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命运三国之龙套觅封侯 > 第四百八十八章 荀子的天人观

第四百八十八章 荀子的天人观

荀子的天人观理论,主要是将“天”、“天命”、“天道”自然化、客观化与规律化,认为天没有理性、意志、善恶好恶之心,天是自然天,而不是人格神,他把风雷雨电、霜雪露雹等自然现象称为“神”,由这些自然现象组成的整个世界就是“天”,“天”的生成不是神造的,而是万物自身运动的结果。

这个观点,应该是荀子从老子《道德经》里面“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的这个说话引申深化出来的,也与后世的科学观相应。

既然“天”是万物自身运动的结果,荀子就认为,天不是神秘莫测、变幻不定,而是有自己不变的规律,这一规律不是神秘的天道,而是自然的必然性,它不依赖于人间的好恶而发生变化,人不可违背这一规律,而只能严格地遵守它。

基于这个观点,荀子就在《天论》里面明确说出了那句相当著名的话——“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天道不会因为人的情感或者意志而有所改变,对人的善恶分辨完全漠然置之。

认为自然的变化与社会的治乱吉凶没有必然的联系,还认为祭祀哀悼死者的各种宗教仪式,仅仅是表示“志意思慕之情”,是尽“人道”而非“鬼事”,这与后世认为“丧葬之礼是为了让在生之人安心,而不是为逝去之人举办。”的理论,可谓不谋而合了。

荀子还认为,既然“天”无人心种种道德观念,那么就应该“天人相分”,“天”和人类各有自己的规律和职分,天道不能干预人道,天归天,人归人,故言天人相分不言合,治乱吉凶,在人而不在天。

故此荀子在《天论》中说道“天有其时,地有其才,人有其治。”(这应该是继承了《易经》里面天地人“三才”的理论。),又在《礼论》里面说道“天能生物,不能辨物,地能载人,不能治人。”,说明了天、地、人三者各有不同的职能。

这个观点,后世看来确实牛十三,与基督教发展到末期,由于与皇权斗争多年导致教权衰落,最后提出了神明的世界归神明,人间的世界归皇帝的这个观点,让教权和皇权各有管辖,不再互相倾轧。

天人既然相分,接下来荀子就更深一步提出,与其迷信天的权威,去思慕它,歌颂他,等待“天”的恩赐,不如利用自然规律以为人服务。

他强调“敬其在己者”,而不要“慕其在天者”,甚至以对天的态度作为君子、小人之分的标准,强调人在自然面前的主观能动性,主张“治天命”、“裁万物”、“骋能而化之”的思想,荀子明确的宣称,认识天道就是为了能够支配天道而宰制自然世界。

荀子这个观点,应该就是华夏有史以来各种与天斗、与地斗的种种传说的汇总,也是华夏民族不认命、无惧天灾地祸的精神内核来源。

荀子的思想偏向于经验以及人事方面,是从社会脉络方面出发,重视社会秩序,反对神秘主义的思想,重视人为的努力。孔子中心思想为“仁“,孟子中心思想为“义“,荀子继二人后提出“礼“、“法“,重视社会上人们行为的规范。

荀子认为人与生俱来就想满足**,若**得不到满足便会发生争执,因此主张人性有恶,要由圣王及礼法的教化,来“化性起伪“使人格提高。

与孔子、孟子相比,荀子的思想则具有更多的现实主义倾向,他在重视礼义道德教育的同时,也强调了政法制度的惩罚作用。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