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新顺1730 > 第二四七章 澳门的蝴蝶(下)

新顺1730 第二四七章 澳门的蝴蝶(下)

作者:望舒慕羲和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2-24 23:56:55

第二四七章 澳门的蝴蝶(下)

法扎克莱进入澳门的时候,正赶上大顺这边的官员前来清查人口,造册定籍,以确保对天主教徒的管辖。

日后,除了贸易,华人基督徒许进不许出。

要么,退出天主教。

要么,去澳门。

这是大顺除了诸如威海军港附近外,唯一一处允许天主教堂开放的地方。

传教士的手都不干净,禁教之后也会陪人悄悄前往内地传教,发展秘密教徒。

这一点日本有经验,偷偷潜入日本传教的传教士层出不穷,光是日本传教者,被幕府火刑后,被教会封圣的都得有一个连队了。

伴随着日本战败朝贡,在禁教问题上也向大顺提出了意见,要严防本土传教士。

清查人口,控制澳门的华人,严防他们离开澳门去传教。西洋面孔在内地很容易被怀疑,很难展开传教活动,而本地的天主教华人就难防范。

大顺官员前来,澳门这边教堂鸣钟、叩拜官员,一切都是按照中式的礼仪。

这一点,法扎克莱已经见惯不惊了。

二十多年前,澳门就因为跪还是不跪的问题,发生过一次冲突。当时大顺的地方官来要租金,顺带索贿。

澳门评议会的全部人员,按照“下属拜见上官”的态度,跪拜了官员,最终省下了1000两银子的特殊租金。

新来的第三十三任总督马玉,大为不解,怒斥这群人没有骨头,为了区区1000两银子就下跪。基督徒只跪上帝,不跪异教徒。况且,国家的尊严呢?

但评议会那群人心想老子是来赚钱的,不是来传教的。巴西发现了金矿,葡萄牙王室现在肥的一批,但一分钱也不给澳门,还得让澳门养着派来的总督和士兵,老子倒是不想跪,问题是这1000两银子你给吗?

于是就跟马玉说:总督先生说的太有道理了,那么,这1000两银子你出吧。然后……

澳门不花葡萄牙王室的钱,这个总督理论上根本没权。

从果阿空降过来,只是个兵头而已。而且,兵花的钱,也是澳门评议会出的,总督就是个屁。

大顺开关贸易,澳门无法垄断贸易了,地位一落千丈,本就艰难。再说了,这跪一下,能省1000两银子,要是不跪,当地县令就能让你放出一万两银子的血。

历史上,1747年,第四十四任总督梅内泽斯,就给评议会写信,控诉澳门这边的海关挂的是满清的旗,应该抱有不惜流血、与尊严共存亡的觉悟,砍掉满清的旗,挂上葡萄牙的国旗,宣示主权,展现国家尊严。但评议会对此呵呵一笑,直接给果阿那边去信,让这个“爱国者”赶紧滚蛋。

在下跪事件的四年前,第三十任总督戴冰玉,想要多点军饷,评议会不发。戴冰玉觉得这事儿简单,我再组织一个评议会,宣布前一个评议会不合法不就是了?

于是趁着旧评议会开会的时机,带兵往评议会大厅扔了两枚手雷,当场炸死俩议员。随后让军队带着大炮,包围了评议会,拿枪摁着评议会议员的头,要求他们承认他们自己是非法议会。

