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七海扬明 > 章一九三 再起风云

七海扬明 章一九三 再起风云

作者:且看昨日风华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2-25 00:00:27

章一九三 再起风云

在法佐同意了阿马尔的请求后,赵铭德在苏伊士地区的工作圆满完成,得以回国,苏伊士地区也不需要大员,直接由西津地区的裴元器负责,而赵铭德的工作得到了帝国高层的认可,以至于皇帝让自己的坐舰接赵铭德回国。

而在帝国三十四年的下半年,奥古斯都如愿成为了波立联邦的国王。

四万波兰贵族齐聚在了波兰王国的克拉科夫,选举波兰国王。最有竞争力的两个候选人,一个是来自萨克森的奥古斯都,他为波兰王位花费了四千万泰勒的资金。并且为了迎合波兰的宗教氛围,改信了天主教,为此他的妻子与他两地分居,本人也失去了德意志地区新教诸侯国宗教首脑的身份,不得已委任了一位公爵担任宗教会议主席,并且在这件事上,被普鲁士和汉诺威两大势力挑战。

因为得到了中国的支持,在进入帝国三十四年后,奥古斯都成为了首席候选人,而另外一个就是法国的亲王孔蒂亲王,他在法国受到了路易十四的猜忌,路易十四出资让他竞选波兰国王,也有把他赶出法国决策层的意图。但孔蒂本人对此并不上心,他的只有两种命运,一种是真的成为有名无实的波兰国王,第二种就是竞选失败,返回法国,去当路易十四的舔狗。以他的身份,只要放下身段当舔狗,还是会受到重用的。

但谁也没有想到,在克拉科夫的选王过程中,出现了戏剧性的一幕。

有两位天主教主教在计票结束后,宣布了截然不同的结果。一位宣布奥古斯都当选,另一位宣布孔蒂亲王当选。一时间,波兰贵族们吵吵成一团。

最终还是奥古斯都以果敢的做派结束了争吵,他从萨克森出发,率领八千精锐的萨克森军团抵达了克拉科夫,而他的帮手,来自中国的泽连科也从率军从黑海出发,乘船沿着第聂伯河深入了波兰境内,并且迅速把四千军队带到了克拉科夫。

意兴阑珊的孔蒂亲王只是带了几个随从到达,见到奥古斯都兴师动众,原本就没有多少兴致的他直接接受的奥古斯都成为波兰国王。

于是乎,奥古斯都在克拉科夫举办了加冕仪式,他的官方头衔也变成了:奥古斯都二世,蒙上帝恩典的波兰之王,立陶宛大公爵,卢塞尼亚、普鲁士、马索维亚、萨摩吉希亚、利沃尼亚、斯摩棱斯克、基辅、塞维利亚、和切尔尼戈夫的统治者,以及世袭公爵,萨克森的选帝侯。

而在加冕仪式上,当着欧洲各国使者的面,奥古斯都宣布:我要把波兰治理成蓬勃发展,且能享受到邻国尊敬的国家。而这句宣言,无疑是点燃了波罗的海周边国家冲突的导火索。

萨克森选帝侯成为了波立联邦的元首,这对欧洲的地缘政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几乎所有的国家都关注起来,但对于帝国来说,这件事的重要性还要排在第二位,因为在遥远的南亚次大陆上,发生了更为重要,对帝国影响更深远的事件——印度斯坦帝国全力进攻莫卧儿王朝。

发生在帝国三十四六月的这场战争,被称为第五次次大陆战争,之前双方已经三次进行战争,除了第一次,李君度率军攻占了印度河流域和德干高原北部地区,建立了帝国之外,后面的三次,都没有达成灭亡莫卧儿帝国的目的,莫卧儿帝国以恒河流域为核心,在德干高原上与印度斯坦帝国征战了十几年,在帝国各种支持下,维持了次大陆的均势格局。

