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旅明 > 第422节 校场(一)

旅明 第422节 校场(一)

作者:素罗汉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2-25 01:02:13

第422节 校场(一)

伴随着“”一串马蹄声的,是土路上由远而近,不断扬起的尘土。

骑士一共有三人。

当先一人二十三四岁年纪,面容英郎,皮肤白净,身板结实,穿着一套麂皮大氅,腰挎一口精铁好刀,一看就是生活优渥的武人家子弟。他后面两个跟班也同样穿着簇新的羊皮袍子,背弓带箭,神情彪悍。

这个脸上挂着淡淡微笑,有点玩世不恭的年轻人姓梅,叫梅抚西,行九,人称九哥儿。

梅家是天津右卫世袭军户。

当年永乐皇帝筑天津卫城后,便迁来了天津三卫世镇此地。

其中最早的天津卫指挥使,第一代是洪武朝的倪保儿,之后历任都由其后代接任,有明一朝,倪家共传承了九代指挥使。

接下来的天津左卫是永乐朝武将赵铭。此人是河北博野人,明成祖朱棣爱将,之后依例传承,同样是九代。

而传承时间最长的,则是天津右卫的梅家。

梅家第一代将主叫梅满儿,是江苏武进人,洪武朝驸马梅殷曾孙,永乐二年调任天津。

截至到崇祯年的末代将主梅应武这里,梅家已经传承了十代指挥使。这还不算完,真实的历史上,梅家还会在清代继续传承下去,做了绿营将领。

今天骑马的这位小哥梅抚西,正是梅家人。

梅抚西这一支,和当代指挥使梅应武隔得有点远,说起来已经算是远亲了。之前在天启年间,死在辽东战场的上任指挥使梅守成,反倒离梅抚西这门近一点。

梅家这一门远亲在卫所里职权并不高,梅父不过是个记名千户。所谓穷文富武,支持梅抚西奢侈武人生活的,其实是梅家在天津的生意粮食和皮货生意这些年梅家一直做得不错,所以家底还是很厚实的。

而梅抚西和卫所大部分混吃等死的子弟也有所不同。这位公子哥从小就喜武厌文,成日里舞枪弄棒,打熬身体,跟着老军学艺。

待到他成年后,也是以“少侠”自居,带着跟班四处与人争斗,好惹事,好打抱不平,在天津卫这一亩三分地上,梅九哥儿也算是小有名气。

今天九哥儿带着人来老校场,那自然和其他人一样,也是因为看到某总兵告示的缘故。

当然了,像九哥这种吃穿不愁的富二代,自然不可能为了点银子去做劳什子辅兵凑热闹,去选拔场上会会各路豪杰,没准上场露露身手,装个逼扬个名,才是年轻人今天的目地。

于是,怀着“重在参与”精神的九哥儿,今天一早,便收拾好马匹行头,带着自家两个身手最好的跟班,一路直奔老校场而来。

通往老校场的土路今天格外热闹。或成群,或结队,或三三两两,或独自一人,大批天津卫附近的武人都在匆匆行路,目的地相同。

这些人大致来源于三方面。

人数最多的,是天津三卫的军户子弟,其中以贫困军户子弟为多。他们的目地很简单:就是冲着告示上的高额工资去的。

再者是一些结伴而行的商队护卫。

这些人的背后都是各大商行。这一次曹总兵召人,大商人们自然是要捧场的,所以纷纷把手下的护卫派了出来。

最后那些零散的,就多是城市无业人员了。这些人来源复杂,既有混混游手之辈,也有漕丁挑夫,甚至还有做那无本买卖的江洋大盗......这是冲着功名和洗白去的一类人。

梅家九哥儿本是军户出身,又常年在运河一线厮混,所以他在以上三类人中都吃得开。这一路行来,不时就能遇到和三人组打招呼行礼的。

梅抚西端坐在马上,不停和各路豪侠拱手行礼,间或还笑骂几句,端地是潇洒自如,少侠风貌。

就这样一路行来,三人组到了老校场门前。

军营门前自然是有卫兵的。看到那些提着上了刺刀的步枪,身形矮壮的绿袄兵,这些来投军的汉子倒也没人敢惹事。

渡过最初对怪异服装和短发的不适应后,现在但凡是天津的正常人,都能看出来这是一支强军。那种常年经过严格训练的军队作风是装不出来的,所以今天来的武人们,哪怕是平日里桀骜不驯的,在这伙大约是曹总兵家丁的强军面前,也不自然地收起了威风。

