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这个三国很核理 > 第四百六十五章 诸侯讨刘 二合一,为‘到二仙

第四百六十五章 诸侯讨刘(二合一,为‘到二仙桥要走成华大道’加两更)

袁绍收到渤海陷落消息后,马上就发起了雷霆大怒。帐外众人只是不敢进来,事实上袁绍并没有阻止这些人入帐。

因此门口的亲兵也并没有阻拦,任由许攸进入。

刚走进大帐,许攸就望见了满地狼藉,以及正在大声叫骂刘备且满脸悲愤的袁绍。

现在的袁绍的确很愤怒,但要说有多伤心,那倒未必。

渤海郡地势偏远,丢了虽然可惜,但不是不能承受之痛。韩猛死了也就死了吧,自己无能,也怪不得别人。

唯有长子袁谭被俘,这才是袁绍真正放心不下的地方。

袁绍妻妾近十人,儿子也有七八个,但只有袁谭、袁熙、袁尚为正室所出,深得他的喜爱。而且除了嫡长子袁谭之外,其他的两个儿子年岁尚小,还不足以担当大任。

而且一旦刘备以长子袁谭为筹码,来跟自己的讲条件,自己该如何应对?

答应,难免会有损失。

不答应,又怕寒了麾下人心。

一念及此,袁绍不禁有些头疼,心中对刘备的恨意愈发浓烈。。

“刘玄德,你枉有仁义之名,却行此龌龊之事,某恨不得生啖你肉!”

袁绍又骂了一句,却正好看到走进来的许攸。只是袁绍现在正在气头上,见许攸没有主动开口,他便也没有招呼许攸。

许攸见此,也只是摇头一笑,捻了捻胡须,并不在意。

但他这一笑,却成功加剧了袁绍的怒火。

我失人失地,甚至连儿子都被抓了,你居然还笑得出来!

袁绍冷哼一声,开口道:“子远,你今日似乎心情不错,有何喜事,不妨说来听听。”

许攸当然听得出袁绍话中的阴阳怪气,但他要的就是这个效果。不过是何种态度,总之先吸引袁绍的注意力再说。

劝人得讲究方法技巧,甚至得拉动情绪,而许攸向来自诩是此道高手。

“非是在下有喜事,乃是主公有喜事。”许攸拱了拱手,开口笑道。

袁绍终于绷不住了,大声斥责道:“许子远,我儿刚被俘虏,你却说有喜事,实在是欺人太甚!”

“主公何必动怒,某所说的喜事,与大公子正好息息相关。”许攸面不改色,口中继续说道,“主公所忧者,无非是大公子被俘。在下有一计,足可保大公子无虞。”

袁绍一听跟自己儿子有关,果然成功被吸引了注意力,连忙问道:“哦,子远有何计,还不速速说来。”

许攸也不卖关子,直接开口道:“主公,刚才兖州来使,欲要求见主公。”

“这与我儿安危有何干系?”袁绍不解道。

“自然是有关系的,主公稍坐,请听在下一言。”许攸开口笑道,“主公可曾听说过,昔年楚骑追高祖,高祖急,推孝惠、鲁元车下,滕公常下收载如是者三。”

闻言,袁绍不由点了点头,眼中却露出一丝疑惑。

许攸所讲的这句话,其实是汉高祖刘邦的一个小故事。

当时刘邦被楚军追杀,坐着马车逃跑,但马力有限,刘邦为了增加自己的逃生几率,遂一脚将儿子汉惠帝,女儿鲁元公主踹下了马车,想借此让马车跑得更快些。

不过当时赶车的车夫是夏侯婴,这家伙虽然对刘邦忠心耿耿,却不忍两个孩子落入敌军之手,遂下车将孩子抱回了车。

刘邦大怒,再度一脚将两個孩子踹了下去,夏侯婴就又下车去捡。

这个流程重复了好几次,最后刘邦实在受不了夏侯婴了,扬言夏侯婴再敢下车捡孩子,就杀了夏侯婴。

但夏侯婴却还是坚持己见,最终救了这两个孩子。

这段典故袁绍自然听过,他疑惑的是,许攸此时为什么会讲这个典故。

许攸笑道:“主公,高祖身为人父,难道不疼爱孝惠帝和鲁元公主吗。”

呵呵……

就刘邦那样的,他你说他疼爱自己的孩子,谁信啊!

毕竟刘邦的事迹,大家都耳熟能详。他连自己老爹都不在乎,能干出抛妻弃子的事,可一点都不稀奇。

虽然袁绍很想这么回答,但明显不合适。

“高祖英烈神武,自然不会不疼爱自己的孩子。”

袁绍答道,老老实实做起了自己的捧哏。

许攸继续笑道:“可危急关头,高祖为何还是要推两个孩子下车?”

