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新顺1730 > 第七八七章 工业革命(四)

新顺1730 第七八七章 工业革命(四)

作者:望舒慕羲和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2-24 23:56:55

第七八七章 工业革命(四)

英国产业革命、工业革命的基础,是在产业革命之前已经发生的农业革命。

但大顺是没必要学这一套的。

或者说即便要学也要搞清楚这到底意味着什么,而不要去刻舟求剑。

因为两者的情况有着根本性的不同。

英国人非常自豪地说,圈地之后,再加上农业革命,英国的小麦每英亩产量,从原来的每英亩2.15夸特,提升到了3.25夸特。

这个数据意味着什么?

一英亩,等于6亩地。

一夸特,在诺曼征服后作为小麦重量单位,是512磅,大约是450斤。

换成更容易理解的数据,圈地和农业革命之前,亩产是150斤;圈地和农业革命之后,提升到了200斤。但到200斤的统计这一步,已经是1800年了。

这个数据,对大顺而言,毫无意义。

因为纯粹技术意义上的农业革命,在西汉,已经完成了。

亩产150斤,而且还是单季种植、还要休耕,这很高吗?

透过现象看本质,对大顺而言,大顺特色的“工业革命前置的农业革命”,是搞到一个重要的商品粮基地,而不是去搞什么亩产革命。

因为就现在这个没化肥的时代,大顺的亩产已经到顶了,不可能再高了。

重要的,是找出一个地方,一百亩地的粮食,种植者全家只能吃30亩,剩下的70亩作为商品,进入市场流通。

对上,使得朝廷在白银涌入后的不知所措中,不会倒退回实物税,而是确信钱可以买到粮食。

明末一些大儒认为明初制度好、认为张居正的一条鞭法和白银货币毁了大明的思潮,其实就是面对实物税改货币税、商品经济发展、白银巨量流入后的不知所措,人在不知所措的时候会自发反动追溯,大顺终于克服了这个不知所措。

对下,使得工商业发达地区,可以种植经济作物、从事工商业发展,从“鱼米之乡”、“漕米之半”的商品粮基地地位解放出来。

“产粮大省”,在资本主义发展中,从来不是个好词。比如后世的河南、东三省、苏北。

但又是资本主义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

人均三亩地,是出不来商品粮的。因为农民首先要保证自己吃饱,然后才会卖粮。吃饱了地瓜,还想吃个白面馍馍呢。

人均三十亩、甚至一百亩的地方,才能做商品粮基地。因为一个种一百亩土地的人,和一个种十亩地的人,吃的饭量是一样的。

大顺特色的“工业革命前置的农业革命”,就是下南洋、拓关东。

对英国来说,农业革命和圈地运动,带来了四个好处。

廉价的劳动力。

为工业发展提供资金。

为城镇提供粮食。

拓展工业品市场。

其中,前两项最为重要;后两项基本算是凑数的。

第三项可以靠东欧的再度农奴化,第四项本土的那点市场实则根本养不活英国的工业。

然而对大顺而言,这四大好处中的前两项,卵用没有。

大顺一点都不缺廉价劳动力。这一点毋庸置疑。

被后世吹的神乎其神的英国纺织业,1750年,棉纺织业海关出口量,不是关税量而是出口总额,是4.6万英镑,折合15万两白银。英国直到1780年,议会还专门出台了特殊法令,全面禁止印度棉布进口4年时间,不只是加关税,而是全面的行政令禁止——这就是自由贸易。

中国和英国,在18世纪,最大的差距,在于英国可以征收gnP的13.5%的税;而大顺在刘钰改革之前,不说14%国民生产总值的税,能不能收到手里1.4%,都是个问题。

大顺再怎么差,也不至于棉纺织品出口量,只有15万两白银。

更不可能在这个时间点,对印度棉布搞行政禁止。丢不起这人。

大顺的新兴阶层,其实也根本不缺工业发展所需的资金。尤其是刘钰毁灭了扬州,迫使资本南迁之后,更不缺。

相反,对英国意义不是很大的第三项、第四项,也就是为城镇提供粮食、拓展工业品市场,这才是大顺工业革命前的农业首要问题。

下南洋、资本去关东圈地,刘钰之前二十余年的一系列筑基,也都是在解决这个问题。

南洋的稻米种植园、关东的大豆农场,解决了这两个问题。

至少,东北地区脆弱的男耕女织经济,和严寒无比的不能种植棉花的气候,为苏南的轻工业品,提供了一个国内市场。

幸运的是,东北冬天冷,但夏天真的热,雨热同期。

冬天冷,意味着棉花需求量大;夏天热,意味着可以种粮食换棉花。

而南洋的稻米种植园、运河被废、漕米转移,使得苏南脱离了成为“农业大省”的命运。

至少在朝廷层面,不需要担心“改稻为桑”的粮食不足问题了。

“感谢”荷兰人,在南洋折腾了近200年,初步瓦解了南洋的村社经济,使得印度棉布在南洋打开了市场——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大顺下南洋,直接继承了南洋的印度棉布市场,江苏布取而代之。