在两大国针锋相对的时候,位于德干高原南面的马拉塔、高尔达康等几个小国联合建立了德干联盟,成为了次大陆上第三方重要势力,也是和帝国关系最密切的势力。

而这次次大陆战争,从一开始就超出了预料,谁也没有想到,会在帝国三十四年发生大规模的战争,更没有想到,会在次大陆最炎热的夏季发动进攻,要知道,前面几次,每一次的失利都是因为印度河流域的士兵和来自草原的贵族受不了恒河流域的湿热气候。

更重要的是,从帝国三十二年起,印度斯坦帝国一直表现出人畜无害的模样。

在裕王私自调兵,参与印度斯坦国内政之后,帝国皇室与印度皇室来往更为密切,两国之间的合作更上了一个新台阶。

印度增加口岸通商,并且派遣了采购团,到申京、槟城等地大规模采购,从矿用设备,到钢铁厂,采购金额令人咋舌,甚至在申京直接办了一次招标,把印度首都阿格拉到口岸城市第乌的铁路承包给了帝国的建筑公司,这些行为几乎花光了最近几年印度斯坦帝国的财政收入。

为了筹措资金,李君度开源节流。他先是大规模的加税,然后向帝国贷款,后来甚至连军队都裁减了一批,把常备军从三十五万,裁减到了二十八万。

如此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动作和裁军行为,都会让人往和平主义上联想,而李君度也是做出了类似的态度,他派遣使者前往南部各国和莫卧儿帝国,提出了全面彻底停战,实现永久和平的构想。

无论是次大陆的几个当事国,还是从中斡旋的帝国,都感受到了李君度的诚意,不少人都猜测,或许是因为发生在帝国三十年的那次刺杀和政变,李君度的身体变差,让他不得不为身后事考虑了。

但是,谁也没有想到,这就是李君度做的表面文章,用的瞒天过海之计。

帝国三十四年初的时候,还传出印度与波斯的关系紧张,双方在边境发生摩擦,也传出印地财政再次吃紧,连官员工资都发布出来了,开始向果阿的葡萄牙人借款的消息。但是,谁能想到,在帝国三十四年的六月,印度斯坦帝国突然发动了对莫卧儿帝国的袭击。

李君度利用了莫卧儿帝国内部的矛盾,顺利的打开了前进的道路。

如今的莫卧儿帝国皇帝还是奥朗则布,那位号称世界征服者的家伙。曾几何时,他也想发动反攻,重新夺取次大陆的主导权,但随着年纪超过了七十岁,越发的力不从心了。

奥朗则布在选择继承人上,反反复复犹豫不决,给了印度斯坦国机会。奥朗则布性格本就残暴血腥,虽然已经年过七十,但几个被看重的儿子都很年轻,早些年,奥朗则布培养的是两个在对印度斯坦帝国扩张中建立功勋的儿子,给予其兵权实权,在德干高原抵挡北方的进攻,但是这些年来,曾经不可一世的奥朗则布意识到,莫卧儿帝国的存亡,不在于后继者是否为明君,更重要是能否得到帝国的支持。

没有来自中国的军事物资,莫卧儿帝国就会失去军事技术上的优势,没有与中国的贸易,莫卧儿的税收会出问题,没有中国斡旋,德干联盟就不会进行战略配合。甚至连背后的缅甸都会捅上一刀。

因此,在最近几年,奥朗则布越发宠信一个在槟城留学,会一口流利汉语的儿子,引发了几个年长儿子的不满。

其中一个头脑简单野心巨大的儿子联络李君度,让其支持他成为莫卧儿帝国的皇帝,这种要求当然不会有什么好结果,但是这封信被李君度控制在手里用以要挟。以奥朗则布的残暴性格,一旦知道这件事,肯定会以暴力解决的,也正是这个儿子,为李君度打开了主力进入恒河流域的大门。

申京皇宫,御书房。

御前会议正在召开,除了内阁、中廷和两位王爷,还有就是海军和陆军两位大臣参加,而最新的地图已经展开了,鲜红色的箭头已经把恒河流域切成了两半。

“看起来,形势很危急,而且这已经是十五天前的消息了。”会议还没有正式开始,一群御前大臣就已经开始讨论了。

得益于技术的进步,前线情报消息的传达已经快捷了很多,从印度出发的通报船只,不需要经过补给,就可以全速开往帝国,抵达广州只需要十四天,而现在的广州已经有到申京的有线电报,所以中间仅仅只有十五天的时间差,相对于以往两个月的时间差,已经是快了很多了。