这事儿也不怪戴冰玉鲁莽,主要是上行下效。

葡萄牙国王佩德罗二世是政变上台的,废兄娶嫂,一看就有雄主潜质。

果然,上台后运气也好,巴西发现了金矿,更是直接摁着贵族议会的头改了继承法,宣布自己和嫂子的孩子有无可争议的继承权。

上面如此,下面自是有学有样。但问题是戴冰玉只学了个皮毛,佩德罗二世敢摁着议会的头,因为佩德罗二世有巴西的黄金,不用看贵族的脸色。

可是戴冰玉只是个兵头,没有巴西的黄金支撑他的腰板,果阿总督区只能妥协,把他调走。

这件事之后,实际上澳门也就出现了两个评议会。

一个是向着“中央”的、一个是向着“地方”的。

而澳门实际上是“三权”的,军权、政权、以及教权。

三足鼎立,当年出事的时候,教权和政权站在了一边,军权有果阿总督区撑腰。

但此时此刻,情况再度发生了变化。

大顺开始禁教了。

就从澳门评议会这群人跪拜大顺官员这件事,就能看出,评议会的这群人根本不想招惹大顺,只想着贸易、赚钱,至于是否禁教,他们根本不在乎,只要别收回澳门就行。

当年眼睛没看清,站错了队,差点澳门就没了。现在眼睛但凡不瞎,也知道该站哪边。

这就导致澳门内部的权力斗争,出现了逆转。

政权作为地方势力,想抱大顺的大腿,只要大顺保证澳门现有的状态、自治地位,一切好说。

驱赶澳门籍的人回澳门、不准在外逗留防止传教?好说,接受;拆除华人出钱盖在澳门法理租地外的教堂?没问题,支持;禁止买卖华人奴隶、尤其禁止强迫华人奴隶信教?可以,释放;保甲制监督澳门的华人基督徒?服从,配合。

教会心说当年戴冰玉带着大炮围攻议会的时候,要不是我们带着圣象去逼戴冰玉下跪,你们早没了。

现在居然不念旧情?果然商人无情,婊子无义,当即决定和总督这边搞好关系,希望借助军方的力量,平衡评议会的势力。

当年利玛窦来到澳门,感慨道:“这里做买卖、卖粮食的华人,已经有一些皈依了基督。这些人远离了异教的黑暗,触摸到了主的光明。”

而现在,大顺居然开始全面禁教,这让此时的澳门法王不得不感叹。

伴随着大顺对外贸易的发展、荷兰等国直接在松江漳州广州等地岸上交易的稳固,澳门的经济地位可谓是老太太过年,一年不如一年。

原本明朝有段时间,只有此处一地可以对外贸易,自然繁荣。但这畸形的繁荣逐渐被打破。

论海上力量,贸易能力,争不过荷兰。葡萄牙这时候的对华贸易能力,只能说,比法国强点有限。

论商品销售,葡萄牙当年为了从西班牙那独立,和英国签了,对英国毛呢纺织品减少一半的关税,对其余的英国商品也减免关税,葡萄牙自己的手工业已经被英国货冲击的完犊子了。

倒是英法世仇,英国人为了喝酒,减免了葡萄牙的葡萄酒税,葡萄牙如今连粮食都不够吃,很多地都改种葡萄了——英国人心说,我的纺织业打不过印度、中国,还搞不过你葡萄牙?反正我自己也不产葡萄酒,买你的总好过买法国佬的。

澳门的唯一中转港地位一失去,澳门的支柱产业,这几年肉眼可见地朝着一种奇葩的方向奔去。

那就是奴隶贸易,或者说人口买卖。

澳门本地就有大量的畸形人口,比如天主教徒,是一夫一妻的,不准纳妾。

但是,我不给彩礼,那不就不是纳妾了吗?于是,出现了大量的“契约女佣”,不一次性给钱,而是包月,按月算钱,而起天主教也没说不让找女佣,于是这种畸形的“契约女佣”,成为当地的一项重要“贸易”。

除了女佣,还有大量的“童子”,也就是华人奴隶,一般都是买来的小孩,作为奴隶,供主家使用。除了澳门本地用,因为华人小孩比较伶俐,顺从性强,所以还大量“出口”。澳门的华人“童、奴”,很受欢迎。