而从山海关到黑龙江的广阔土地,不存在男耕女织、小农经济的条件。为大顺提供了一个几百万平方公里的、拥有海运和冬季高速公路的广阔的轻工业品市场——在轴承、滚珠技术出现之前,滑动摩擦力的马拉爬犁的运力,高于车轮。

当这一切都解决之后,伴随着惟新五年刘钰在江苏的改革全面完成,大顺的工业革命也就顺理成章地出现了。

伴随着苏北圈地种棉、改良土地的需求,所引发的连锁产业链上下游发展,就是工业革命。

在南通,每年大约会新增8000台铁轮飞梭织布机,流入到苏南周边的乡村。同时还有5000台,进入城市的手工业工场。

在东北,从营口到黄龙府,每年大约新增几十家的大型榨油厂、酿酒作坊、蒸汽机带动石磨的面粉厂、马匹养殖、亚麻梳麻、柞蚕缫丝、木焦油作坊,以及沿河的商业服务业发展。

在京畿、天津发展起来的冶铁业,每年要为这些榨油、蒸汽机、铁轮织布机、马拉脱粒机等,提供更多的钢铁;造船厂要为不断发展的运力,提供更多的帆船。

在苏南,要为这些棉花生产更多的脚踏纺车、轧棉机、梳棉机;要有更多的码头工人搬运货物;要建立更多的油脂产业的蜡烛厂、肥皂厂;要为逐渐发展的城市和富裕人口,提供更多的玻璃窗;要为这些玻璃窗,开采更多的芒硝,或者建立更大的硫酸工业为原始制碱法提供原材料。

在徐州,要为海州的晒盐场、苏南的轻工业,提供更多的煤,以及购置更多的蒸汽机用于煤矿排水。

在松江府,要为这些逐步发展的产业,配置资本,富集资金,投机炒作,并且不断投资到基础建设中,比如徐州到海州的运煤运河、马拉铁轨路建设。

在南洋,要为需求极大的造船业,提供船索黄麻、帆布材料、桧木柚木;要为苏南日益进行的改稻为桑、改田种棉、生活水平进步、以及京城所需漕米,提供更多的稻米种植园,甘蔗种植园。

在朝鲜和日本,要为大顺发达地区逐步提升的识字率,提供更为廉价劳动力所生产的纸张,土佐和平壤的造纸业是为数不多还能和大顺竞争的产业。

应该说,他们在造纸业上,卷赢了大顺。代价是他们试图建立的甘蔗种植、棉花种植、伊万里烧瓷器等产业、丝绸制造等,被大顺全灭在了起步阶段。

事实上,任何幻想着在18世纪的中国,直接搞纺织机械化,尤其是织布机械化的设想,都会遭到现实的毒打,会被世界上最坚强的小农经济男耕女织教做人。

从而深刻理解什么叫“张之洞创建的湖北制造局的机械纺织,只能以低于成本价的价格卖棉布,几近破产”。

什么叫“只有在大灾之后、赤地千里、土地荒芜的状态下,才有可能改良棉种成功,推广长绒棉”。

以及什么叫“温情脉脉和和稀泥传统导致的淮南垦荒最终滑向了传统租佃制,使得佃农不愿意种植长绒棉,因为地租强迫制下只有秸秆全都属于他们,于是他们三天做一顿饭,将秸秆运到上海去卖——本土棉产棉不行、纤维长度不够,但秸秆够多;长绒棉不能密植掺杂副作物,而副作为不纳入地租范畴”,以至于改良到1933年,长绒棉在江苏的种植面积全面下滑;上海家庭有37.7%使用棉花秸秆做饭取暖,之所以这么“低”,是因为普遍贫穷,住房面积太小,秸秆太占地方堆不开,不得不买体积更小的煤。

