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大周中兴 > 卷5-61章 申伯诚 ? 贰(下)

大周中兴 卷5-61章 申伯诚 ? 贰(下)

作者:姬为毅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2-25 01:03:51

卷5-61章 申伯诚 ? 贰(下)

比起九州之事,申伯诚似乎更关心朝内,于是问道:“象百官,此事怎解?”

伯阳指着一块拓片答道:“众星之中,唯独此星不在二十八宿之列,二位可知是何星宿?”

方兴凑近一观:“此北极星也,又称‘紫微’。”

伯阳拍手笑道:“正是!此紫微帝星也,居于众星之中,乃天帝太一之所位。”

申伯诚抚须道:“紫微星便是象征天子否?”

“是,”伯阳顿了顿,“也不是。”

“此话何意?”

伯阳道:“一来,此星图绘于两千年前,自然是预测昔日之事;二来此乃巫族星图,故而紫微星所象者乃是彼时巫族首脑,非后世之人王也。”

方兴若有所悟:“巫族首脑……莫不是蚩尤及其巫教?”

伯阳点了点头:“颇有可能。”

方兴大奇,忙让伯阳解读巫族之星象。

伯阳道:“紫微星坐镇中央,众星环拱,或许便是教主蚩尤。”又一指周边七星,“辞曰‘尊之以耀魄,配之以勾陈’,则此亮星为其太子,稍暗六星为其后宫嫔妃,故曰‘勾陈’。”又指其后六星,“其二者乃左右二辅,类似今日之三公;其四者乃四方之镇,类似藩屏。”

“左右二辅,四方藩屏,”方兴沉吟片刻,倏然色变,“莫非是左右护法和四方使?”

伯阳一脸不解,不知方兴所言何物。

申伯诚解释道:“小友有所不知,左右护法与四方使,此乃巫教教主之爪牙也!”

伯阳这才领悟,接着又依次讲解余下二十二宿:“又有六官,等同于大周之六卿;又有八等,乃东西两藩、两枢、两尉、两宰、两辅、两弼、两卫、两臣,此皆藩臣护卫也。”

说话间,方兴早已取出笔削,把这一切都记录下来。

“然也,此乃巫教之官制,”方兴微微抬了抬头,“这么说,星象图里,便能预测巫教之未来否?”

伯阳皱眉道:“或许,巫教已经亡了罢!”

小孩说得坚决,方兴和申伯诚则是目瞪口呆。

今岁方兴从南国归来后,曾言及他探秘巫山之收获,便是发现巫教早已名存实亡。然而此事他只与申伯诚等少数几人言说,旁人一概不知,伯阳自然无处听闻。然而他却从星宿图中看出巫教灭亡征兆,可见巫族先哲的预言已然实现。

看来,以天星象人间大事之说,绝非妄谈。

申伯诚稍稍平复情绪,又问:“巫教之灭亡,星象中如何看出?”

伯阳道:“紫微星大明,然耀魄昏暗,说明巫教教主虽能席卷天下,却必因后嗣乏人而日渐式微。再看左右护法之星,弱于四方使多矣,说明教主之后,教中大权不出中央,而是分散于四方之藩屏。藩屏若强,则根本必弱,巫教就算不灭,也是四方各自为政,与灭亡无异。”

方兴叹服,连连点头。

申伯诚却来了兴致,目露喜色:“四方使之强,如何看出?”

伯阳道:“《商书》中划二十八宿为‘四象’,可见商朝时之二十八宿星位已不同于昔日巫族先贤所见。四象者,东方苍龙七宿、南方朱雀七宿,西方白虎七宿,北方玄武七宿。商人本东夷后裔,以玄鸟为宗,殷商龙兴,则朱雀独明,苍龙、白虎、玄武皆暗。而巫族之星象图中,亦属朱雀七宿最明,正是预示商继巫统、光昌巫教之兆象。”

“原来如此!”方兴摩拳擦掌,“原本二十八宿象巫教之朝野,东夷本就是四方使之一,殷商立国,则星宿皆变矣,是也不是?”

伯阳笑道:“方大夫聪颖,正是如此!”

申伯诚也举一反三:“如此说来,后来大周龙兴,伐纣灭商,便是苍龙压过朱雀也?”

”非也,”伯阳微微摇头,“大周并非四方使之数,故而星象与殷商不同。”

申伯诚和方兴同时问道:“愿闻其详。”

伯阳道:“大周以炎黄嫡系自居,以龙为尊。可此龙并非东方七宿之苍龙,乃是取白虎之首、苍龙之身、玄武之颈、朱雀之爪,聚四象之精华,共化而成。传闻昔日齐太公吕尚在殷商为星象官,见大周已有龙兴兆象,方才弃暗投明,助周灭商,成开国功勋。”

听完这席话,申伯诚这才会意。看来,星象之术博大精深,实是玄妙无比。

方兴又问:“既如此,那如今之星象,可预测未来吉凶祸福么?”

