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七海扬明 > 章二六八 必战

七海扬明 章二六八 必战

作者:且看昨日风华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2-25 00:00:27

章二六八 必战

李永忠点点头:“当然,这是我的职责,荣王殿下。”

在安排李昭承的安全问题上,李素是找对的人,李永忠的父亲就对裕王极为忠诚,而李永忠此人思想进步,而且胆大心细,同样是可托付之辈。

八月四日,组建完成的远征军开始出发,虽然这支军队的规模超过三万人,但实际机动部队只有一个陆战队混成旅外加远疆区提供的四千名骑兵,但装备却先进了参战国家一个时代。

大部分军队被安排管控第聂伯河上的各大主要渡口、灯塔等设施,这些活动得到了波兰政府的认可,虽然这个斯坦尼斯瓦夫一世的政府并未得到俄国等周边主要国家的承认,但俄国方面也默认了这些做法,甚至于远征军接管几个俄国控制的港口时,双方也没有爆发冲突。

原因很简单,按照当年的《四国条约》,俄国获得的土地全部位于第聂伯河的西岸,经过二十多年的建设,已经形成了一块富庶的农业区,并且拥有敖德萨这样一座很不错的港口,这块土地被沙皇彼得命名为小乌克兰,而在小乌克兰,俄国驻扎有相当规模的军队,对付的则是奥斯曼帝国,彼得既需要通过海路维持与这支军队的联系,又不想被奥斯曼趁人之危。

在远征军的行动的时候,俄军与瑞军同样在行动,双方都是由君主率军亲征,瑞军有四万五千人,其中三万两千人是瑞典本国的精锐军队,另外一万多则是附属波兰贵族的军队。

俄军迅速动员了全部能动员的军队,一共有七万人,只不过在与哥萨克成为敌人之后,骑兵的数量明显减少。除了这三支军队,马泽帕与泽连科的军队也进入战场,这支联军规模在两万四千人左右,却也不是全部的军队,虽然并未与远征军合兵一处,但这支打着乌克兰民族联合阵线旗帜,被叫做乌克兰联合军的军队,不断的派遣使者往来于双方驻地之间,马泽帕和泽连科二人全都表示,愿意与帝国远征军共进退。

瑞军渡过第聂伯河后,把基辅城交给了帝国远征军派遣的宪兵营,除了不能征用船只,而是必须以合理价格雇佣船只运输军需和军队之外,瑞典军队并未遭遇任何的阻碍。

在与远征军进行了交流之后,卡尔十二世也发现,帝国对其并未有什么威胁,于是没有留余力,全军压上,继续东进,相反,俄**队则放缓的脚步,让瑞典军队进入了俄国腹地,等到八月中旬的时候,各方军队得到消息,俄国主力驻守在波尔塔瓦一带,已经安营扎寨,不再前进了,各方立刻奔行而去。

李素亲自率领军中三千骑兵为先锋,以保护难民的名义,也赶往了波尔塔瓦战场,马泽帕也带来了一万多哥萨克骑兵,到了这个时候,俄国和瑞典都已经完全明白帝国派兵的企图。

中国不希望交战双方中有一方一败涂地,因为这不符合中国在本地的平衡战略,而同样,无论谁赢,战后的蛋糕和势力划分,都必须由帝国执刀。

瑞典军队抵达波尔塔瓦之后,直接占领了这座小城,因为俄军是在城外一处土坡上列阵的,占据了地理优势。在接下来的很长时间里,双方只有斥候在阵前接触,在侧后则有小规模的骑兵爆发了战斗,战场上陷入了安静,李素很清楚,瑞典和俄国双方在进行秘密接触。

很明显,帝国不想参战,又想掌握局势,瑞典和俄国,无论谁赢都不能赢的彻底,不能达成战略目标。那么双方也未必要拼死拼活了,所以战场上出现了奇怪的一幕,剑拔弩张的双方邀请了看戏的帝国亲王进行调停,地点则在城外的一处小教堂里。

