒家说的是只要外族奉行礼仪,学习华夏的种种思想,那么就是华夏,两者都是思想重于血统、出身的,基本上没有太大的矛盾,儒家归于人,天主归于神,孔子也说“敬鬼神而远之”,“子不语怪力乱神”嘛,除了人道,儒家对神神道道的事都是不胡乱参与的。

两者其实没有根本性矛盾,看看儒家思想熏陶下的中国人参拜各种神庙,而后世提倡无宗教信仰的兔子大力复活儒学,就知道儒家从古至今都没有思想控制这一条,只要你的行为合乎“仁”道即可。

元、清两个外族朝代,都是拼命挖科举选官的墙角,导致朝廷统治阶级每况越下,一旦没有明君名臣,就会江河日下,连稍为维持都难。

而自宋之后的诸多汉族政权,都是力保科举选官的纯粹性,除了皇帝是由于血统担任之外,基本上整个掌握国政的统治阶级,都是科举出身,保持了统治阶级的素质。

虽然其中由于历史原因,还是要保留荫补制度,以符合古代宗族观念,但是荫补制度大部分是针对武官系统(这可是要命的职业,没一定素质谁会让自己的子孙去当。)。

文官系统当然也有荫补制度,但是一来,采取类似推恩令的这种手法,就是官职达到一定阶级才有权荫补,荫补人数有限,荫补的职级也要减数等,确保受荫补者如无特殊功勋,就无法继续荫补其他人,断绝了“鸡生蛋,蛋生鸡,无穷匮也。”的做法。

二来,受荫补的人,授官是受到一定限制的,要职、贵职是基本不会授予的,而且对这种身份的官员,考核方面也十分严格,除非真的做出了什么特殊贡献,不然是很难升官的。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