赵文廷走到了安全局长李昭睿身边,问道:“李大人,你觉得形势如何。”

李昭睿眉头紧皱:“不容乐观呀。”

“可莫卧儿帝国的主力都退下来了,损失不大呀。”赵文廷虽然有过前往美洲,军前效力的机会,但到底不是军队出身,所以对军事方面了解不深。

“那是撤退吗?那是溃退。”李昭睿说。

“赵将军,你说呢?”赵文廷又问向了赵铭德。

现在的赵铭德是赵文廷的副手,按理说,早就从海军退役的赵铭德应该是文官身份,可帝国官场就是如此,出身军旅的官员都以此为骄傲,不论是内阁官员还是元老院的那些元老,都喜欢被人叫将军。

赵铭德摇摇头说:“很不乐观,下官觉得,莫卧儿帝国撑不了许久。”

“怎么会?”

几个人呼啦一下围了上来,大家感觉不可思议,赵铭德虽然一直归属为海外事务部,但却在苏伊士工作多年,对印度了解多少呢。

“赵将军,你刚从苏伊士回来,不了解情况,参加御前会议,可莫要擅下论断。”赵文廷提醒着赵铭德。

赵铭德却说:“正是因为下官刚刚从苏伊士回来,才是了解情况的。”

“哦,这是怎么说?”

赵铭德解释了起来,原来,他在苏伊士港就没少接触了印度人,尤其是从帝国三十二年十月以来,来到苏伊士地区的印度人着实不少,尤其是印度地区拥有大量的天方教人口,这些人不少前往圣地麦加朝圣的,而为了收税方便,也为了方便管理,纵然苏伊士港比麦加更靠北,奥斯曼帝国也要求南洋和南亚来的朝圣者,必须要先到苏伊士港。

而这些人中,有不少来了就不走了,与其说是来朝圣,不如说是政治避难或者逃亡。

一开始,是奥斯曼帝国的官员负责管理这些人,一个偶然的机会,奥斯曼官员要求赵铭德派一些人协助工作,至少能当一下翻译。

赵铭德以为奥斯曼人知道他曾在印度洋舰队服役,对印度人比较了解,才出此要求,后来才知道,是因为有大量来的印度人,申请在苏伊士地区定居,而这些人,很多都会说汉语。

“会说汉语的印度人,不应该是商人吗?”财政大臣说。

赵铭德笑着说:“并不是,陈大人。当初为了抵挡大王爷的军队,莫卧儿帝国建立的火器新军,全部是按照帝国标准进行训练和装备的,陆战队负责这一块。其中军官一部分是在槟城的海军学院学成,而基层军官则是陆战队派人去莫卧儿帝国教导出来的,因此,这些人学会了汉语,我听说,到现在,莫卧儿帝国的火器新军中,一切口令和军事命令都是汉语。”

财政大臣说:“看来确实是发生了大清洗,但问题应该不大。到目前为止,已经过去了将近两年,军官肯定已经补充了。”

“呵呵,陈大人哟,到底从小到大都是生活在新环境里,对封建王朝不太了解呀。”赵文廷打趣说。

赵文廷是生于明末,长在满清统治,成熟于帝国体制的福建人。而年轻的财政大臣陈启宇,则是生在前帝国时代的台北,就没在旧体制待过一天。

如果是帝国陆军,两年时间确实可以把缺额的军官填充起来,顶多是经验不足。毕竟每年军校都会毕业很多新的学员。

但是莫卧儿帝国不一样,他们没有军校,而且军官是世袭的,那批培养起来的军官占据了军官位置,自然不想被人取代,也就不会再培养新人,而是把自家子侄送往帝国留学,接受教育,而被清洗,家族都逃亡出来,懂的火器新军的人直接发生了断层,而大清洗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所以不可能被填补完全。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