很快,因为和谈条件涉及到,马泽帕也被牵扯了进来。

只不过,谈判双方虽然都有意愿实现和平,但条件相差太多了。

卡尔十二世要求俄国退出占领的英格利亚地区,并且自己拆除正在兴建的圣彼得堡,以后不再插手瑞典和波兰两国的内部事务。还要承认卡尔十二世扶持的斯坦尼斯瓦夫一世的政府,承诺以后不再参与任何反对瑞典的同盟,同时承认马泽帕的领地独立,建立一个哥萨克酋长国。

而这些条款已经还是退让过的,卡尔十二世一开始甚至要求俄国割让小乌克兰给瑞典方面。

沙皇彼得同样表现出了足够的强硬,他的要求就是在实际控制地区停火,也就是让瑞典承认俄国已经获得了波罗的海出海口。并且要求波兰瑟姆会议重新选举国王,新的选举必须在主要大国监督之下进行。

当然,沙皇也表现出了对土地的渴望,他在新选国王上进行了退让,但要求获得补偿,即波兰在《四国条约》中获得的乌克兰东岸土地交给俄国,而沙皇愿意赦免马泽帕的叛乱,并且承认哥萨克的自治,但哥萨克不许独立,马泽帕和泽连科都可以作为俄国的藩属势力存在。

争吵是必然的,连李素都对双方的傲慢和野心感觉到愕然,虽然他这个调停人原本就没有想好好的调停,但现实还是给了他一些震撼。

“我感觉他们不是请你来调停的,荣王兄。”在最后一次调停失败后,帝国一方选择了提前离场,因为双方的态度已经让见证人都知道,已经不可能成功了。

李素笑了笑:“那他们想干什么?”

“示威,或者表达自己的意愿。”李昭承说。

李素也有这样的感觉,他也很无奈,李昭承问:“我不明白,这场战争为什么会发展成这个样子,感觉我们现在的地位很尴尬,我们不会是真的来维护和平的吧。”

“你觉得这样不好吗?”李素问。

李昭承摇摇头,一开始他确实有些不以为然,帝国动员军队,进入了外国境内,难道就是维持秩序和安宁吗?乌克兰人、波兰人还有俄罗斯人,他们和帝国有什么狗屁关系,值得帝国为他们付出这么多吗?

可是在深入了第聂伯河后,看到那些因为战争,拖家带口逃难的人,李昭承多少心中生出一些怜悯,至少他觉得,现在做的事情是正义的,可他也明白,这肯定不是帝国远征军的主要任务。

“裕王是一个无利不起早的人。”

李昭承还记得这样一种评价,这是嫉妒者、反对者对他父亲的评价,虽然说的很不好听,但李昭承此次西来,和父亲长期的生活在一起,了解他做事的风格,观察他行事的理念,发现这种评价是多么的贴切呀。

“我们究竟是来做什么的?”李昭承问道。

李素说:“这是一场决战,我们出现在这里,联合马泽帕和泽连科,就是要保证,输的那一方绝对不能输的太惨。”

李昭承想了想,还是不太明白,他又问:“荣王兄,我想知道,你希望俄国赢还是瑞典赢?或者说,这两个国家哪个赢了,对帝国更为有利。”

这个问题,其实李素也有些摸不准,因为他的心里也没有一个非常完美的答案。

如果俄国赢了,俄国的实力就会扩张,这是帝国不想看到的一幕,可以说,俄国是帝国在大陆上的最大的竞争者,没有之一。

奥斯曼帝国、波斯帝国和印度斯坦帝国虽然也是与帝国陆地接壤的大国,但这些大国都与帝国隔着天然的屏障,高加索山脉、兴都库什山脉、里海黑海一类的,而俄国则完全没有,一条顿河可不是什么不可逾越的天堑,特别是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

但如果俄国失败了,也并不那么的合适,因为按照裕王李君威和李素本人一起制定的战略,不论输赢了,蛋糕必须由帝国来切,战后本地的秩序也必须由帝国来主导,显然,失败者是愿意看到这一点的,毕竟帝国方面在欧陆一直追求平衡,平衡就意味着,失败者不会损失太多的利益,尤其是不会损失核心的利益。

