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蜀臣 > 第086章、相诈虞

蜀臣 第086章、相诈虞

作者:茶渐浓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2-24 21:02:01

第086章、相诈虞

马谡尚在汉中未归,是故,丞相便将我当作可论计军国大事之人邪?

看罢东吴国书,郑璞心中且惊且喜。

恍惚之间,竟有心生一缕“士为知己者死”的感动。

随即微微垂头,敛容阖目,努力抑制心中窃喜,陷入沉吟中。

一者,胸有激雷而面如平湖者,可拜上将军。

性情轻佻者,不堪任事。唯有不为外物而喜怒、见事举措冷静,持重且沉稳者,方能统观全局,做出最恰当的谏言。

另一,则是思虑着丞相诸葛亮,让他谏言东吴国书的隐意。

如何回复孙权,达治知变如丞相,焉能无决断邪?

且无需多虑,便知出兵策应,并不符合大汉的利益。

东吴与巴蜀两家和睦,不过是利益所趋,损己而利人之事,孰可取邪?

莫说今岁朝廷方动众南征而归,不宜再动刀兵。就算朝廷兵强马壮,亦不会为东吴作嫁衣。

丞相今以军国大事询于我,应是想看有无拾遗补阙之处吧?

抑或者是,丞相得闻独轮车之喜,见我恰逢其会,便生考校一二之心吧?

一番思罢,郑璞心中已然清明一片。

又将先前独坐小宅书房的静思,细细梳理了一遍,方抬头作礼,恭敬出声。

“禀丞相,军国大事,璞位轻人卑,本不敢有言。然,丞相有问,璞亦不敢不答。是故,璞斗胆,请姑妄试言之,如有悖论,还请丞相不责。”

“呵呵~~~”

闻言,只手轻揉着鼻根,缓解疲劳的丞相,不由失声而笑。

好一阵,方止笑意,摆了摆手,温和谓之,“子瑾性情,我早知矣。不必做谦逊态了,直言便是。”

呃........

于丞相心中,我竟已刚愎如斯邪?

顿时,郑璞脸生讪讪然,略作几声干笑罢,便敛容称诺。

“丞相,我大汉与孙吴已然誓盟,共抗逆魏。然,璞窃以为,我大汉伐逆魏之时,孙吴难北上;孙吴出兵之际,我大汉亦难共力。非乃不协心,盖因各据一方,地利及彼此所虑者不同矣。”

“哦?”

眸中闪过一缕异色,丞相脸上笑意更胜,将眉目间的倦色都驱逐了不少。

目光落在郑璞身上时,亦是欣慰且殷殷切切,“子瑾细言之。”

“诺。”

再度拱手,郑璞便开始口若悬河。

“彼孙吴,抗逆魏所倚仗者,乃大江天险之利。且南船北马之故,其水军异常精锐,若有征伐,必用其长也。”

“兵者,凶也,当未虑胜而先虑败。是故,孙吴出兵北上,常选夏秋多雨之时。待大江支流水系大涨,可供舟船长驱而入逆魏腹心之地,取‘则进可攻,退亦无忧’之慎也。”

“我大汉,则是大有不同。”

“璞与别部司马柳休然性情相契,尝得闻休然兄闲谈早年游历之言。谓蜀地出陇右之道,多处于雄山峻岭中,崎岖难行,且是栈道居多。士卒行军跋涉与粮秣辎重辗转,皆举步维艰,事倍功半。”

“因而,我大汉若出兵北伐,当首选春日动身,以图秋季得据逆魏之境,抢收麦粟以资军粮,就食于敌,减粮秣转运之困也!”

言至此,郑璞轻舒气,缓解一番疾言的口干舌燥,“是故,璞以为,我大汉与彼孙吴虽有盟约,然难协力也。”

“善!”

丞相听罢,拊掌而赞。

双眸之中,亦然丝毫不掩饰欣赏之色,“子瑾虽年齿不长,然胸中韬略,已不亚于幼常也!”

嗯?

不亚于马谡?

听闻丞相之赞,郑璞不由双目发怔。

而丞相见他愕然,轻笑出声,说道,“南征归来时,我与幼常曾有论,孙吴与我大汉共襄伐逆魏之事。幼常昔日之言,与子瑾今日之断,几无异也!”

原来如此。

果然,丞相心中早有决断,此番只是有考校于我罢了。

心有所悟的郑璞,连忙拱手,口出谦逊言。

亦然,顺着心绪,郑璞还想到了更多。

如今的大汉朝廷,或无人会冀望过,与孙吴共出兵协力北伐。

抑或者说,丞相昔日力促与孙吴同盟,只不过是为了,巴蜀东南线无有外忧罢了!

毕竟,当年襄樊之战,关侯水淹七军,斩庞德虏于禁,困曹仁于樊城,威震华夏,逼迫魏武曹操议徙都以避其锐。

然而,孙权却是背盟,遣将吕蒙偷袭荆州。

以至关侯功败垂成,兵丧身没!亦让光复汉室之志,折戟沉沙!

虽说以利互盟者,利不谐则叛,乃是世之常态。

但,举大汉朝廷上下,谁人不心怀忌惮?焉能不防备,孙吴再得可趁之机?

