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七海扬明 > 章一五四 帮扶对接

七海扬明 章一五四 帮扶对接

作者:且看昨日风华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2-25 00:00:27

章一五四 帮扶对接

裴元器在食堂吃完饭之后,态度就有所转变,吃饭之前,他态度和善,话语多是鼓励,而吃完饭之后,就严肃起来,而且也不只是他一个人在说话。

“你们是纺织厂,防火这件事上,一定要加倍小心,对厂子里的每一个人都要加强教育。吃完饭之后,我在毛纺二厂房里嗅到了烟草的味道,虽然已经停工了,但在厂房里抽烟,岂不是儿戏?”

“您说的极是,我立刻安排人清查,一定把那个胆大包天的人找出来。”

“不是让你处理那个人,而是严肃纪律!还有安全帽的问题,你别以为我看不出来,所有工人的安全帽都是新的,是戴给我们看的,有些工人那安全帽戴的就是敷衍了事,尤其是那些女工!纺织厂不是机械厂、钢铁厂,安全帽不仅仅是防止上面掉下东西来砸脑袋,还要约束住头发,你看你的女工,留什么法式的都有。万一机器开动起来,把头发卷进去,岂不是压碎脑袋?”

“这家厂子很有潜力,要进步不仅仅是要在技术上进步,生产上进步,安全上也要进步。别总是想着培养工人,管理层也要学习。”裴元器在办公室里,语重心长的对少东家白志文说着,他说:“这一次,我要把你们魁胜厂做成典型,安排成我们西津纺织行业的门面。这不光是对你们的鼓励,还是对你们的督促。

你们成了正面表率,很快就有人来参观学习,西津的、南洋的,乃是外国的,细节上处理不好,丢的不光是魁胜的人,也是西津的脸面。”

从魁胜厂出来,裴元器去了城里,下午略微休息了,晚上则安排与本地行政口的长官面谈。

山阳县的县长沈长河出身于裴元器的秘书室,四十出头,做事非常干练,在担任县长之前,在西津担任过区长,履历很丰富,经验也充足。二人相熟,所以也没有那么客套。

“山阳是我西津行省的第九个县,今天转了一天,整体还是不错,已经走上了正轨。等我回西津的时候,你跟我回去一趟,行政总院联络办那边去一趟,选个城市,结个对子。”裴元器对沈长河说话倒也是直来直去。

而沈长河习惯性的拿出了烟,但是想到裴元器已经戒烟,又小心收起来,说道:“大人,这件事正要向您汇报。山阳这一次来了不少移民,机械厂也还在建设中,工作太多,能不离开卑职就不想离开。至于结对子的事,卑职和几位同僚商议过了,暂定了东莞。若是您没有意见,这件事倒也不用再跑一趟。”

“这种事,都是优中选优,你连行政总院联络办的人都没见过,就选了东莞?”裴元器有些不愿意相信。

所谓结对子,就是当初李君威在的时候,给西津申请的一种中枢支援方式。

以往,西津得到的资源都是帝国中枢直接拨付的,要钱有钱,要项目有项目,但都是大手笔,在西津的格局已经定下来之后,这种大开大合的合作方式倒也不那么适合了。因此,李君威向中枢申请,制定了海内与西津联动帮扶计划。

这个计划具体就是,选择帝国沿海最富庶城市,与西津的城市结成对子,一对一的帮扶。比如西津城就直接与申京对接,而京畿则与西滨对接,槟城对接的是黑海舰队。

在裴元器的印象里,这个计划成效并不是那么显著,所谓对接帮扶,就是要帝国沿海富庶城市出钱出人,试想一下,谁愿意没事割自己的肉喂别人呢。

所以这个计划施行的几年里,完全就是会哭的孩子有奶吃,十几个被帮扶的行政单位,能拿多少好处,就看能有多闹腾,有些时候,还要看感情。沈长河的能力很出众,裴元器认为,他老家是福建福州,会选择家乡结对子呢。

“大人,时移世易,现在哪里还用卑职去西津的联络办,自从我们山阳升格为县,已经有七八个城市的主官派人找上门来,想与我们结成对子进行帮扶,对比了来访问的几个城市代表,东莞的条件是最好的。”沈长河笑着说。

为了避免裴元器不信,沈长河亲自去了一趟办公室,把几份单子放在了裴元器的面前,这些清单上列出的是来访的各城市答应的条款。福州、东莞、苏州等不少大城市都在其中。

裴元器挑选出了福州这个他认为的城市和东莞做对比,很快就看出的不同。

东莞的清单条件很好,第一条就是答应,在结成对子之后,东莞在十年内,至少向山阳移民八千人。而这个八千人特别标注是抵达山阳的人数。相对来说,福州只是答应移民两千五百人。

此外,东莞也列出了不少项目,比如在得知山阳的棉纺织业起来之后,东莞愿意出面拉投资,建立两家缝纫厂和一家染坊,更是标注了染坊为帝国印染界排名第四的大华染厂的分厂。

“这是疯了吧,他们怎么这么积极主动?”裴元器已经很久没有关注这个帮扶计划了,想不到已经变成了这个样子。

“这是裕王爷回京之后的变化..........。”

这一次外藩改制影响范围之大,确实让皇帝李君华都感觉有些后怕,尤其是议院所代表的资产阶级势力所发挥的影响力。其中一个让皇帝无法接受的地方就是,地方官员在外藩改制之中的态度,他们没有表现出对皇帝的充分支持,哪怕是在内阁屡屡要求的情况下。

李君华认识到,帝国的官僚体制与皇权已经有了分离的倾向,而这是完全不能忍受的。

事实也正是如此,帝国在建国之初,确立了勋贵体系,但有一样,勋贵入仕是受限制的,从军是最主要的方式,其次就是在国有企业之中占据优势地位。但在地方行政体系之中,勋贵受到诸多限制。相反,地方豪强纷纷渗透进了帝国的官僚体制。

