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七海扬明 > 章一八二 裁军减支

七海扬明 章一八二 裁军减支

作者:且看昨日风华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2-25 00:00:27

章一八二 裁军减支

背景之类的,皇帝早已知晓,但从来往公文来看,事情并未那么简单,首先高平莫氏早已于今年春季就已经落败,不得已逃亡帝国境内,被广西当地官员暂时安置在了太平府一带,按照职权划分,藩属势力,自藏地往南,便不属理藩院职权,而是内阁所辖外交部,因此善后工作也都是外交部做的。

但在两个月前,也就是北伐大军刚刚定下撤军行期前后,陆军部和海军部联合向统帅部提交了西南备战条陈,统帅部也由此制定作战计划,甚至调配了一些军需物资到琼州,还有一些军队做了前期部署,当然,并未大动干戈。

李明勋直接问其中缘由,而李君度却没有事先准备,临时措辞就怕出错,也就不敢隐瞒,只是稍加润色,其中关窍就是,把其中自己监国期间屡屡重视催促作战计划产生的情节删减,毕竟皇帝已经说了这件事不妥当。

“.......统帅部的作战计划向来是几番推演修改,但纳土归附这种事,还是外交先行,所以就依旧例责内阁那边接洽外交,也不过是筹备之中,本就是想等父皇哪日空闲了,儿臣再奏报,战与不战都凭父皇一人做主..........。”李君度缓缓说着,不住抬头偷瞄皇帝的神色。

“是谁挑的这个头?总不会告诉我是内阁吧。”李明勋冷言问道。

事已至此,李君度倒也不好隐瞒,说:“海军部那边力主进军的,听说定海公游说了不少人.........。”

李明勋听到这里,就明白这件事和英王脱不了关系了,定海公李北极是他的学生,也是现如今海军作战系统的第一人,而他恰恰与英王交情很深,且不说二人曾一起征战印度洋的袍泽情义,英王成亲也是由其从中撮合的,而在皇帝、英王和定海公之间还有一个秘密,那就是当年在广东的英王遇刺案,当年也是借助这个案子,李君度扫清了西南朱明藩镇势力,而李君度也是投桃报李,在当年定海公率领舰队威慑安南,让其交出漂流难民的军事行动中,还执掌西南军政大全的李君度派遣军队逼近边境,加以配合。

当然,李明勋更是明白,海陆两军同时力主对安南作战,最关键的还是保证军队在朝中的话语权,保证勋贵阶层的利益,有战争就仰赖军队,有战争就有军费,有战争就有职衔,而普遍有从军经历的元老们则也有更多的权柄。而海军,当年印度洋大海战胜利之后,一直处于削减状态,开战安南,也好提振一下军种利益。

随着北伐的结束,帝国的军事战略到达一个新的阶段。帝**队诞生之后,有陆地和海洋两大威胁,如今帝国独霸好望角以东,已经没有了对手,而如今满清沦为流寇之属,陆地威胁也就不存在了,既然没有了威胁,还需要那么大规模的军队吗?

“你不要管别人游说,你不能再表现的对此事如此积极了!君度,国战结束,裁军势在必行,这既是国家战略,也是朕这个皇帝的职责,帝国无法持续这么巨大的军事投入,你懂了吗?”李明勋没有让儿子把话说完,而是直接给了一个答案。

李君度低头应是,如果说当年在外领军为将的他不懂朝政的话,那监国大半年的英王已经今非昔比了,这几个月在统帅部任职,主管军需军费,他才知道巨额的军费开支给帝国财政带来的巨大压力。

为了对付强大的敌人,帝**队,尤其是帝国陆军不断扩军,其中尤以光复之中最甚,为了收罗散兵游勇,安置旧军队,帝国大量收编明清两**队,虽然因为国内稳定而遣散了一批,但仍然大量军队在册,这些军队加上陆军主力军团,合计超过八十万,而帝国陆军素来薪饷远超明清军队,即便是最低的新兵,每个月也可以领到两个银元,而与旧式军队不同,一切军需耗损,都由军队提供,仅仅维持这样一支军队每年就要消耗超过三千万两,遇到打仗,军费消耗更多。而这还是只算陆军,海军另有一千万余的花销。

