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七海扬明 > 章一七零 藏地游记 下

七海扬明 章一七零 藏地游记 下

作者:且看昨日风华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2-25 00:00:27

章一七零 藏地游记 下

赵昆仑是天生为民请命的人!

这是厄齐尔对整个赵昆仑的评价,更是藏地两百多万百姓对他的认可。

自懂事起,赵昆仑就与同龄人表现出了很大的不同,当同龄小朋友喜欢玩过家家、捉迷藏等游戏,手里拿着木棍当玩具的时候,这个家伙就已经翻出爷爷留下的燧发枪,对着家里的鸡鸭一顿爆锤。若不是帝国海内行省厉行禁枪,收缴了这些古董级的武器,谁也说不清楚赵昆仑能作出什么妖来。

因为童年时代,爷爷是家族的主宰,所以赵昆仑的小学是在传统的族学之中渡过的,这让他成为了孩子王,上到同龄的族叔下到同龄的侄子,全都被他揍了个遍,而等到可以上中学的时候,赵昆仑的爷爷也去世了,他顺利进入了成都的一所私营中学,真正的贵族学校。

可是他适应不了学校的生活,因为赵昆仑最受不了不平等的事,他的母亲是南洋混血,身上有八分之一的马来血统,这本是看不出来的,但他的同学知道了这一点,胆子大的讥讽于他,直接被赵昆仑重锤打击,甚至于他连老师都敢打。

学校食堂区别对待贫困学生、奖学金分配不明等等,都会引起赵昆仑主导的罢课行为,所以他很容易被学校开除,只不过由于家里的势力,他又很容易转学,于是短短的四年中学时光,他经历了七所中学,国立私立的中学都上过。

到了后半段的时候,很多学校都不愿意接纳他,这也是赵昆仑刚认识孙为公时记不住自己名字的由来,因为每进一所学校,他都会改名,以便学校的老师不知道他就是那个劣迹斑斑的学生。

赵昆仑不是一个学习的好材料,中学毕业就回了家,跟着父亲学习经营农场,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他消停下来,十五岁的时候,他参与,并且是主导了一场政治活动——雇农罢工,地点就在他父亲的农场,被组织起来雇农就是自己家的四百多个雇农和雇工。

这场罢工是成功的,因为罢工,赵家土地上的地租减少了五分之一,雇农见到了东家也不用鞠躬更不需要下跪,也不需要为地主承担各类免费的劳动,比如放牛。

而他也成为了成都一带‘父慈子孝’的代表。

那个时候,厄齐尔也在藏地进行了土地改革,因为两地接壤,赵昆仑听说之后,立刻要前往拉萨,去参加厄齐尔建立的大同社组织。

大同社自然与山西大同完全没有关系,这是一个以厄齐尔为首的政治组织,也可能是帝国的第一个政党组织。

早期的大同社是厄齐尔在归化学堂的同学或者藩军、禁卫出身的一些青年军官,与厄齐尔意气相投。一起在帝国的支持下,前往藏地接管改革****的政权,但是随着厄齐尔控制了藏地,这个组织逐渐扩张,吸收了藏地一些知识青年,这些青年原本是贵族或者僧侣,只不过思想进步而开明,后来厄齐尔的改革深入,人才逐渐不够用,一面开办学校培养的同时,一面向帝国方面招募。

大同社的纲领就是追求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中的天下大同,也因此而得名。

当赵昆仑与父亲的关系因为前往藏地这件事而紧张的时候,赵昆仑得知了一个消息,因为爷爷的关系,赵家是有一个能加入禁卫的名额,于是赵昆仑要求前往申京,加入禁卫军,但那个时候赵昆仑才十七岁,他的父亲生怕他惹出大事来,因此不让他去。

于是,赵昆仑点了家里的房子,得到了父亲的妥协。

加入禁卫之后,赵昆仑的消停了一阵子,因为军营里可不会讲什么道理,哪怕是抗议,得到的只有皮鞭和军棍。但这种消停也仅限于某些激进的层面,在规矩允许的范围内,赵昆仑丝毫不消停,因为禁卫之中也有很多少数族裔的青年,为了得到平等的待遇和彻底消除民族歧视,赵昆仑与一些勋贵子弟打了很多次架。

