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七海扬明 > 章三三一 就是针对小日本

七海扬明 章三三一 就是针对小日本

作者:且看昨日风华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2-25 00:00:27

章三三一 就是针对小日本

因为这个国家面积太大,资源丰富,人口众多,工业门类齐全,所以别的国家发展任何工业,都是对帝国产生竞争,因此帝国不存在什么经贸谈判中的同盟,日本西南各藩不是,广南国同样也不是。

申京。

“好容易放个年假,都要开船了,又把人叫回来,这是怎么了........。”李君威穿的像是一个毛熊,嘟嘟囔囔的进了皇宫,直奔了御书房。

御书房里,李君华正斥责着:“你说你,从事外务这么些年了,怎么能发生这样的事?他到底是帝国派遣日本的大使,还是派到日本的保姆,他是中国人还是日本人?”

李君威听了这么高的声音,缩在门口没有进去,冲着女官勾勾手,问道:“谁挨骂呢?”

“副相赵铭德。”女官低声说道。

“因为什么啊。”李君威又问。

女官轻轻摇头表示不知道,李君威问:“骂了多久了,皇后来过了吗?”

“皇后没来,副相大人才来了不到一刻钟。但首相大人在里面,已经挨骂了一个多小时了。”女官说。

李君威叹气:“去,给我弄杯热茶来,我等一会再进去,不然挨骂的就是我了。”

女官抿着嘴,憋住笑,自去奉茶了。李君威喝着,皇后听说了消息也来了,见里面高声不断,外面裕王却在喝茶,她问道:“老三,怎么回事?”

“皇上借机找茬呢。”李君威挑起眉头,把凳子让给了皇后。

“找茬,怎么发这么大脾气?”皇后问道。

李君威说:“内阁各衙门机构的账目不清楚,公款消耗严重,还有不少机构留了小金库,这到年节了,开始大规模发福利,把皇帝惹生气了。”

“你们怎么知道的?”

“昨天不是出去采买了么,谁让皇嫂不去来着。”李君威说。

太上皇从济州度假回来了,又是放了年假,因为这几年李君威在海外,这群孩子好久没有撒欢了。听说大连下了大雪,孩子们吵闹着要打雪仗,李君威恰好有些藩务要去北京,于是就带队前往,昨天上街采买了些寒衣,却不曾想在各大公务机构门口碰到送礼的排队排的老远,在礼品店里,公务人员大把花着公帑,准备在年前用小金库发一波福利。

这种事往年也有,去年集中爆发,皇帝要求内阁整治,谁知道内阁只是做了表面文章,抹了抹墙皮把缝也盖住了,到了今年底,又一次全漏了。

“裕王呢,怎么还没来?”里面传出了皇帝的声音。

李君威放下茶杯,说道:“该我了。”

李君威进了门脱下了大衣挂在了架子上,此时内阁的几位大臣已经在一旁的办公桌上写着什么,肯定不是检讨,但一定是处理这件事的文件。李君威瞥了一眼,随口说道:“出这种事,也不是几位大臣愿意看到的,更不是他们想控制就能控制的。”

一干内阁大臣悻悻不语,心道难得裕王明事理,但接下来李君威的话让他们都觉得,裕王还是闭嘴的好。

“这种事,没什么大不了的。交给安全局去查嘛,抓住的该杀头,就杀头,该关监狱就关监狱。天底下,这种事就没有根治的,都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咱们索性严格点,头疼砍头,脚疼砍脚就是了。杀他一批人,好好震慑震慑,过几年有所反复,再杀一批。”李君威说道。

皇帝瞥了李君威一眼,知道这是弟弟在吓唬内阁,总要有人扮坏人。他说道:“你别在这里胡言乱语,这件事与你无关。你且说说,驻日本大使白乐的报告是什么意思,他的屁股是不是坐到日本人那边去了,公然为日本张目!”