互盟不犯,可也!

共抗逆魏,亦可也!

然,若想协同出兵而伐,还是莫作念想了吧。

至少,于今岁刚讨定南中叛乱的大汉而言,还是免了。

“子瑾才学虽捷于当辈,然不可自傲,须知骄者难久,矜者易颓。”

赞罢的丞相,亦不忘叮嘱了句,方出声道,“此间事了,子瑾且去署事吧。”

“诺。”

当即应声,郑璞连忙作礼,“璞谨记丞相教诲。”

只不过,他却是没有依言离席而去,乃是昂头,双眸灼灼而朗声请之,“丞相,璞尚有思未言全,还请续言之。”

咦?

竟未言全邪?

长眉高挑,丞相面露讶色。

随即,却是捋胡而笑,饶有兴趣的目视着郑璞,颔首而道,“可,言之。”

“谢丞相。”

再度拱手作礼,郑璞轻声谓之,“丞相,孙吴声称,我大汉只需遣偏师迷惑逆魏,策应一番即可。璞窃以为,不若允之,遣三五千兵马以往。待他日朝廷北伐之际,遣使让孙吴出兵策应,彼亦不可辞也。”

“哈哈哈~~~~~”

甫一听罢,丞相诸葛亮不由冁然而笑。

边笑,还边指着郑璞,佯怒而责,“小子之心,竟如此锱铢必较!委实狡诈之徒也!”

只是一番笑罢,丞相便作肃容,蹙眉而问,“子瑾,你可思过,我大汉若是出兵策应,其中有多少牵扯否?”

然也!

出兵策应,不仅仅是调动三五千兵马,佯作攻势那么简单。

其背后,所牵扯到的利弊,甚至能干系到汉、魏与吴三方未来数年的攻伐。

其一,乃是孙吴隐隐有嫁祸之心。

逆魏曹丕即位以来,好大喜功,倚仗地广兵多的优势,连年发兵伐吴不休。却是对巴蜀之地,熟视无睹。

流于表面的缘由,自是巴蜀闭塞,道路难行,乃易守难攻之地。

但若深究之,应是大汉连续经历襄樊之战、夷陵之战两场大败,又有南中诸郡群起叛乱,让逆魏曹丕觉得,巴蜀已苟延残喘,不足为虑!

譬如先帝刘备大行之年,逆魏司徒华歆、司空王朗、尚书令陈群、太史令许芝、谒者仆射诸葛璋各作书,遣人送来成都,给已然开府治事、事无巨细咸决之的丞相诸葛亮。

书信所言,乃是陈天命人事,劝说丞相举国称藩。

若不是逆魏上下,皆觉得巴蜀已日薄西山,焉敢作书劝降邪?

不惧遗丑青史,为后人所笑邪?

而孙吴与巴蜀结盟,本有共抗逆魏之约。

如今,孙吴连年被攻伐,又见巴蜀好整以暇,自是不心甘的。

作书请大汉出兵策应,正是想让逆魏觉得,巴蜀已然恢复再度征伐的元气,不可轻视之。亦然让那逆魏曹丕,莫要再死死盯着东吴这边不放了.......

国之交者,尔虞我诈也!

天下三足鼎立之势,又有哪一方,不想看另外双方彼此攻伐损耗,好坐收渔翁之利邪?

孙吴上下,亦是人才济济,焉能不深谙此道?

况且,孙吴移祸之举,乃是惯用的伎俩。

譬如建安二十四年,孙吴图阴袭荆州之计,便上书逆魏自称臣,说天命,请魏武曹操代汉!想借此,让关侯将更多兵力调往前线。

后,袭荆州得手,恐先主刘备兴兵报复,便将关侯之首传至雒阳与曹操。

今故技重施,险恶之心,不言而喻。

其二,乃是大汉若出兵,将会影响日后北伐大计。

于巴蜀而言,坐看逆魏孙吴彼此频频相互征伐,百利无一害。

且,继续示之以弱、作偃旗息鼓之态,可让逆魏对大汉掉以轻心;亦然会将更多兵马调动荆州、扬州攻伐孙吴,进而使关中、陇右等地守备松懈!

届时,北伐时机成熟,从汉中郡倾众而出,以有心算无心,攻占陇右,不难矣!

何必损己利人,为了那一纸盟约,与孙吴做嫁衣邪!

况且,今岁方大征而归,正是修生养息之际。以此理由,回绝孙吴之意,亦有理有据,其又能如何?

再者,逆魏一家独大,巴蜀与孙吴共盟求存!

巴蜀即使回绝了出兵之意,孙吴岂敢因此事,而放弃盟约不成!

哼!

“回丞相,璞有思过。”

听闻丞相所问,郑璞亦作肃容,恭声而答。

亦不暇思索,当即将其中利弊尽数叙出,以佐自身之言。

是故,丞相听罢,便凝眉成川。

他本以为,郑璞尚年少,对尔虞我诈的伐谋伐交之道,有所不明,才出声谏言朝廷可遣兵为孙吴作佯攻之势。

然,他所言竟是字字珠玑,鞭辟入里!

-

明日上架,感谢众书友一路相伴与支持。

至于订阅,无力,亦不敢有求,且随缘吧。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