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新顺1730 > 第七八六章 工业革命(三)

新顺1730 第七八六章 工业革命(三)

作者:望舒慕羲和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2-24 23:56:55

第七八六章 工业革命(三)

脚踏铁轮飞梭织布机,不能算作大型的工厂制机器,是标准的手工业,而且是家庭手工业配置。

但生产这种手工业机器本身,就是工业革命的一部分。

蒸汽机可以催动更大的鼓风机、更大的鼓风机提供了更高的冶炼温度、更高的冶炼温度提高了钢铁产量、更多的钢铁产量可以用作生产这种手工业机器。

但不管是钢铁产业、还是这种铁轮飞梭织布机,其利润的根源,终究还是那些在方便了东北寒冷去移民、在南洋彻底击溃了印度棉布的布匹。

事实上,按照原本历史的技术水平来看,这种也就是1800技术水平的家庭手工业的织布机,如果在全国普及。

那么,至少原本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候的技术水平,机器布依旧没有任何获胜的可能——不是外国的机器布,而是哪怕本国生产的、完全没有关税的本土机器布。

一个国家的工业化,要与时代、与自己的特殊情况相配套。而不是全面照抄原本历史上的先发国家,因为无法复制那些先发国家的人口、人均土地、农村经济。

在东北全面占领了市场的南通二尺八大布的背后,折射出的、背后隐藏的一切,就是大顺的工业革命已经开启。

原本的亚洲棉,是无法纺出足够强度的棉纱的,也就根本无法织出来二尺八宽幅的布。

苏北的棉种改良,解决了这个问题。

原本的本土纺纱机,也是无法纺出了可以支撑二尺八宽幅布匹的土纱的。

苏北棉花种植配合松江府的纺纱进步,解决了这个问题。当然,纺车改良的前提,又是苏北的长绒棉。

原本的冶铁数量,也是根本无法支撑几千上万台脚踏织布机的铁轮需求的。

之前由蒸汽机发展起来的新兴冶铁业,解决了这个问题。

依托小农经济本就脆弱的东北地区,以及依托辽河水运和冰运所辐射的几千万亩地广人稀的土地,由布匹作为最终纽带,带动了棉纺、冶铁、机械行业的有利可图的发展。

最重要的,是垄断资本集团的出现,垄断了大顺的长绒棉。

不管是南洋的、苏北的长绒棉,都是被垄断的。

宽幅布所需的长绒棉棉纱,自然也是被垄断的。

同时,普通家庭无法承担脚踏织布机的成本,以及长绒棉棉纱的垄断导致的百姓无法单独购买,也使得在苏南、苏中地区理所当然地普及了包买制。

如何最低程度地减轻工业化对小农的冲击?

那就是铁轮机包买制下乡,依托东北南洋日本市场,实现江苏全省的农村织布机升级换代。

这样,矛盾就转化了。

如果能够完成整个江苏省的农村织布机升级,那么,应该说,大顺的蒸汽机织布行业,以现在的技术进步速度,也至少五十年内,没有生存空间。

但是,矛盾却由直接上机器产业的“对小农经济的冲击、小农经济的反扑”,换为了“棉布生产的发展,与棉花棉纱数量不足”的矛盾。

由原本的,整个黄淮区、苏北区小农破产,发动起义反抗新时代发展的可能。

变为了。

要么继续对外扩张;要么对外扩张到顶之后,新兴资本集团绑架了整个江苏省的人口,要求吃掉国内市场,瓦解国内其余地区的小农经济。

每让一台铁轮机下乡,就意味着,新兴资本集团又绑架了一户百姓。

并且,这一户百姓将支持资本改造全国的进程,也就是他们的铁轮机和宽幅布,毁灭原本小农经济的一尺布的过程。

当然,当江苏省的家庭手工业者们按照资本的意志去改造全国的时候,一旦获胜,也意味着他们自己的灭亡。

他们毁灭了自己阶级意义上的同盟军,那么将来资本消灭他们的时候,自然也就没人站出来和他们一起作战了。

而背后调控他们,该什么时候支持对外扩张、该什么时候觉得翅膀硬了要把全国吃掉的力量,是藏在他们背后的垄断了棉纱和长绒棉产业的资本集团。

或者说,是一条看得见的手,在控制宽幅棉布的产量和去向,决定冲击的方向。

刘钰说,现在去海外是好的。于是,在对欧走私、对南洋的印度棉布替代、以及英国被大顺的走私逼着出台了更严苛的棉布禁令的背景下,酿造出了惟新三年的印度苏拉特棉纺织萧条,并且这场萧条一直延续到今年。