报告扔在了李君威面前,李君威连看也不看,直接说:“这是我让他写的。”

内阁几个正挥笔如风的大臣纷纷抬起头,相互对视一眼,那意思分明是:合着咱挨骂是因为这位爷啊。

“你们都回自己那里写吧,记着,只五天时间,把要求传达下去,五天之后,朕会安排媒体监督,到时候但凡上了报纸的,就要有人倒霉了。”李君华没想到会是这个答案,于是把大臣们都赶走了。

李君威继续说道:“这件事在白乐去日本赴任之前,就已经商定好了。”

“为什么我不知道?”

“这又不是什么大事,类似的事,海外事务部和外交部有的是,都让你知道,你就什么都不用做了,文件能在这御书房堆成一道城墙。”李君威摊开手说道,但他笑了笑:“既然皇上知道了,那作为臣弟的我,自然也要解释一番了。”

“其实这种事很简单,我原本就没打算让日本加入到这个东方经贸合作组织中来。”李君威一句话,就让李君华大吃一惊。

“为什么?”

李君威说:“因为在您的倡导下,这是一个平等的经济组织,也就是说,大家在里面公平竞争,或许日本不是帝国的对手,但以其体量和在工业上相对南洋各国的先发优势,会对南洋各国形成优势。

那么,相当于我们忙活了半天,搭设了戏台子,让日本人唱戏当了主角,这种事,我才不会干。”

“但你要知道,这对各国都是有利的。”李君华说。

李君威点点头:“我不否认这一点,但同样的利益,对各国的改变是不同的。对于一个有钱人来说,一个银元或许只能看一场戏剧,聊作消遣,或者吃一顿海鲜,尝试点不同。但对于一个穷人来说,却可以买一大堆东西吃饱。

我想,这就是二哥所想的对各国有利吧。”

李君华听了这个比喻,表示同意,他就是这么认为的。

李君威却说:“但是,你要看那个穷人是好人还是坏人。一个银元,买馒头可以吃一个月,若是他是个坏人,买一把刀枪,可是能吃一辈子呀。我可不会给日本人搞到枪的机会,最好的办法就是不让他赚那个银元。”

听了这话,李君华就明白了,自己的弟弟就是针对的日本。

显然,如果帝国搞的经贸组织不平等,那还不如不搞,不如在现有的朝贡体制内修修补补。但正如李君威所说的,假设真的搞一个平等的经贸组织,组织内部自由竞争的话,那就是给日本人搭台唱戏,相对来说,日本是最有利的。

至少在目前为止,日本对南洋地区的贸易额非常小,只有几个国家与其贸易,而且受到诸多限制。而一旦经贸谈判,加入经济组织,那么南洋就成了日本的市场,对帝国实现全面的竞争呢。

怎么能避免呢?拒绝日本加入经贸谈判显然是不可能的,这会遭到很多国家的非议。反过来,让其加入谈判,通过这种以一国之姿,求多数之票的行为,引起其他国家的厌恶,自然会有人提议将其踢出去。

就好比小孩子们一起玩耍,因为怀疑一个小孩是个坏蛋而排斥对方,并不合理,假如在玩游戏中让大家都觉得他就是个坏孩子,再排斥他,就不会有人说闲话了。

至少从目前来看,这项策略已经开始奏效了。日本西部各藩认为帝国有意利用日本,尽可能让南洋那些封建国家开国。所以就会在谈判中提出各种强硬而不合理的要求。

但真正能让这个计划成功的,并非是李君威的计谋,而是日本的经济结构所导致的。

从帝国角度来看,至少在目前为止,东方其他国家都是原材料生产基地和工业品倾销市场。相对于欧洲那些殖民国家来说,帝国做的有两点比较好,一是尊重各国的主权,二就是保证各国的利益。