“这……”

袁绍一时语塞。

许子远,你拿这种问题问我,故意找茬是不是!

许攸却没有让袁绍下不来台,而是直接给出了答案:“因为高祖明白,楚军的目标是自己,能与项籍争天下的人,也只有自己。

孝惠帝和鲁元公主,不过是因为自己才会被楚军追逐。只要自己还活着,即便两个孩子落入敌手,也不会收到任何伤害,因为他们是重要的筹码。

可若是自己死了,两个孩子就算侥幸存活,也躲不过楚军的追杀。是以,高祖推孩子下车,其实也是为了保护他们性命。”

袁绍不是蠢人,他当即明白了许攸讲这个典故的意义。

“子远,你的意思是,我儿在刘备处,并不会有生命危险?”

许攸笑道:“然也。”

袁绍又问道:“可若刘备那厮以我儿为筹码,使某割地赔款,又该如何处之?”

“敷衍即可,反正大公子不会有生命之危,道理方才在下已经讲过了。”许攸说道,“只要主公一日兵强马壮,世人敬服,那大公子就绝不会有危险。”

许攸这番说的极有道理,至少听上去是这样。

至于某位不讲武德的林监军会如何利用这枚筹码,还就是另一回事了。

听了许攸的话,袁绍顿时大喜道:“听子远一言,如拨云见日!”

儿子安全了,并且也不会成为要挟自己的条件,袁绍如何能不高兴。

不管接下来的事情会如何发展,至少许攸这番说辞,已经起到了它该有的效果。

听到袁绍的夸奖,一贯倨傲的许攸一脸得色,便又捻了捻胡须,拱手笑道:“主公皆因方才悲伤过度,才一时看不清利害,算不得在下之功。”

袁绍继续问道:“子远,那你说说,接下来咱们该怎么办?兖州来使,又有何要紧之处?”

“主公,请恕在下直言。”许攸继续开口道,“眼下渤海战事,已成胶着之势。前线探报传来消息,徐州此次出动了两万大军,领军将领乃赵子龙。据在下所知,此人心思缜密,更有万夫不当之勇。

而眼下渤海已失,咱们已经失了先机,纵然颜将军再怎么勇猛,恐怕也无法取得胜利。”

一说起渤海的战事,袁绍眼中的怒意又涌了上来,怒道:“难道就这么将渤海郡拱手相让?刘备这厮,着实太过可恨!”

见袁绍又有暴走的倾向,许攸赶紧又劝道:“主公息怒,时局如此,再说也是无用。为今之计,若想破局,只能从其他方面入手。”

“其他方面?”袁绍疑惑道。

许攸点了点头道:“不错,眼下战事胶着,便只能着手拉拢外援。以主公之威望,借袁氏之声名,拉拢兖州内外诸侯共击刘备,方为上策。

去岁年末,兖州刺史刘公山为刘备所擒,眼下兖州理应群龙无首才是。可东郡名士陈公台突然来使,只能说明兖州有变。主公不妨接见他,最好能将笼络一番。再者河内太守,广陵太守,皆唯主公马首是瞻。可许以重利,使其共击刘备,必然能胜!”

袁绍却不认同许攸的看法,摇了摇头道:“刘备其人虽卑鄙无耻,但麾下猛将如云,某眼下还立足未稳,若贸然出兵,恐胜算不大。”

“主公,去岁一直在征讨董贼,刘备麾下近十万大军,更是每每冲锋在前。徐州本不富裕,如何经得起刘备如此折腾?

若不出在下所料,此时徐州虽有兵马,却无粮草。不然此次赵子龙突袭渤海,就不会只带两万兵马。”

闻言,袁绍目中一亮,当下一拍桌案道:“对,子远你说得对!若无粮饷,就算再多的兵马也无济于事!此乃天赐良机,断然不可放过。

走,随某去见兖州使臣,与其相约共击刘备!”

此时的袁绍,在许攸一番剖析局势后,再度恢复了信心。

甚至幻想着由自己号召,再来一次诸侯讨董。

只不过这次要集火的对象,从董卓变成了刘备。

而作为兖州使臣的陈宫,此刻正端坐在堂上,与袁绍外甥高干谈笑风生,脑中盘算着待会如何取得袁绍的支持。

自从他与程昱一起说服曹操占据兖州后,新的问题便接连而来。

首要问题有两点,

其一,作为中原腹地的兖州,自然是一块肥肉,如何占领?

关于这点,倒也不难解决。

自刘岱与桥瑁一死一困后,兖州势力基本群龙无首,被分割成了好几块。其中最大的一股势力,就是济北太守鲍信,其次便是山阳太守袁遗。

鲍信自不必说,程昱和陈宫二人就是他向曹操举荐的,而他本人更是曹操的铁杆粉丝,当先就表达了支持的态度。

什么,孟德你要当兖州牧?

