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七海扬明 > 章一八零 毒蛇与笼中蛇

七海扬明 章一八零 毒蛇与笼中蛇

作者:且看昨日风华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2-25 00:00:27

章一八零 毒蛇与笼中蛇

赵文廷不敢再多说话,李君华看向自己的弟弟。李君威一直没怎么说话,喝着茶,在灯下看着报纸,李君华问:“老三,你怎么看?”

“我对日本不了解呀。”李君威说道。

虽然这些年,李君威无论在海外还是在国内,都是负责外务,可对日本他是一点也不了解,因为在帝国的政治中,一直是‘东方无战事’的状态。

如果翻越御前会议或者国务会议的会议记录,有关日本的议题少的可怜,其重要程度甚至小于南洋的那些藩属国。主要原因就是,帝国希望日本分裂,而日本现在就分裂着,从战略角度来讲,当一个国家需要的战略目标达到的情况下,就尽可能的不要改变现状。

“那就从你擅长的国际关系和战略角度来说。”

李君威见躲不过,只能说道:“假设,这就是维新社整体或者大部分成员意志,我认为这应该是一种试探吧。除了德川幕府,我想三本枪、西南诸藩也愿意看到类似的试探。”

“试探什么呢?”

“很简单啊,日本的这四股政治势力,虽然各有不同的政治野心,但说白了,他们的都有共同的目标,那就是把日本变成一个强国。而成为强国的前提就是国家的统一,目前来说,日本国家的统一最大的障碍就是我们。试探一下我们的态度非常重要,是不接受,还是接受但不主动,还是说主动促成。对于他们的接下来要做的事很重要。”李君威说。

对于整个帝国来说,近在咫尺的日本,一个拥有至少两千五百万人口的日本,是在东方最大的威胁,所以,对帝国来说,日本最好是处于分裂状态,但这是长期和战略上的诉求,可问题是,这影响帝国内部部分人的利益,这部分人就是资产阶级。

现在的日本国内,是幕府强势,西南诸藩和三本枪弱势,因此帝国应该扶弱抑强,来降低日本统一的可能性。但问题就在于,德川幕府拥有日本五分之三的土地和百分之六十的人口,掌握着最大的市场,这是资产阶级所迫切需要的东西。正是这股子力量在国内推动着与德川幕府关系正常化,加深两国之间的经贸往来。

资产阶级甚至希望能建立全日本的关税同盟和共同市场,以便帝国倾销商品,占据这个巨大市场。

但问题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如果日本的经济统一了,那么政治上完成统一也是早晚的事。这就是短期利益和长期战略间的矛盾。

“那我们对日本统一的态度应该是什么?”林君弘主动问道。

李君威耸耸肩:“这就需要对日本有全面了解之后才能给出答案。我现在掌握的消息太少,态度也太主观了。而且这也不是多么迫切的问题,皇上,诚王兄,你们可以问问他们。”

李君威的手冲着门外指去,站在门口的两个侍从官面面相觑,两个年轻人知道什么呢?

“不是你们,我指的是外面的世界,帝国的全体臣民。”李君威说,他拿起报纸说道:“皇上,时代不同了,帝国的百姓早已摆脱了愚昧,知识的传播让更多人拥有了判断力,学术界与媒体层面各有见解,有些可以称得上真知灼见。这次掀起的舆论狂潮,只需要静等一段时间,大浪淘沙之下,金子总会发出光芒的。”

“好吧,既然对方在试探我们,我们就应该沉住气。先等一等吧。”李君华说道。

赵文廷看了看御书房里,发现执掌安全局的李昭睿确实不在,他说道:“维新社一直与安全局有联络,如今这条狗已经脱了缰绳,是不是政策上有所变动一下?”

李君威笑着说:“赵大人,您是说咱们现在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吧。”

“不敢,不敢。”赵文廷可不敢明说。

李君威示意他不要紧张,而是大大方方的说:“无所谓,我认为这就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而且还不是一次,作为世界秩序的缔造者和掌控者,帝国未来会无数次的搬起石头打自己的脚,这是必然的。赵大人,你也会习惯的。”

没有人反驳,因为李君威说的就是事实,现如今世界上大部分的国家都是封建国家。封建王权国家都有共同点那就是国家的封闭,这与倡导自由贸易的帝国来说是天然的不对付,而为了帝国的战略利益,帝国会有意无意的培植、联络、组织一些该国的政治势力配合,而在这些国家里,愿意与帝国合作的,除了少量开明领主,主要还是资产阶级。

而在与帝国的合作中,资产阶级又会产生民族主义,从而排斥帝国,这是显而易见的。

维新社就是一个例子,帝国培植了他们,而反过来,这群人是最渴求日本独立与强盛的群体。可尽管如此,也不能什么都不做。

正如李君威所说,这几日的舆论场真是大浪淘沙,亦是火炼真金。在事发之后的五日内,帝国舆论界就形成了一个整体观点,这一观点就是日本必为帝国之患。

这一观点以帝国著名的民办报纸《京报》最为彰显,其以‘毒蛇的觉醒’为题目,大篇幅的表明了自己的观点,还少见的配上了大幅漫画,漫画里,日本领土被描绘成了一条毒蛇,正咬向帝国这条巨龙的咽喉。

《京报》提出了几个为大家所接受的观点,其一是,日本与帝国之间有江山之仇,不解之恨。

唐朝两国之间在朝鲜半岛爆发了白江口之战,元朝时几次进攻日本,明朝既在东南抗倭又在援朝抗倭,到了本朝就更复杂了。倒幕战争与日本内战的都与帝国有关。原属日本的虾夷地(北海道)、对马岛、佐渡岛都成为了帝国领土,日本国内加深了分裂与内斗。原本属于日本势力范围的冲绳等地,也为帝国所有。自丰臣秀吉时代建立起来的朝贡体系完全崩坏。