以及,还有两家“招工公司”,从澳门这里,贩卖人口去东南亚、南亚的种植园、糖厂做奴工。实际上就是奴隶贸易,东南亚那边比较喜欢华人奴工。

这和福建的一些去巴达维亚贸易的船主差不多。

荷兰人垄断着巴达维亚的一些贸易品,以及荷兰开始直接在广东松江贸易,导致中转贸易无甚可卖。

很多船主就开始骗人去南洋,卖给当地做奴工,以此确保去的时候不空船、回来的时候买点锡块送去苏州府那边做给死人用的锡纸,以此维系生意。

大顺奉行允许西洋人上岸贸易的政策,实际上为整个亚洲的贸易格局带来的极大的改变。

可以说,澳门朝着奴隶贸易转型、巴达维亚的华人奴工激增等,都是大顺允许西洋人上岸贸易带来的变化——想当年大明闭关的时候,巴达维亚对去的每一艘华人的船,都客客气气,给钱送礼、临走的时候还送呢绒布、总督请客吃饭,希望下次再来。

船主们那时候虽然不太喜欢去巴达维亚,更喜欢去物价高的马尼拉,但也没有琢磨着“卖”人的。就算巴达维亚赚的再少,那也比卖人赚钱啊,再说这玩意儿也折阳寿。

但一旦更高利润的行业不行了,那么追逐利润、还是严守道德底限,大多数人会选择前者。

比如如今澳门的评议会很支持大顺的“驱赶天主教徒来澳门”的计划。

大量的人口,为了信仰,来到澳门这个能触摸到“主的光明”之地。

可是澳门也没有这么多工作岗位,伴随着大顺的开关政策,澳门出口垄断地位已经消失,繁荣不再。

人总得吃饭,这么多的人口,那岂不都是潜在的“契约女佣”、“童、奴阿弟”、“给你介绍个南洋挖金子的好工作”的人口?

做好了,如何不换个几十万两银子?

这也必然和教会发生冲突,毕竟,怎么说,教会这边也能有几个真有信仰的,可能会照看一下这些“逃避异教徒迫害”的教友。

教会这边有几个上纲上线的,不认可奴隶、女佣、童、奴等事;而议事会很多人就指望这个赚钱呢。

教会希望不要屈服于大顺的压力,顶住压力维系传教;评议会则根本不想招惹大顺朝廷。

教会希望给新来的教友一些福利;评议会的人反问钱从哪出?

如此一来,评议会算是直接和教会决裂了。

今天让教堂敲钟欢迎大顺官员、评议会以下属之礼拜见上官的态度,既是做给大顺看的,也是做给教会看的。

至于为什么能让教堂敲钟,原因也很简单。

钱。

教堂的钱,是评议会拨款,甚至包括主教一年280两的年薪,也是评议会出的。

甚至,教堂的敲钟人,也是评议会发工资的。如今澳门内卷的厉害,涌入了这么多的华人基督徒。

你不敲钟,自有人替你。敲钟不是好活,可也比去“给你介绍个去南洋挖金子发大财的好活”强吧?

教会虽然靠拢了军方的总督,但大顺在澳门周边有海军基地、也有陆战队驻军。

而大顺官方,是不承认澳门有“总督”的,只承认澳门有“夷人商会会长”,天朝之内的总督,只能是天子任命,而朝廷官员不记得天子曾任命过澳门总督。

再者,广东节度使和防御使,对“总督”这个称呼也相当敏感——七皇子是总督海军戎政,算是大顺这边名正言顺的总督,你一归香山县下辖的地方,也敢叫总督?我们节度使、防御使的面子不要的吗?再说你一县级下属单位称总督,这也逾制啊,照这个比例,县级下属单位称总督,那节度使不得称天皇?

评议会如今腰板硬的很,一脚踢开了当年和他们结盟、帮过他们的教会,坚定地站在了澳门本地人的利益这一边。

给大顺官方的公文上,直接将总督,翻译成了“都头”,连如今总督的名字都翻译的很中式——高甸玉、高都头。

法扎克莱几乎是目睹了这一切闹剧和混乱的全程,心里也明白为什么巴达维亚的华人起义者会选择在澳门见面。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