帝国希望一种动态的贸易平衡,即对方向我输出低价的原材料,赚取的外汇在帝国购买工业产品,一出一入,基本上实现平衡。

而组织内其他的国家之间,其经济水平和经济模式的同质化就比较严重了,甚至不发生贸易也没关系。或者,本身是一个小国,无法自给自足,也可以进行类似的贸易。

这样的小国最典型的就是广南。在帝国的支持下,广南有了一定规模的纺织产业,但广南又是一个小国家,其工业所需要的煤炭等资源都需要从附近国家进口,那么纺织品这一工业产品换取煤炭这类原材料,也就可以了。

可日本不是,日本每年向帝国出口大量的原材料,煤炭、木材是主要的。也进口大量的工业产品,钢铁、机械是主流,双方的贸易,帝国占据优势。日本每年进口的东西,工业品只有帝国能提供,而其工业所需的原材料,主要是棉花,也由帝国提供,南洋各国提供不了。

南洋除了矿产之外,最有竞争力的就是大米,可大米日本是能够实现自给的,为了保护本国的农业,日本各方基本上都实行关税保护。

可以说,日本面向南洋,那就是单方面占便宜,只出口,不进口,南洋各国当然就不会乐意了。

但是这种情况不会持续太久,因为日本的工业化也已经开始了,纺织业只是一个开端,在幕府治下已经出现了官营钢铁厂,这些钢铁厂直接是由幕府的财政出资,使用幕府自己出产的煤炭和帝国向日本出口的废钢、铁矿石进行冶炼,其出产的钢铁,也由幕府进行消化出售。

因为这些官营钢铁厂存在严重的**和经营不善,导致出产的钢铁价格很高,在国际市场的没有竞争力。

但如果转为私营,管理上进行改革,凭借日本低廉的劳动力价格和相对充裕的煤炭,就可以实现进口南洋铁矿石,然后出口钢铁的贸易循环,而到那个时候,再想把日本排斥在外,就难上加难了。

就好比一群孩子玩,虽然其中一个孩子挺让人讨厌的,但是他如果能给大家发糖吃,就无法完全排斥他。因为只有他发糖,老大为了继续当老大,才会不断的发糖。

“哟,老三也在,不是去大连了吗?”林君弘也到了御书房,看到李君威有些诧异。

在帝国政治中,理藩院事务是林君弘这个理政王大臣所负责的那一块,只不过李君威想劳逸结合,所以林君弘把一些需要去北京处理的藩务交给了他。没想到他出现在御书房。

“临时有事,又回来了,晚上坐火车北上。”李君威说。

林君弘点点头:“正好,工业部那边拿出了你需要的东西,这次经贸谈判,又能给你几张好牌。”

说着,林君弘把一些报告分给二人,李君威仔细看了起来,不时挠挠头。林君弘说:“以前连看个标题都抓耳挠腮的,现在也是能稳稳的看完文件的人了。”

为了筹备经贸谈判,李君威让林君弘出面,协调工业部等部门,拿出帝国可以与南洋优势互补的商品种类,这样可以提高进口各国的货物,也就能提高出口各国的商品。

而林君弘显然很重视,调研之后,给出了重要的门类——矿!

正如前文所说的煤炭,为了保护矿工生命等诸多因素,帝国大量进口一样,很多矿产帝国也因为同等因素从外国进口。而工业部给出的,可以提高进口量,降低关税的矿种就不少,其中需求量最大的就是铁矿。

帝国的工业发展已经全面进入重工业时代,煤矿和铁矿显然是最重要的。煤矿问题前面也说过了,而铁矿,帝国虽然不缺,但问题重重。

已经探明的铁矿大多分布在帝国的北方,而且品质都不高,富铁矿少,贫铁矿多。在澳洲行省、南美地区,发现了大量的富铁矿,可问题是,当地人口太少,工业基础和道路运输条件薄弱,想要开采,需要大量的资源投入。

如果放在二十年前,帝国绝对会这么做,假设能通过开采南美地区铁矿,移民南美,加深海外与帝国的联系,前期的大规模投入自然由财政来承担,甚至矿业公司前期的亏损,也可以一并承担起来。但时代不同了,做法也就不同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