那可真是太好了!

主公在上,请受我一拜!

而陈宫和程昱也在兖州颇有名望,这两人主动替曹操与兖州一众世家达成了协议,算是确立了曹操的地位。

山阳太守袁遗,嘴上自然是没意见的,至于他心里是怎么想的。

曹操等人表示,这不重要。

在鲍信、陈宫、程昱三人的努力下,曹操只在短短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便接管了大半个兖州。

至于剩下的部分,也可以慢慢招揽。

其次,便是第二点,接管兖州之后该如何站稳脚跟。

兖州身为中原腹地,自然也是四战之地,更何况眼下诸侯中最强大的三人,占据徐州的刘备、占据冀州的袁绍、占据豫州的袁术,他们的地盘刚好把兖州团团围住。

这是巧合吗?

陈宫并不这么认为,但坐在四战之地的火炉子上,若不采取行动,莫说发展,被灭也只是早晚的事情。

谷睃

于是陈宫和程昱按照原定计划,刚与兖州世家谈妥之后,便想着勾连三方诸侯的其中一方引为后援。如此就算另外两方出手攻打,自己也未必没有一战之力。

曹操也不傻,去年兖州刺史刘岱和东郡太守桥瑁,到底为何被刘备所灭,答案他心里早就有数。

难不成还真是不遵天子之命,意欲谋反不成?

这个借口,也只能骗骗三岁小儿。

还不是他林子初眼看刘岱不好控制,才出手将其除掉,好亲自接管兖州,或是再扶持一个傀儡。

而且此番自己受林朝之命前来劝说鲍信,如今却占据了兖州,不仅理亏,更是在实际层面上损害了刘备的利益。

因此,与刘备结盟的可能性也就不复存在了。

再看豫州袁术,这家伙年少时在京城时就与曹操不合,虽然很大一部分程度是因为曹操和袁绍走得近。

但不可否认的是,袁绍自恃出身高贵,没少干出奚落曹操的事情。再者刘备与袁术眼下还是盟友,想获取他的支持,也没这么容易。

尽管如此,曹操还是派人去见了袁术,准备晓以利害。

至于能不能成功,曹操没报过希望。

但天下争霸这种事,向来利益为先,袁术若是能被情绪左右决断,那足以证明他不能成大事。

如此一来,就剩下最后一位盟友的人选了。

没错,就是冀州袁绍。

且不说曹操与袁绍私交甚厚,就算眼下双方的境遇,都有不少相似之处。

同样是刚刚才执掌一州,同样是立足未稳,又同样得罪了刘备。

不同的是,曹操有少许背叛刘备的行为,而袁绍则是直接被刘备按在地上摩擦了一顿。

有道是同欲者相憎,同忧者相亲。同病相怜的两人,自然是盟友的最佳人选。

如此,向东可抵御刘备,向南可防备袁术,这甚至有些原本历史上孙刘联盟的影子,说是命中注定也不为过。

于是,曹操派出目前自己麾下第一谋臣陈宫,亲自前往邺城求见袁绍,希望说服他与自己结盟。

厅堂中,袁绍听完了陈宫的来意,心中大为震惊的同时,也立刻欣喜起来。

孟德这波操作可以啊,居然摘了刘备的桃子!

一个字,爽!

两个字,有种!

三个字,我喜欢!

四个字,干得漂亮!

刘玄德,你也有今天!

结盟,马上结盟。某不仅要与孟德结盟,还要号召中原诸侯一同东进徐州,共讨刘备!

……

泰山,奉高。

此时的林朝,将诸葛亮等人留在南城,并放权他处理泰山羊氏后,便带着太史慈和陈登一路来到了奉高。

要说奉高这个地方,林朝去年来过,自然没什么稀奇的。

不过奉高县旁边有一个地方,林朝一直想去看看,那就是泰山!

确切的说,是重走昔年汉武帝封禅之路。

西汉元封元年,刘彻东巡至此,登泰山而封禅,随后便在此地单独设立一县,更是将其改为泰山郡治所。

这便是奉高的由来。

而林朝这次难得有时间出来放松心情,便想着去瞻仰一番。

当然……还有另一个小目的。

初平二年四月初。

当朝太尉府长史,安喜侯林子初登临泰山。

此行,林朝带的护卫极少,加上太史慈也不到十人,甚至一路跟随的陈登也被他留在了奉高。

而这不到十人里面,有七八人是因为此番行事需要,而不得不带上。

林朝体弱,爬到半山腰的时候,已经累得气喘吁吁,后面的路程就只能让太史慈搀扶着。

纵然如此,这还是他这几年时不时亲临战场锻炼出来的结果。

“监军,不如停下来歇息片刻。”