上千年的仇恨,不仅没有化解,反而愈演愈烈。

其二,日本是一个单一民族国家,单一民族国家觉醒民族意识,诞生民族主义后,必然会对倒幕战争之后形成的秩序进行挑战,尤其会提出一些领土要求,这是不可接受的。

其三,从地缘政治角度来说,中日本就是天生的敌人。纵观历史,统一后的日本,定然会对外扩张,而日本有中国一个邻国,结果就是必然会与帝国发生碰撞。

其四,从国家治理角度来说,统一后的日本,必然会以帝国为对手,无论统一后的日本是封建国家还是资本主义国家,统治阶级都会为日本树立一个敌人,来控制国内的思想,维护自身的统治,显然,帝国也是唯一的选项。这无疑是加重日本对帝国的仇视。

《京报》的这片文章充满了民族主义者的理念,希望全国上下对日本提高警惕,但这篇文章也起到了一个抛砖引玉的效果,随着舆论的发酵,其所代表的观点并不能为大众所完全接受。

其实说起来,《京报》是政治气氛浓厚的报纸,虽然是民办,但也是帝国喉舌,《京报》的前身是帝国第一份报纸《邸抄》,在前帝国时代,就分成了《官报》与《朝报》两支,前者直接与当时元老院挂钩主要是政治消息,后者的内容比较复杂了,帝国建立后,两者变成了《中央通讯报》和《京报》。

《京报》的文章受到了诸多的批驳,这些报纸无一例外都是民办报纸,都有资产阶级的背景,其中极端的甚至批评《京报》妖言惑众,仇视友邦。但极端的言论往往在和平的时代无法成为共识,最终《申京商报》的文章与《京报》完成了对垒,得到了大众的支持,也取代对方成为了主流观点。

《申京商报》的这片文章名为:笼中之蛇。与《京报》一样,使用了大幅的漫画,把日本比喻成蛇,但这条看起来阴狠狡诈的蛇被限制在笼子里,牢笼以日本周边的帝国行省为柱,连线成笼。

《申京商报》与《京报》在一个问题上达成了一致,那就是日本作为一个单一民族的国家,很难阻止其完成统一。或者说,这也是帝国战略界的共识。

从某种程度上来,只要帝国不允许,日本这样一个近在咫尺的国家是无法统一的。但问题就在于,这会付出巨大的代价,而帝国的对外战略一向遵循有限介入的原则。有限介入就是有限的投入,尽可能的避免大规模的战争。而随着日本的发展,民族意识的觉醒,有一点可以确定,在阻止日本统一这件事上,帝国要付出的代价会越来越大。

而等到出现两种可能,帝国就会接受日本的统一。

其一,全面的介入也无法取得成功。其二,付出的代价超出了事成后所得。

《申京商报》的文章认为,日本的统一是早晚的事,而帝国可以接受日本的统一。

原因很简单,工业革命已经开展,封建王朝的时代结束了。

在封建王朝时代,土地人口就直接与一个国家的实力挂钩。就以日本来说,每一次对外侵略都是国家统一之后。但工业革命的打破了这一规律,土地与人口只是国家实力的基本要素,真正与国家实力挂钩的是工业能力。

统一后的日本,如果没有工业能力,仍然不会对帝国造成什么威胁,因此分裂的日本固然最好,但统一的日本也并非不能接受。《申京商报》认为,关键不在于日本统一与否,而是在于日本是否能完成工业化。

而《申京商报》给出的答案就是不能。他们的理论有两个,第一,工业国家必须完成原始的资本积累,这要必须要靠对外殖民才能取得。当然这也是时代限制,这个时代的人自然不知道工农业剪刀差也可以完成这一目标。而日本的位置很特殊,这个国家就在帝国卧榻之侧,距离最近的另外一个拥有独立外交的国家是莫卧儿帝国。而向东要横跨整个太平洋才能接触到可以殖民的地方。

也就是说,日本与欧洲国家不一样,它处于帝国的势力范围内,若想崛起,不能像欧洲国家那样,可以在帝国的边缘位置慢慢崛起,而是出了新手村就直接打大龙。

而第二个观点则更为重要,即便第一个不成立也没关系。这个观点就是,日本缺乏工业化需要的资源。

毫无疑问,帝国掀起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必须两种原材料,煤炭和铁矿。前者日本是有的,即便是帝国三十三年这个时代,出产自日本的煤炭仍然在帝国市场上占据相当的份额,只不过比例年年降低。但一年超过两百万吨的产量,以及相当的储量,对早期的工业化来说是足够了。

可问题是,日本没有像样的铁矿。事实上,除了煤炭之外,工业化需要的一切原材料日本都没有。这意味着,日本的工业化就算展开,天然就处于成本高的劣势,随时随地都能被帝国卡脖子。

至于其他的观点比比皆是,比如日本是一个身处最强国家旁边的岛国,纵深很小,天然就容易被入侵。

《申京商报》得出的结论就是,日本崛起的唯一可能就是帝国的沉沦,除此之外,别无其他空间。而对日政策上,《京报》与《申京商报》也完全不同。

《京报》认为,要警惕日本,尽可能的限制日本,维持日本现在的分裂与落后的状态。

而《申京商报》总结出来的政策可以用八个字来表述:短期可用,长期可控。这也是帝国国内资产阶级所希望达到的目标,促进帝国与幕府的关系正常化,促进幕府开国,加深两国的经贸合作。

两种不同的观点,确实对帝国中枢做出决断发挥了影响,但是《申京商报》的文章更有说服力。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