之所以能维持这样规模的消耗,除却内阁在理财税收方面远超旧朝之外,主要还在于帝国可以通过借贷、国债等金融手段融资,再有就是吃老本。

在光复的过程中,清算委员会从八旗权贵、士大夫阶层手中为帝国获得了大量的资产,这些资产就是帝国的老本,但这些老本已经吃光了,其实原因很简单,那些逆产、贼赃中大部分是以土地、房产等不动产的形式存在的,而这些已经实现了国有化,不对外出售,不然,仅卖了这些,就可以供帝国再吃十年老本的。而在帝国建立后的七年里,连续进行了西南、朝鲜、西域和漠北四场战争,除却西南平叛外,其余都在吃老本,早已入不敷出。也正是这个原因,李明勋在漠北力主退兵,不再为虚名而继续远征。

如果不裁军,仅仅军费支出就会占据帝国每年财政的百分之七十五,这简直是战时经济比例,绝对是帝国臣民无法长期接受的。当然,如果以后世者的角度来说,这个比例也并不可怕,满清王朝二百多年的国祚中,军费开支大部分时候也占到了百分之七十左右,即便是最为和平的乾隆朝,这一比例也在百分之五十以上。

“是,儿臣明白了,既有裁决之国策,那安南万不可再生战事。”李君度回应给了皇帝想要的答案。

“但既然这事已经摆上了台面,就不得不解决。”李明勋淡淡说道。

李君度连忙请旨:“请父皇示下。”

“郑氏与莫氏之争多年,其中情弊实难说清,莫氏已归诚称臣,便是我朝藩属,郑氏若愿意归诚,也在莫氏之后,帝国既不会见莫氏遭难而不顾,亦不许其夺郑氏之地。而此次郑氏兴兵,残害地方,杀戮兵民,实非善事,朕准备遣内阁、侍从室僚属前往安南调和,若郑氏愿归还莫氏所有四州之地,则可为帝国藩属,实若不愿,便为仇敌。”李明勋淡淡说道。

李君度点点头,既然不动刀兵,只能息事宁人,让安南国以四州之地来换取帝国藩属国地位,对以往之罪既往不咎。细细一想,这样可以不用动刀兵,同时在安南境内维持一支可以牵制安南的力量。而郑氏多半也会同意,毕竟帝国一统华夏,国力之强世所罕见,而中南半岛上,除却安南之外,已尽是帝国藩属,若有战事,安南为遭遇多方势力四面围攻,肯定是支撑不住的。

“父皇,若郑氏猖獗不从呢?”虽然感觉没有多大可能,李君度还是多嘴问一句。

“不愿交出四州,两州亦可。若再不从,那就只能兵戈相见了。”李明勋淡淡说道,对于安南国尚未称臣纳贡,国内早有不许,其又曾与满清勾结,罪大恶极,而且,越南还占着后世防城港市这些原本的中国土地呢,在这个时空里,可没有法国殖民者帮着讨要回来。

“退下吧,裁军的事明日御前会议上再议,你久在军中又曾监国,这件事你很有发言权,明日会上可多说些。”皇帝最后说道。

李君度连忙告退,待他出去,李明勋问乌以风:“你觉得英王有什么变化吗?”

乌以风道:“似乎不如以前洒脱了,深沉了些,这也难怪,毕竟监国期间,要操心的事多。”

“还有呢?我是想问这次回来你看到他的第一感受。”李明勋又问。

乌以风想起北伐归来,在燕北第一次见到英王的情景,老实说道:“瘦了,感觉瘦了很多!”