山道上,太史慈见林朝走得极为费劲,便忍不住开口劝道。

林朝却摇了摇头,继续向前走去,步伐缓慢而又无比坚定。

见林监军执意如此,太史慈只好跟上,并一路搀扶。

在两人身后,有七八名校事府的精锐跟随着。

不过这七八人并没有空着手,而是抬着一块石碑,在山间小道上行走得很是吃力。

又走了一会,林朝见这七八人已满头大汗,便下令休息一会。

太史慈搀扶林朝坐下后,便赶紧递过来一壶水。

林朝接过喝了两口后,就见太史慈看了看抬着石碑的那七八人,然后用极低的声音说道:“监军,等石碑埋下之后,这几人要不要……”

说着,太史慈做出了一个抹脖子的动作。

这一幕看得林朝大皱眉头,急忙低声呵斥道:“子义,此事万万不可!”

“可是消息一旦泄露出去,恐怕会坏了监军您的大事……”

太史慈还没说完的时候,林朝便已经挥袖阻止道:“子义啊,你的好意某明白。不过这些随从皆是校事府内的精锐之士,对某也是忠心耿耿,又岂能行此杀人灭口之事。

至于泄露消息……你说到时候世人会信他们,还是会信某?

若世人信某,他们就算把消息泄露出去,也没人会信。

若是世人不信某,不用他们泄露,随便有不知情者编造些流言便能坏事,你可明白?”

“这……”太史慈抱拳道,“监军,属下知错了。”

林朝笑着拍了拍太史慈的肩膀,温言道:“你没错,但思索的方向不对。子义你记住,有些底线是必须要遵守的。因为底线就是底线,不能后退一步。你今日退了,明日便还会退,后日也是如此,如此下来便会有无数次的后退。

再者,某今日若依你之言,杀这些人灭口,他日未必不能杀你灭口。”

林朝的声音很轻,话中满是安抚的意思,但是却听得太史慈心中一紧,脊背发凉。

“监军,属下真的知错了。”

太史慈抬起头来望着林朝,极为认真道。

“好了,不必如此紧张,某没有责怪你的意思,只希望你以后不要再有这种想法。”林朝继续笑道,“上位者最忌外宽内紧,莫说今日如此,即便将来子义你独掌一军时,也该记住此理。”

太史慈这人什么都好,就是有时候容易反应过激。

一个月前在朐县时,田丰要带走糜芳,太史慈也曾表示过反对。

他的理由是既然已经得罪了糜芳,那就不如直接斩草除根,不然糜芳心中怨恨,指不定日后会干出什么事情来。

可林朝却摇头一笑,当场否决了太史慈的提议。

笑话,以我林子初今时今日的地位,想杀我的人多如牛毛,还需要顾忌一个糜芳的报复?

上位者自然该有上位者的胸襟气魄,不能太过睚眦必报。

莫说糜芳,就算是他兄长糜竺又如何?

自己若饶他一命,他绝对会感激涕零,他也只能感激涕零。

因为林朝捏死他,跟捏死一只蚂蚁没有任何区别。

这番话说完,林朝又拍了拍太史慈的肩膀以示安抚,随后便起身而去,将手中的水囊扔给抬石碑的七八名校事府精锐。

“都多喝点,上山的路还早着呢!”林朝冲众人笑道。

众人急忙准备站起来拜谢,却被林朝挥袖阻止。反观林朝自己却走到了他们旁边,跟他们一起席地而坐。

“各位,此碑极为重要,待会抬的时候可不要弄烂了。而且今日之事极为机密,以后不许向任何人说起,你们可明白?”

林朝没有用命令的语气,反而像唠家常一样跟众人表达着自己的要求。

“唯!”

众人连忙抱拳道,脸上满是坚定之色。

林朝与众人又聊了一会,这才起身开始欣赏自己的杰作。

说起这块石碑的由来,林朝还是从朐县村落看到那块巨大的墓碑后,才得出的灵感。

今日,我便创造一个历史依据出来。

一想到日后发掘出石碑的场景,林朝嘴角便忍不住露出了一丝笑容,迎着中午灿烂的阳光,刚到照耀在石碑上面。

只见石碑上开头便有八个大字——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唯一美中不足的是,这石碑上的字虽然工整漂亮,但林朝总感觉少了那么点意思。

嗯,回头再写封信催一催李儒,问问他时候发钟繇这老小子发快递送过来。

李文优,你办事效率不行啊!

我只想要个书法大家,帮我伪造一块有历史年份的石碑,我有什么错?

要是这上面的字是钟繇亲自手写……

啧啧,想想都是一件美事!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