以往皇权对于行政体系的管控主要集中在高层和重点单位,比如内阁和各行高官官这个层级,再往下就很少控制。而经历了外藩改制这件事,皇帝决定深化在中层官僚之中的控制力。

最简便的方式自然就是设立或者改制衙门,介入人事大权。李君华在中廷之下设立了官员审查局,直接从安全局调人过来。

以往安全局有秘密审查制度,包括终任审查和提名审查,其中后者最为帝国百姓熟知,那就是对有资格被提名为下一届内阁成员的官员进行提前审查,避免把一些能力欠缺或者德行有亏的人选进去。而这个职权则被交给了官员审查局。

名义上是审查局,实际却是优秀官员管理局,这部分官员被叫做中管官员,即中廷管理的官员。他们会被审查局审查和监督,但同时也会得到更多的培养和提拔。

实际上,帝国官员的上升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比如行省主要官员在晋升之前,一般会在省会或者省内重要城市担任过主官。而行省主官要提拔到行政总院,一般都有在经济大省担任主官的经历。而内阁成员多在行政总院的要害衙门有执掌的履历。

而这部分中管官员则会在选定之后,担任重要城市的行政长官。同时,一些重要城市的行政主官也会自动成为中管官员。

东莞、苏州、福州等城市官员自然也在这个范围内。而与西津地区结成对子的城市主官则更会特殊,因为对西津地区的帮扶工作是重要的考核成绩,而这个成绩会通过裴元器这个特殊人物直接呈递给皇帝。

也就是说,如果东莞与山阳县结成对子,在官员审查局还未那位市长拿出考评分析的时候,皇帝就会看到他的名字,显然,这是对于仕途来说是极大的便利。

也正因为如此,中管官员都会尽可能的让自己的城市与西津地区结对子,并且尽可能的在结对子的城市之中名列前茅。

裴元器问道:“好吧,就算如此,我仍然有一个疑问,那就是东莞那边如此慷慨的答应你,相比来说,福州等城市就有些小家子气。”

“其实您也看到了,这些城市都是帝国的富庶城市。按照行政总院的命令,只有经济实力排名前五十的城市才有资格与西津等海外地方结对子。正因为富庶,所以他们能给予的项目、金钱和物质没有多少区别,甚至说,福州在这些东西上的还比东莞好一些。但问题在于,无论是我们山阳还是西津,缺的最多的就是人。”沈长河说道。

裴元器对此表示赞同,在这个帮扶计划中,移民问题是最难解决的,海内那些富庶城市,顶多就是把辖区内一些重犯人、非法移民送来,甚至还发生过把麻风病人等传染病患者送来的丑事。

真正让他们下力气组织、劝说普通百姓移民西津,困难很大。

“大人,您知道的,我们最需要的其实就是以家庭为单位的移民。当然,对单身汉之类的也来者不拒,但是您知道,在那些富庶地区,什么样的人最愿意来西津这样遥远的地区呢?”沈长河反问了裴元器一个问题。

裴元器双手抱胸,没有正面回答:“我更相信你的答案。”

当年在裴元器的秘书室,沈长河就是负责移民工作的,裴元器相信,这位属下在这件事上更为专业。

而沈长河也笑了:“好吧,大人,卑职不打哑谜。实际上我仔细统计过,主动愿意来西津,而且很大可能以家庭为单位来的移民就是失地农民,而且是刚刚失地的农民。”

裴元器捏着下巴,仔细衡量这个界定,发现真的很有道理。

沿海的富庶城市本身就是移民的首选,那里有更多的工作机会。富庶城市不愿意在人口上帮扶西津,很大程度就是因为他们也需要人口。

但是西津与那些城市相比,在工作机会上根本没有什么优势。或许工资高一点,或许税收和管制少一点,但西津在万里之外,需要半年时间才能抵达,还要承受失去生命的风险。

但是西津也有自己的优势,那就是土地。移民来了,只要想种地,就能自动获得有免税时限的土地和一定的开荒权限,不仅没有任何成本,还会得到各种物资的帮助。

而海内百姓,对土地有极大渴望的,就是刚刚失去土地的农民,他们只会种地,也只会生活在农村,无法适应城市的工作和生活。只要在这个时候加以引导和支持,这些人有很大可能前来西津。

“而对比来说,这种移民,东莞比福州多的多,或者说西南几省最多。这一切,都是由历史决定的。”

这部分历史裴元器也知道,当年光复中华,福建省是帝国第一个完全光复的大陆省份,也是清算委员会第一次展现威力。清算委员会很大的一个贡献就是把土地收归为国有,然后国家再把土地租给无地少地的农民使用。

但东莞所在的广东等西南省份不同,这些省份曾经是大明几个藩镇的地盘,经历过藩下子弟夺取地主士大夫土地的过程,等到帝国建立时,那里的土地多是大明藩镇的军事贵族。人家归附了帝国,自然不能清算。虽然当年李君度凭借英王遇刺,处置过一部分,但与清算委员会清算过的其他行省来说就是小巫见大巫了。

总之就是,西南省份在土地国有化程度上很低,导致的结果就是几十年的土地兼并容易导致农民失去土地,被迫成为佃农,但是随着人口的快速增长,佃农也不是那么好当的,甚至连佃租土地的资格都失去了。因此被迫离开农村,前往加入城市化、工业化的浪潮之中。

东莞就是如此,但福州不同,这里的农民使用的土地大部分属于国家,不会产生土地兼并,所以他们几乎永远有土地耕作。只有当手里的土地承载不了家中增加的人口时,才会另寻出路。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