“是啊,他几次征战归来,变化仅仅是黑了、高了、壮了,可在京城监国,却瘦了很多,而且精气神也不如以往,这类状况,我在阿海身上见过。”

乌以风微笑说:“这正说明英王殿下勤于国事,操劳太多了。”

“让人把统帅部的记事档送来。”李明勋想了一会,吩咐道。

回到了英王府,李君度心中烦躁不安,对于监国时期的军政要务处置,皇帝给出了并不高的评价,显然不是多么满意,这比李君度预期的结果要差一些,毕竟这段时日他是倾尽全力的。正此时,林西塘走了进来,低声说道:“王爷,什刹海那边有动静,昨天太子和诚王去了那里,找了那女子,今天那女子乔装出去,汇入了诚王仪仗,去了安全局总衙..........。”

“进入之后发生了什么?”李君度连忙问道。

“去的是天牢,太子只许诚王在侧,我在里面的几个暗线都没能靠近,若按记档来看,太子提审了几个漠北擒来的细作,但没有问询笔录交接,而记档之中只提到了太子和诚王,没有提及第三人。”林西塘把实情告知。

李君度倒是不好猜了,左思右想没有结果,问:“出来后他们做了什么,与以往有何变化?”

林西塘道:“先是去了诚王府,后把那女子送回了什刹海的院子,若说变化,对了,诚王也让人加了岗,并且把院子里几个与那女子熟稔的佣人役使调换了。”

“倒是奇怪了,算了,想破脑袋未必有结果,这样,你让人小心监控,只要那女子再出来,便通知欧阳止,让他寻个机会联络,要做的天衣无缝,伺机再探问真相。”李君度吩咐着,就听说有人到访,也就让林西塘去做了。

来人正是内阁副相马东来,英王监国的这段时日,他没少往来南北之间,也因为有了他,李君度与南京那边关系缓和了许多,一些事情办的顺遂了。也是在这个过程中,马东来逐渐成了英王一党。

“裁军的事,马大人可有得到消息?”李君度把奉茶的佣人赶出去,直接问道。

“皇上没有直说,但行营在燕北的时候,就跟内阁通过消息,让我们筹备减支方案,卑职想,裁军应该也算是其中一部分吧。不过说起来,这件事也分大小,毕竟元老和勋贵都出身军旅,皇上总要考虑他们,应当是小裁吧。”马东来试探说道,他已经知道英王刚从宫里出来,考虑到明天要开御前会议,特此来打探下消息。

“你错了,本王刚从宫里来,皇上已经定下安南的章程,令安南郑氏还地、称臣,安南是打不起来了。”李君度直言不讳的说道。

“如果是这样的话,那就是动真格的了。”马东来道,但他也并未表现的多么惊异。

李君度摇摇头:“本王就怕这差事落在我脑袋上,皇上说了,我久在军中,颇有威望,明日御前会议,当畅所欲言。又提前告知我他的决断,明天本王若说出个四五六来,怕不能幸免了。”

而马东来却说:“王爷,这倒不能全然说是一件坏事。”

“哦,怎么说?”

“裁军确实要动一批人的利益,这批人肯定恨主事者,可裁军后剩下的那批人也要感念主事者的恩情啊。”马东来意味深长了说了一句。

李君度眼睛一亮,但很快摇头:“话虽然能这么说,但遭人嫉恨的事可不好做。裁军这差事,对本王太不公平了。”

马东来理解英王的意思,所谓公平不公平,是他与太子之间的,说白了,这二人肯定有一个人要接下这事,对已经不被南京那边喜欢的英王来说,最好的结果是得到未来帝国陆军的拥戴,最坏的结果则是遭军政两届记恨,而对太子来说,最坏最坏的结果,也就是被军队唾弃,肯定能得到政界的拥戴。

而马东来见李君度愁眉不展,说道:“王爷,这差事您不接,太子就会接啊。”

李君度就犯愁这件事,自己接肯定是有褒有贬,太子接又怕他做好了,自己落得一个不能为君父分忧的结果,那就是彻底失去皇位的继承资格。

“依卑职来看,您大可接下裁军的担子!”马东来又说,在李君度满脸疑惑的时候,他又补了一句:“但前提是,一定给太子塞一个必然失分的选项。”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