一直到皇帝注意到禁卫里的民族歧视,让诚王出面处置,而赵昆仑也因此崭露头角。这次崭露头角是一场圆梦之旅,他以中廷秘派的身份被派遣到了藏地,加入了大同社。

赵昆仑的暴露几乎是必然的,在大同社里表现突出的他被一路提拔,引起了厄齐尔的注意,而厄齐尔任命重要职位的官员,都会做背景审查,赵昆仑直接把家庭住址给了大同社,他年轻时候的抗争成为了重要的政治资本,但也掩饰不住他参加禁卫这件事,于是赵昆仑就暴露了。

而孙为公听了这个家伙的故事,已经摸不透他心向哪一方了。看起来,他是帝国派遣,但实际上,厄齐尔的大同社才是他愿意为之付出一切的所在。

或许厄齐尔也明白这个道理,没有驱逐赵昆仑,只是不让他进入机密部门而已。

而在厄齐尔手下的嘴里,孙为公听到的赵昆仑与他见到的完全不同,这是一个性格开朗,天不怕地不怕的人,虽然出身不错,但对所有人都很随和,虽然曾经是中廷秘派,但却事事处处为藏地百姓考虑,让他担任联勤专员就是因为他的这个特点,这可以为藏地百姓争取更多的援助和物资。

按照约定好的,孙为公要呆在这个运输队,一路前往拉萨,直到见了厄齐尔之后,才能确定下一步的行动计划,赵昆仑从不拒绝孙为公见任何人,问任何问题,只不过不允许他离开运输队。

一路南下,每隔几十里就有一个驿站,除了某些翻越大山的路段,在一些宽度比较小的河流上也有桥梁,铁索桥、浮桥都有,每个地点都有专门人的负责,而且周围还有村庄、牧户为此提供物资,形成的是一个个比较特殊的聚落。

孙为公一路的感受并不是很好,在一些比较大的村社,入住之后,当地的官员会组织孩子或者女人为商团表演歌舞,一开始孙为公很有兴趣,但很快,他就有些厌烦了,因为在歌舞之后,他们就要要求商团给予‘友好的礼物’,这几乎是强制性的,而且歌舞千篇一律,水平也不高。而在一些规模较小的村社,甚至有孩子直接拉住孙为公的骆驼不让走,孙为公被迫用半截铅笔、几块糖之类的小玩意打发他们,这些人都不要钱,好像不要钱就就不是抢劫似的。

当然,这对于孙为公来说不算什么,作为一个行走帝国很多地方的记者,什么样的人他都见过,也不是第一次见过这种孩子,越贫穷越愚昧的地方越有这种情况。只不过,在传说中,藏地因为厄齐尔的改革不仅做到了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人的道德水平也有极大的提高,好似天堂一般,而这些丑陋的行径把孙为公重新拉回了现实之中。

一直到雁石坪,孙为公才看到了与众不同的藏地少年,他们仍然是本地的百姓,但精神面貌完全不同。

这里是唐古拉山口南面的一个驿站,规模是比较大的。完全可以称得上一个镇子,因为翻越山口极为不容易,牲口、车马和人都会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因此在先头一支小运输队翻过之后,类似孙为公这类特殊的人提前翻越,到雁石坪歇息等候运输队。

因此,孙为公仅仅在赵昆仑的陪伴下,于傍晚到了雁石坪,却被几个少年当头棒喝。

“你们是什么人?”孙为公骑在骆驼山,走了一天的路他昏昏欲睡,被这么一声断喝吓了一个激灵,却只是听到声音,没有看到人,孙为公专门学过藏语,勉强听懂了这句话,却找不到任何人,似有鬼魅在说话。

然后,又是一句稍微缓和的话响起:“你是中原人吗?”