伯阳听言突然“噗嗤”一笑,连连摇头。

方兴一愣:“小友何故发笑?”

伯阳这才敛容道:“二位贵客有所不知,伯阳之于二十八宿,不过略通皮毛,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别小看几案上摆的这些拓片,其分野、其距度、其明暗、其君臣、其佐使,皆需先贤夜复一夜观星不辍,呕心沥血,才能绘制成图。更何况,天星之运行有周天之数,星宿短则旬月可见,长则一十二年,若逢阴雨云雾,又只得往复再等……”

还没等伯阳说完,申伯诚已觉头晕脑胀。观星之事,本非凡夫俗子可为,需天时、需地利、需人杰,三才缺一不可。神童伯阳都知难而退,当今大周朝野怕是难寻高人也。

又同伯阳聊了一个多时辰,申伯诚、方兴与这才辞别太史颂及其二子,依依不舍离开。

出得府来,不觉已是日西。

上了轺车,方兴突然想起一事,神色大惊:“你我今日为何事而来?”

申伯诚道:“自是为了探寻二十八宿之秘。”

方兴又问:“探得此秘,又是为何?”

申伯诚摇了摇头:“为何?”

“为了大赦,”方兴哭丧着脸,“可如今看来,这二十八宿,又与大赦何干?”

申伯诚闻言莞尔:“原来妹丈乃是为此事忧心?”

方兴见对方神色淡定,奇道:“莫非,申伯已有计策?”

申伯诚笑道:“那是自然,不过此间不是说话之所,你我回大司马府再叙详细。”

方兴释然,这才收拾心情,让御者快马加鞭,打道回府。

回到大司马府衙署,二人分宾主坐定,申伯诚这才说起计策来。

“你我此去太史寮,得知天星可象世间九州、君臣之事,又知赤黄二道、二十八宿之变化无穷,不仅可以谏天子大赦,还可以在二十八宿上作别样文章。”

“愿闻。”

于是,申伯诚又将二十八宿的拓片摆了起来,模仿伯阳口吻,对方兴道:

“二十八宿可象十二州,自是可以借天星与国事相印照。今天子继位以来,先是平定五路犯周,解洛邑之围,地属豫州,对应房宿;后逢王畿大旱,宿曰柳、张,乃犯‘鹑火’之故;后平淮夷、东夷,地属徐州,对应奎、娄二宿;又定西戎、犬戎,地属雍州,宿曰牛、鬼;兵败于荆楚,地属荆州,星分翼、轸;又得巴蜀平定,地属梁州,宿曰觜、参。”

方兴打断申伯道:“星象本意是预测未来,方才所言皆过去之事,岂不是……”

“寡人已知如何说服天子,”申伯诚嘿然一笑,“方才所言,乃是二十八宿与十二州分野之辨。而天子所关心者,乃是二十八宿与朝中众臣之关联。”

“此话怎讲?”

“于巫教,二十八宿可象其教主、左右护法、四方使之流;于大周,自也可象天子、群臣。”

“如何象之?”

申伯诚沉思片刻,眼中烁烁放光:“当今天子最大夙愿,是为何事?”

“大周中兴。”方兴不假思索。

“然也,”申伯诚笑道,“既然紫微帝星象征天子,那二十八宿,自然可以象征群臣。我有意奏请天子,言大周之中兴上应天象,于天有二十八宿,于地则有中兴二十八臣,可助天子完成中兴大业,如何?”

“中兴二十八臣?”方兴瞪大了眼睛。

“然也!”想出此等名目,申伯诚颇有得色,竟不顾自矜,手舞足蹈起来。

方兴却忧心忡忡:“天子会信此等玄语么?”

“那是自然,”申伯诚很是笃定,“自古人王受命于天,故曰‘天子’,既是上天之子,如何不信天星象人之事?”他又压低了声音,“更何况,于当今天子而言,他心中实有心结,此结非是人谋可结,正可借用星象之说。”

“心结?”

“如今大周中兴之业已渐有眉目,东、西二方已平定,只欠北定诸狄、南平诸蛮而已。可中兴之业,大多为太保召公、太宰尹吉甫、你我等人之功,史官定将群臣事迹书于丹青,天子会如何感想?”

此话说到方兴心坎,怅然道:“天子所忌讳者,乃群臣之功高盖主,此取祸之道也。”

申伯诚自然明白方兴心意。卫伯和之归国、召公虎之告老、虢公长父之辞官、尹吉甫之沉寂,不都是因为如此么?

古来王者难逃“猜”、“忌”二字,周王静亦不能免俗。

当然,此事精明的大臣们心中有数,只是不足为外人道罢了。

申伯诚叹道:“这便是以星宿象中兴二十八名臣之妙用也!”

“何解?”