看上去,好像铁轮织布机走入家庭,是稳固了小农经济。

实际上,恰恰相反。

外表看起来和小农经济很像,男耕女织,但实际上江苏省的小农经济已经被刘钰悄悄瓦解了。

每个用铁轮纺织棉布的家庭,实际上都是资本的雇工,只是工作场所在家里而不是在工厂而已。

整个流程,看似自由,实则都是严密的管控下。

南洋的棉花、苏北的棉花,在南通或者松江府,进行轧花、去籽、搓条等流程。

然后进入纺纱作坊,纺织成可以织宽幅布的长绒棉纱。

每个包买商,需要提前预定棉纱,再把这些棉纱分包给在家庭中织布的织工。

织工织布完成,拿到自己的工资——布他们无权自己处置,只能交给包买商,然后再自己花钱买布。

包买商拿到布后,印花缴税。

逃税是很难的,因为上游的棉纱被控制,能织多少布收税部门是心里有数的。原本的棉花和土纱,是无法纺出来这种宽幅布的。

布要卖到哪里去,看似自由,实则也并不自由。

被斩断的运河、盐改之后在关键地方设置的检查站、以及海运和陆运的成本差异,都限制了这些布匹的流通方向。

那些被卷入了铁轮织布机包买制的家庭,其生产的逻辑,也不再是自己用、多余的拿去交换。

其生产逻辑,变为了出卖劳动力赚取报酬,再用出卖的劳动力换取的报酬,购买生活用品。

只不过,这个瓦解过程,仅就江苏省的自耕农而言,是微创的、无痛的。

在不知不觉中,他们的身份,由小农,变为了包买制下的特殊雇工。

那这些痛,被谁承受了呢?

天灾**之下,不得不闯关东求活的河北、山东的百姓;顶着超高死亡率下南洋的黄淮与闽粤百姓;日本麻纺织业被棉布冲击下的普遍破产;印度苏拉特地区的棉纺织萧条。

不管是闯关东还是下南洋,过程本身都是痛苦的。

包括大顺此时的闯关东,其过程更像是殖民公司买契约奴,去那边圈地种豆,而不是自发一点点的小农逃亡拓展。

这和历史上的东北移民发展有很大的区别,原本历史上的东北移民的一波高峰,是帝国主义侵略之下修铁路、开矿、工商业贸易所导致的。

而现在,则是依托辽河流域,资本出钱以利润为导向的种植业,也可以叫大豆种植园,或者粮食农场为主。

其实本质还是围绕着棉花产业来的,苏北地区的资本要的是廉价的豆饼。

靠根瘤菌、新垦土地的养分根系吸附所产生的,肥效相当于硝酸铵30%的豆饼肥料。

相对于遥远的南美的硝石矿而言,豆饼做肥料,还是便宜一些。

棉花种植既需要稍微盐碱一点的土地,也需要极高的肥力。

豆饼虽然能吃,但需要吃豆饼维持生计的人,肯定也没钱买,这就是资本的逻辑。

大顺别的地方百姓饥饿,和资本一点关系都没有。而圈地种豆的资本,也并不是因为大豆此时产量比小麦高、可以提高大顺粮食产量、让人民免于饥饿去种豆的。

只是因为这玩意儿种起来方便、收起来方便、卖起来方便。

也是为什么此时的辽河流域大豆种植面积疯涨、但水稻种植甚至赶不上更北更远的乌苏里、松花江地区的原因——那地方啥也运不出来,除非朝廷拿出秦时的苛政修一条跨越分水岭的运河,或者铁路蒸汽机车技术进步,否则还是种点自己吃的东西吧。

在铁路修通之前,那里的土地,是资本所不屑的。

至于此时大顺东北的高粱,大部分,只是大豆种植的副产品,因为需要改茬,预防病菌造成的减产。

一粒黄豆,被资本以盈利为目的,种植在辽河流域的土地内。

秋天成熟,被农业雇工收割。由于资本大范围地投资圈地,是以马拉收割机、脱粒机得以普及。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这基本是使用了夸张的修辞方法。

但相对于欧洲早期农业的种一收五,黄豆因为特殊的自固氮作用,倒是基本上可以做到种一收八。

一粒黄豆变成八粒,然后被圈地的农业资本家,派人送到周边发展起来的县城粮栈。

在县城粮栈中,换回纸币,再用纸币换取布匹、铁器、茶叶、白糖等等。

而这八粒黄豆,在县城,被加工成豆油和豆饼。

通过辽河,这八粒黄豆的豆油和豆饼,运送到营口。

装船,海运到松江府。

豆饼被苏北的圈地资本家买走,堆砌在苏北的圈占垦殖土地中,化为肥料,滋养棉花。

豆油被苏南的工业资本买走,加工成蜡烛、甘油、肥皂。

然后棉花通过汉代挑起吴楚七王之乱的吴王刘濞开凿的那条运河,运输到南通。

在南通,经过梳棉机去籽、成棉、打包,运输到松江府。

在松江府的工场,被加工成棉纱,再卖给资本雄厚的包买商。

由这些包买商,发给南通的家庭,由这些家庭里的妇女,织成二尺八宽幅的布。

这些布,再被回收到松江府,和那些豆油加工出来的蜡烛、甘油、肥皂等,一起装船,运送到营口。

再从营口北上,来到各个县城市镇,卖成纸币。

然后再买更多的黄豆、豆饼、豆油、亚麻纱、柞蚕丝、高粱酒、木焦油、高粱米、小麦、大米。

完成一个基本的、需要大约两年周期的循环,从而实现资本的增值、积累和利润。

应该说,直到此时……大顺才算是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资本主义萌芽。

也使得这一切可以称之为工业革命,而不是变种的洋务运动。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