孙为公依旧看不到人,却已经发现声音是从道路旁的乱石头堆里发出的,他回头一看,赵昆仑的骆驼落在后面,正急匆匆赶过来。

“我是中原汉人,是来访问拉萨的,你们是什么人,为什么不现身说话。”孙为公用藏语说了一遍,乱石堆里这才走出四个少年人,他们也穿着类似赵昆仑的那种制服,却没有帽子,四个人有一个拿着燧发枪,其余三人拿着红缨枪,拿燧发枪的那个,脖颈里还系着一条红巾,这些孩子看起来年龄在十岁多些,最大的那个,也就十二三岁的模样,一脸的警惕。

四个人很专业的样子,一个上前搜身,两个人一前一后用红缨枪警戒,而拿着燧发枪的那个,在远处瞄准了孙为公。

“不要乱来,这是厄齐尔大人的朋友。”赵昆仑一边奔跑,一边喊道。

一直听到这句话,四个人才停下来,但等赵昆仑到了,也是验明了证件,然后还因为孙为公的身份问题争吵了几句,那几个孩子在抱怨孙为公不该单独行动,更不该不主动出示证件之类的话。不过孙为公没有解释,因为这些孩子还责怪赵昆仑没有照看好‘厄齐尔大人的朋友’,见赵昆仑挨骂,孙为公的心情好了很多。

“他们是什么人,好像是村子的哨位?”孙为公问道。

“是的,他们是少年团的成员。”赵昆仑帮着孙为公捡起地上的东西,解释说。

“少年团是什么?”孙为公问。

赵昆仑说道:“四年前,厄齐尔大人主持建立的一个组织,算是大同社的预备团,成员都是孩子,只有学堂里最优秀的孩子才能加入,等十四岁后,其中佼佼者就可以前往拉萨,加入大同社了。”

“那我们为什么遇到了那么多无所事事的孩子,我说的是向我伸手要东西的那些。”孙为公收拾好东西,与赵昆仑一起牵着骆驼走向了镇子。

赵昆仑叹息一声:“原本,我们是准备让所有的孩子都有学可以上的,但实在是没有那么多的教育资源,尤其是老师太少了,而且,并不是所有的家庭愿意让孩子上学,即便是免费入学也是如此。”

孙为公对此倒也深有感触,与帝国的广大农村一样,孩子也是家中重要的劳动力,尤其是对藏地这样一个以牧业为主的地方,人口的多少直接与畜群的大小直接挂钩。而藏地又是一个地广人稀的地方,大量的牧民分散在广袤的草原上,在这样的基层普及教育,显然是非常困难的,需要大量的人力和财力支出,而对于藏地大同政权来说,是很困难的。

目前来说,大同政权仅仅是确保一个家庭至少有一个孩子入学。而即便是如此,大同政权的教育普及水平也已经超过了帝国的平均水平。

赵昆仑见孙为公对这里的教育很上心,于是把孙为公安排住在了雁石坪的学校里,而这也是现实所需,因为不仅有大量的商团、运输队从北向南而来,而且去年前往拉萨的那支理藩院使团也已经北上,一部分已经入住了雁石坪,让这里的住宿资源捉襟见肘。

在学校,孙为公看了孩子们的教材,也明白了为什么帝国会允许甚至支持这么一个独立的政权存在,即便全国都完成了外藩改制,这里仍然处于相对独立的状态。

学校的教材就是以理藩院归化学堂的教材为主体,进行了部分增删和改编,增加的多是历史上反抗暴政的内容,而孙为公与孩子们快速打成一片,就是因为孙为公可以为他们详细讲述有关明末农民起义的故事,从李自成到张献忠,都是这里的孩子耳熟能详的名字。相对于帝国历史教科书中,把这样的农民起义者给予中性的评价,在大同政权的教科书了,他们完全就是正面的。

因为大同政权认为,他们是反抗剥削,反抗暴政的先驱。大同政权现在践行的土地改革似乎也是那些农民起义者的延续。

虽然孩子们在大同政权治下,但对帝国仍然充满了认同感。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