任何幻想着着在18世纪的中国,搞珍妮纺纱机,甚至幻想这玩意儿就是工业革命的设想,也都会遭到现实的毒打。

深刻理解号称英国棉纺织业开端的曼彻斯特法案能获得通过的原因,是“曼彻斯特、兰开夏的棉布,不是真正的棉布,只是传统的毛麻纺织品的一种变种,因为必须使用麻纱和羊绒作为经线以获得足够的强度,它不是棉布,所以可以绕开棉布禁止令”。

以及什么叫“珍妮机和水力纺纱机的纱线,也能作为经线,但不能织造平纹布”。

也这个字,很重要,对英国来说无所谓,但对大顺来说这个也字甚至是整句话的关键。

种种这一切的本国自有国情在此,使得大顺的资本主义萌芽和工业革命,斩断了一切的温情脉脉,刘钰下了狠手。

圈地区就是圈地,佃农在圈地区范围内就是要被消灭,不准租佃。

恶意给淮南圈地区补偿的小农贷款,五年破产收地,反抗全部被镇压,枪决或者流放带头反抗的英雄人物,参与者做契约奴由资本购买送往南洋东北。更不可能和稀泥让小农垦荒。

对东北就是要全面经济附庸,提升大豆产量、控制豆饼价格,让大资本用营养丰富的豆饼肥田——此时全国90%的百姓而言豆饼还是一种美味的营养品——从而确保圈地种棉的利润,引导资本圈地、改良棉种。

让资本购买机器、资本下乡,垄断集团控制棉纱,搞包买制,实现江苏农村的手工织布机换代,实现资本对农村纺织业的全面控制和剥削。

彻底毁灭千年繁华的扬州城,制造混乱,迫使资本南迁过江,投入到纺织业、基础建设运河投资、东北圈地、南洋种植园等。

全面清查土地,提高亩税税率,降低粮价,迫使商业资本无法选择“买地收租”的模式——要么投资到别的行业,要么买地种桑种棉搞经营。

**“谷贱伤农”的儒生请愿集会,继续对南洋米、辽东麦实行压仓抵税政策,鼓励进口,继续压低江苏省粮价,逼迫“苏常熟、天下足”的地方进行农业转型。

地主倒是也考虑过,那我不收实物租,我收货币租不就得了?

然而,他们的考虑,使得《多收了三五斗》的魔幻故事,提前上演。

为什么要粜出去呢,你这死鬼!我一定要留在家里,给老婆吃,给儿子吃。我不缴租,宁可跑去吃官司,让他们关起来!

缴租立刻借新债。借了四分钱五分钱的债去缴租……

田真个种不得了!

退了租逃荒去吧。我看逃荒的倒是满写意的。

逃荒去,债也赖了,会钱也不用解了,好打算,我们一块儿去!

谁出来当头脑?他们逃荒的有几个头脑,男男女女,老老小小,都听头脑的话。

我看,到上海去做工也不坏。我们村里的小王,不是么?在上海什么厂里做工,听说一个月工钱有十五块。十五块,照今天的价钱,就是三担米呢!

区别在于后面那一段:你翻什么隔年旧历本!上海……好多的厂关了门,小王在那里做叫花子了,你还不知道?

路路断绝。一时大家沉默了。

不过,此时,上海的好多厂、南洋的种植园、苏北的棉花田,并没有关门。

路路没有断绝,大家也不必沉默。

佃户们,退了租,逃荒去做工吧。

士绅们,把土地经营起来,种经济作物来缴纳无法逃避的土地税吧,不收漕米,不收实物税,只收白银纸币,不交税的通通革除功名,欠税是不行的。

自耕农,让女人从包买商那里领取织布机和棉纱,赚取那点劳动报酬吧。

至于结局,倒是类似的:

“谷贱伤农”的古语成为都市间报上的时行标题。

地主感觉收租棘手,便集会,发通电,大意说:收成特丰,粮食过剩,粮价低落,农民不堪其苦,应请共筹救济的方案。

工业界是不声不响。米价低落,工人的“米贴”之类可以免除,在他们是有利的。

社会科学家在各种杂志上发表论文,从统计,从学理,提出粮食过剩之说简直是笑话。

这些都是都市里的事情,在“乡亲”是一点也不知道……他们有的溜之大吉,悄悄地爬上开往上海的四等车……

大顺还没有四等车,但却有四通八达的水道。一船又一船的江苏佃户,开始学会了时间概念:几点起床、几点上工、几点吃饭、几点下工。

以及什么叫几点钟。

还有就是关外东北的口音,渐渐出现了淮音、吴语、扬州话。

比如此时正在黄龙府三江口县酒肆里争论南通二尺八大布,到底有没有麻线的这群人。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