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新顺1730 > 第四五八章 荷兰灾难年(二)

新顺1730 第四五八章 荷兰灾难年(二)

作者:望舒慕羲和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2-24 23:56:55

第四五八章 荷兰灾难年(二)

当初威廉四世是感谢刘钰的。

觉得刘钰就是个蠢货。

和法国大使在俄国搞政变,搞了半天,俄法同盟还没有达成,简直像是被伊丽莎白女皇用后即抛弃的工具。

在荷兰拉拢自己这些奥兰治派,签“自由贸易”的卖国条约——自由贸易,对此时的荷兰而言,没有比这更卖国的条约了。莱顿市的纺织工人的平均工资,是英国的两三倍,也配自由贸易?

结果拉拢不成,恼羞成怒,临走之前搞什么天朝上国的气派,羞辱荷兰。结果反向帮着威廉四世上台,赶走了“对华、对法唯唯诺诺不够强硬”的议会派。

可现在这一整套组合拳打下来,彻底把威廉四世打懵了。

他本就不是什么优秀人物。

虽然他老想着,自己当凯撒、当奥古都斯,靠着一连串的军事胜利,成为荷兰的执政官。

但一来身体条件不允许。

二来他妈教育的方式,只能说,教出的是个优柔寡断的孩子。

若以中国历史而论,他的先辈,威廉二世、威廉三世、乃至于追述到莫里斯亲王,那都是李二、刘三级别的。但到他,只能说,只论政治手腕,拿叫门天子与之相比,都是对英宗的侮辱。

本来一切顺利还好,守成之主,谁不会当?对寡头们该妥协妥协、该认怂认怂。

但是,一切都不顺利。

才当了一二年执政,就出了这么大的事。

议会派当初还与法国点头哈腰,对援助奥地利一事始终告知法国人,自己只是在履行国事诏书上的签字,希望法国不要生气。

可威廉四世,那是大英长公主的驸马,正统的英国亲戚。而且一上台,就直接宣布,对法宣战,准备捡大便宜。更是直接援助了奥地利大笔的金钱,驱逐法国驻荷兰大使,旗帜鲜明。

现在,旗帜鲜明的威廉四世,面对奥属尼德兰被法国占领的情况、面对英国要把军队撤回去防止天主教徒和苏格兰入主伦敦的情况,他哪里知道该怎么办?

他要是如先辈莫里斯亲王那般,倒也好说,干就是了。

问题是,他不是。

外交局势急转直下,国内反对的声音顿时又高了起来。

当初很多人是沉默者,更多的人是因为寡头摄政派、金融资本派实在太烂,烂的叫人作呕,于是萌生了“还不如退回封建时代”的想法。

而当初最支持奥兰治上台的,除了士兵、奥兰治派的贵族,便是遍布荷兰的行会组织。

原来各省的行会,是绝对支持奥兰治派的。

行会是该被扫入历史垃圾堆的东西了,和阿姆斯特丹的金融资本相比,封建时代的行会,肯定是干不过启蒙时代的资本的。

好比说这个市的制陶行会,本地的陶器都是行会把持着。日子过得美滋滋。

结果,资本搞商业,数万里之外的宜兴紫砂壶疯狂地往荷兰运,本地陶器行会怎么想?

资本和行会,本就互不相容。

旧时代的行会被资本挤压的厉害,行会希望奥兰治家族上台,能够全面支持行会的复兴,打压资本,复古回中世纪晚期。

奥兰治家族是贵族,有庄园,而且和金融资本、各省金融寡头们基本敌对。

但是,威廉四世上台之后,很快就明白自己的先辈们为什么宁可跑到英国当国王,也不能留在阿姆斯特丹。

阿姆斯特丹的寡头资本们明确告诉威廉四世,你当执政,可以;但是,没有我们同意,你在阿姆斯特丹的命令就是个屁。

荷兰省拿着七省50%的税,离开了荷兰,联省共和国的政府都运转不了。

选资本?还是选封建行会?

威廉四世很快给出了答案。

他一改当初在弗里斯兰时候当庄园主时的态度,不再支持行会复兴,也不阻碍商业资本对旧行会的挤压。

这个矛盾,这几年一直压着。

而行会的注册成员,算是当初支持他上台的中坚力量。

现在,这个矛盾伴随着法国大胜、东印度丢失,各省行会借此施压,希望威廉四世有个明确的表态。

各省行会代表集中到海牙,向执政官控诉资本的危害,希望执政官能够给出一个说法:如果保证日后支持行会、清除资本,复祖宗之法,他们是愿意继续支持奥兰治家族的。

模棱两可了这么久,总得给个说法了吧?

行会这边施压的同时,东印度公司股东、荷兰的金融寡头们,也在向威廉四世施压。

8月12号。

大顺对东南亚发动突袭的消息上午伴随着到岸的船只,配合荷兰不大的国土,很快传遍了全国。

大顺诱歼了荷兰东印度公司在东南亚的舰队、攻占了锡兰、巴达维亚,夺取了制海权、包围了马六甲……

上午消息传到阿姆斯特丹。

下午,原价2000盾的东印度公司股票,腰斩之后还未停下,从2000盾,跌到了600。

就是这么快。

这还是此时通讯不便造成的“福利”。

如果通讯便利,大量目睹了大顺下南洋实况的荷兰人,若能将第一手消息第一时间传回阿姆斯特丹,不要说600,恐怕当天就能跌倒60。

没有东印度的东印度公司,不就是个空壳子吗?