瑞典如果是胜利者,帝国必然与瑞典之间发生冲突,这意味着双方二十多年来良好的关系会被打破,同时帝国在北欧也会失去一个伙伴。要知道,瑞典与普鲁士亦一样,也是帝国扶持的对象,其是用来平衡俄国的。

思来想去,李素说道:“还是让俄国赢,但不能赢的太多。”

李昭承摇摇头:“这可真是一个很困难的课题呀。”

“为什么这么说?”李素笑着问。

李昭承骑在马上,略略组织了一下语言,说道:“其实特别简单,假如我们组织一支军队,比如把远征军三万多人集中起来,凭借我们在装备上的优势,加入任何一方,都会取得绝对的优势。在战后,也一定会获得主导地位。可问题在于,我们尽可能的不参战,那就很难做到这一点了,不参战,还要控制局势发展,这不是很困难吗?”

李素欣慰的看着李昭承,打趣说道:“昭承啊,你说的很对啊,很有道理啊,作为统帅,我也一直被这件事困扰。”

“那你准备怎么办呢,荣王兄?”李昭承问。

李素驾驭着战马,靠近了李昭承,神秘兮兮的说道:“不如昭承你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别跟王叔说,我这边安排一下,造成个偷袭啊、士兵失踪之类的事件,借机参战算了,只要打起来,一切就由不得你爹了,到时候,还不是咱们哥俩说了算,你我都能立功,不好吗?”

李昭承听了这话,眼睛瞪大,连连摆手:“不行,不行,绝对不行,这种私下行动,可是大罪,荣王兄可不要胡来。”

“你不说,我不说,谁能知道。再说了,我觉得你爹未必在乎,他也知道这件事不好操作呀。”李素继续引诱。

李昭承依旧摇头:“不,不,这不光是爹爹的意思,主要还是国内的意思,皇伯父的圣旨。”

“我怎么瞧着你也不想让帝国参战呀?”李素问。

李昭承叹息一声:“到底是不义之战,又没有什么战略利益,参战有什么意义呢?”

经过了巴黎之战,李昭承对战争的看法也有了变化,在巴黎城外,他是亲眼看到那些不是军人的法国人,为了自己的信仰和民族、国家,舍生忘死的和奥地利的骑兵搏杀的,事实上,受到触动的人不仅是李昭承,还有当时驻扎在巴黎城外的远征军。

当时,远征军上下都不想加入战斗,而李君威做出不参战的决定后,也是得到上上下下支持的。现在同样如此,这场大北方战争,就是争霸之战,不参加也罢。

“荣王兄,你可莫要做什么糊涂事啊。”李昭承想了想,还是提醒说道。

李素哈哈大笑:“昭承啊,我也就是逗一逗你,哪里真的想着参战,瑞典和俄国两个地方强国争霸狗咬狗,和我们有什么关系,虽说国内的经济危机过去了,军费上没有什么限制,但现在这场战争既不能为我们的民族赢取生存空间,也不是匡扶正义,涤荡天下,我们何必掺和呢?”

李昭承这才放心下来,等回到营地,李永忠随即进入了帐篷,送上了诸多资料,说道:“王爷,二公子,这是从俄国海关搞到的,俄国最近几个月从帝国和海外进口的物资。”

俄国的海关当年是由晋商银行协助搞起来的,因此安全局在里面布子很多,搞到这些资料很简单。

李昭承和李素二人分开看着,李昭承看了一份进口武器的清单,光是从荷兰、英国就进口了一万四千把燧发枪,这还是海关统计的,其余的更不好说了,李昭承说:“沙皇好大的手笔,难怪口气那么大。”

而李素则看着从帝国进口的资料,里面包括罐头、车辆都非军事物品,但当看到一个栏的时候,李素说:“八成这一仗,彼得还真能赢了,这家伙可真会找东西。”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