按照门前卫兵的指示,梅抚西三人首先去了隔壁的马场。

天津是九河交汇之地,所以历来水害频繁,洼地遍布。不想梅抚西现在看到的,并不是记忆中那片烂泥地,而是已经被人填高了一半的漂亮马场。

填好的这一半土地上,搭建起了一排排的砖木马厩,既整齐又干净。

将自家的马儿暂存到指定的马厩后,一旁就有穿着整齐青色短袄的马夫,给马槽里添上了黑豆和荞麦的混合精料:“好汉只管去应募,今日一应开销,都在曹大人身上。”

“这位南人总兵果真是要做一番事业?。”梅抚西出来后,窜上一根立柱,站在高处眺望了一番。

入目处是一排排的马厩,里面全是上好的马匹南人总兵将周边马贩手里的好马全数收购的消息,天津卫这两天都传遍了。不光如此,一些大商人手中原本用来拉豪车的骏马,也通通被送来了老校场,这一点梅抚西也是知道的。

然而传言毕竟不如见面。亲眼看到这一排排吃着黑豆的骏马后,给梅抚西带来的震撼还是相当大的。

多了一点心事的九哥儿,这会多少收起了脸上的玩世不恭,带着小弟进了老校场大门。

修缮一新的老校场,进门后便是一排长桌,十来位文书正在挨个给前来应募的汉子们登记。

这一道手续是必须的。按照标准流程来说,在早期,应募之人都是要有保书的征兵要的都是良家子。穿越众这次征兵也同样如此,凡是来应募的,最低程度也要说明自家的出身。

梅抚西是正经的世袭军户,身家清白,上前说明画押后,领完号牌,便获准进入了校场。

校场南面,此刻已经用木板和条桌搭起了长长的双层看台,上面东一堆,西一簇坐了不少人。

梅抚西三人走过去后,发现这些人都是按出身来扎堆的:军户和军户在一起,护卫和护卫在一起。

沿途不停打了一圈招呼后,梅抚西最终还是带着两个小弟,坐在了天津右卫的人堆里。

就这样进入校场的人越聚越多,差不多到了早上九点来钟,已经有上千人聚集在了南边的看台上,一时间人头攒动,议论纷纷。

就在九点整的那一刻,突然间几声号炮响过,正对着南看台的北边点将台上,突然出现了一些身穿灰黑色叫花子长袍,手拿长枪的怪人。

这之后才陆续有人物上台就坐,其中坐在主位,身穿大红官袍的曹总兵尤为显眼。紧接着,由两百名近卫营士兵组成的四排队列,便踏着整齐的正步,来到了点将台前,下枪,行注目礼。

整齐的步伐,闪着寒光的枪刺,两百人如一的动作......看到这一幕后,原本还在议论纷纷的明人,瞬间感觉到了森森杀气和军威,议论声顿时停了下来。

士兵们很快分散开,将整个校场包围了起来。

开场戏做足,维持住秩序后,真正的震撼到来了。

点将台上,当一个千总服饰的年轻人一张口后,从高音喇叭里传出来的巨大声响,顿时将对面的一干明人吓得惊慌失措,有的还从台子上掉了下去:没见有千百人同声大喝啊?

这个时候,只有排枪能压住场子了。于是看台四周整齐地响起了二八大盖的轰鸣声,浓烟冒出枪口的同时,子弹嗖嗖地从明人头顶飞过。

枪声过后,所有人都老实了......

给足了这帮不知道天高地厚,毫无纪律性可言的武人下马威后,点将台上这才又重新响起了巨大的话语声。

年轻人首先自我介绍,是福建巡抚标营的马军千总,叫陈策。

陈策接下来告诉这些武人,这巨大的说话声不过是用了一些机关巧器,诸位不必慌张。

再之后,陈策才开始正式发言总兵大人一心报国,打算和建奴决一死战,所以要征召一些本地土著做辅兵云云。

讲到这一套官方文章时,惊恐的明人们才渐渐安定了下来。

等到官样文章做完后,陈策又再次重复了一遍告示上那些优厚的待遇,给这帮临时工们吃了定心丸。

当然,定心丸这种东西,靠嘴巴讲终归是不给力的,所以点将台上很快又出现了烂俗的一幕......由曹大头摆出来的银龙。

曹大头这种技术含量很高的银元,现在早已随着运河的流通和穿越众四处购物而被明人熟知和喜爱,和等值银两之间的兑换,始终保持在溢价状态。

所以看到台上那长长的银龙后,尽管手段烂俗,但是明人就吃这一套:大部分人这一刻又激动了起来,一个个都忘了方才的窘态,开始摩拳擦掌,准备下场了。

于是乎,第一天的辅兵选拔大会,正式开始。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