而且,这可不只是东印度公司一家的事。

一家上亿规模的公司濒临破产,影响的可不只单单是东印度公司这么一家公司。

东印度公司这些年就是拆了东墙补西墙的状态,既往外借贷,也有很大一部分现金需要通过贷款来解决。

各种三角债,各种贷款、债券,购买的各国国债、对各国的投资,东印度公司很大一部分收入,都是靠这些东西来维持的。

东印度公司一出事,连带的,是整个阿姆斯特丹金融市场的崩盘。

东印度公司还有没有资产?

有。

波斯的货栈、非洲的贸易处、开普殖民地、舰队、货船、公司总部大楼,这些,肯定都是大顺暂时抢不走的资产。

以及,东印度公司这一百多年开拓的无形资产、市场惯性、香料垄断销售渠道……种种。

都是资产,而且是价值颇高的资产。

问题是,这些东西撑得起东印度公司吗?

大量的中产阶级市民持股人,是能要波斯的货栈?还是能要那些香料销售渠道?

在他们眼里,一个铜子都不值。

他们只想一件事,手里之前如香饽饽的公司股票,不要变成擦屁股都嫌硬的废纸。

荷兰人从未想过,东印度公司会破产。

1720年,密西西比泡沫加南海泡沫引发的第一次全欧洲的金融危机爆发,东印度公司的股票依旧坚挺。

东印度公司的股票,在荷兰人看来,不是纸币,而是黄金。

和约翰·劳玩击鼓传花吹出来的高回报率不同。

Voc是真的支付过最高57%的年息的,而且50%的年息回报,持续了将近四年!

即便1720年金融危机的时候,依旧支付了16.5%的年息。

纸币?纸币也配和Voc的股票比?即便拿黄金和那张小小的债券股票相比,都是对Voc股票的侮辱。

Voc能在国内借到相当低利息的贷款,因为没人不相信Voc还不上。Voc少在国内借款的原因,是他隐藏账目,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真要是在国内借款借多了,容易出问题。

没有荷兰人想过,大顺会来这么一招釜底抽薪。

任何一家有问题的大公司,没出大事之前,谁也不知道其内部的财务状况。

一旦出了这么大的事,之前隐藏的诸多问题,就会瞬间爆发出来。

此时的股票,和后世的股票还不一样。

投资者主要赚的,还是股息年金。公司之前是有承诺的,不想持股了,可以原价回收,公司或是自己留给董事、或是卖给别人。

只不过,之前几乎没人卖而已,而且股票在阿姆斯特丹股交所的售价,肯定是高于股本的。

与东印度公司关联密切的诸多公司,诸如海事保险业、香料和东方货物期货业、蔗糖期货、贷款银行等等……几乎也都是在8月12号下午,就爆发了严重的危机。

其实,刘钰选的这个时间点,不只是简单的釜底抽薪那么简单。

荷兰金融市场的崩溃,很简单。

更关键的,便是选的这个时间点,使得欧洲金融风波之后的大量空余资本,无处可去。

20年南海泡沫引发的系统性金融危机之前,英国各家股份制公司的股本,有两亿五千万英镑,折合八亿两白银。在这个年代,就实在有些太热了。

泡沫爆发后,英国认识到了国家监管的重要性,出台了《泡沫法案》。理论上,除非议会授权或者王家特许的公司,否则不能随意发行发行股票,以免搞击鼓传花和诈骗这一套。

但是,获得王家特许和议会授权,何其难?

加之南海泡沫爆炸之后,又爆了一波密西西比泡沫,炸的投资者哭爹喊娘。

而这,也就造成了一种微妙的心理影响:欧洲资本普遍认为,私人的股份制公司不靠谱,还是国家担保的债券靠谱。国债可能每年百分之四、百分之五,但稳定啊;密西西比公司的回报,号称是每年80%,这倒是够多,但敢买吗?

荷兰这些年又持续衰落,法国的证券交易所每天就交易一小时,使得大量的资本无处投资。

要么买国债、要么买政府债券。而一些优质的公司股,比如1612年年息57%的荷兰东印度公司那样的,根本就是可遇不可求。

在这种背景下,引爆阿姆斯特丹的金融危机,对大顺这边肯定是有额外好处的。

英国此时是吃不下这么多金融资本的,要么修改《泡沫法案》、要么英国爆发技术革命,这两件事,短时间内都不可能发生。

法国就更别提了。

金融危机爆炸开,大量的资本总要找利润的,就像是苍蝇找屎一样准确。

且不说大顺不吃独食,让欧洲的金融资本配合大顺,一起打开欧美市场。

就说另一件好处:大顺展示了自己的国力,欧洲又有大量的资本,而且20年之后普遍信任官方债券和国债,求稳……这是否意味着,大顺找到了一个可以发国债的地方呢?

大顺在国内,是没法发国债的。大顺的高利贷利息太高,土地价值太高,国债发行没人买。100两银子灾年买地,绝对比买国债赚。

但是,搞出这么一出事,再配上20年投资危机影响的余波。

假设大顺日后要是打再打荷兰,完全可以在荷兰募集打荷兰的国债。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