“若是群臣上应二十八星宿,则它日若大周中兴,便是大业天定,而非仅人谋也。一来,此乃天子仁德感动上天,二来,是天子善用群臣故而顺应天数。若是如此,史官笔墨皆称赞天子,天子如何不悦?亦是你我群臣避祸之道也!”

说到这,方兴恍然大悟,连称高明。

申伯诚促狭一笑,继续道:“只不过如今中兴之业未成,朝堂内也凑不齐二十八名臣之数,倒也不急在一时,可缓缓图之。”

“此说甚妙,甚妙!”方兴已然叹服,频频点头。

“再说当下时局,”申伯诚又道,“今三公缺位,便是其星宿黯淡之故;王姑僖夫人之遇刺,乃勾陈暗弱、中宫有碍。我等当启禀天子,此乃民怨沸腾、上天垂凶所致,若天子要问起攘除之法,那便需要……”

“大赦天下!”

方兴何等聪明,何况已知申伯诚用意。他救人心切,倒也顾不上此番说辞有欺君之嫌。

申伯诚抚掌道:“此计如何?”

方兴感激涕零:“妙计,妙计!”

可话音未落,他又露出疑色。

申伯诚看在眼里,问道:“怎么,还有何脱卯破绽否?”

“非也,”方兴犹疑片刻,还是问道,“大赦之事,本与申伯你无干,何故如此相帮?”

申伯诚仰天大笑,笑得方兴很不自在。

“我问你,”申伯诚道,“你本北疆野人少年,如何数年来为国事奔波?是你欲想当卿大夫乎?”

“不全然,此厉天子之故也,”方兴面露尴尬,“受其遗命,我孤身出林搬请救兵,后承蒙太保提携、天子信任,才有我方兴今日之功绩。”

“我再问你,”申伯诚又道,“杨不疑、蒲无伤二人乃闲云野鹤,却为何也为大周锄奸而奔走?是其意欲扬名天下乎?”

“不全然,亦是厉天子之故也,”方兴继续摇头,“此二人乃先王高徒,受其遗命,发扬绝学于世间,惩恶扬善,又为大周中兴之计,铲除巫教余党。”

申伯诚知对方聪明,见时机成熟,便准备把实情相告。

于是苦笑道:“我本西陲戎族,为何甘当大周西陲藩屏,冒死离间西戎,反间犬戎,难道是为了博取申国这一方封国么?”

“不全然,”方兴摇了摇头,“难道……”

申伯诚正色道:“亦是厉天子之故也!”

“厉天子?”方兴咋舌。

“正是!寡人之一举一动,亦是奉先王遗命也!别忘了,厉天子生前与姜族联姻,娶前任族长之妹为后,便是戎姜。后逢国人暴动,先王无奈出奔彘林。然厉王不甘大周倾覆,临终前发出三道遗命,以求中兴之业。”

方兴微微点头,若有所思。

申伯诚又道:“厉天子遗命你闯出彘林,与太保召公会师,辅佐新王登基,于朝廷中兴大周,此遗命一也;命杨、蒲二人开门立派,发扬武学、医术,以根除巫教余孽,于山野中兴大周,此遗命二也;命我姜族纠合羌方余部,重振西域雄风,平定西戎、犬戎,于四方中兴大周,此遗命三也。厉王于朝、于野、于四方布下这三道遗命,你在明,我在暗,杨、蒲二人则间于明暗之间,共同匡扶天子,成中兴大业,此乃厉天子之高明大棋也!”

这番慷慨陈词,不由方兴不信。

“没想到厉天子避祸彘林,却如此高瞻远瞩,佩服佩服。”

申伯诚喟然道:“寡人受命以来,不敢有忘。故而忍辱于塞外,冒险于诸戎,终平定西陲,终不辱没厉天子之信任。而杨、蒲二位高士与你我并无不同,寡人视之亦如手足,岂能不救?故而说服天子大赦之事,亦是申诚之本分也!”

“申伯高义,方兴佩服!”

“妹丈言重也,”申伯诚笑道,“至于前番赠你兵书,今番执意嫁妹,非是寡人攀附于你,而是为与妹丈你强强联手,亲上加亲,克定四方,共襄中兴大业。”

申伯诚故意左一句“妹丈”,右一句“妹丈”,叫得方兴好生羞赧。

“姻亲之事……还容来年再议……”

“来年?”申伯诚笑道,“今日已是腊月廿八,后日便是来年也!”

这下,方兴的脸更是红得发烫,连连摆手。

“也罢,方才乃戏言耳,”申伯诚打起圆场,“婚姻之事本就无法强求,可妹丈既已许婚,还望早作准备,休要耽误佳人年华。”

方兴长出一口气,低声道:“自然,这是自然。”

申伯诚拍了拍方兴肩头:“既如此,寡人不便太过叨扰,这就告辞。”

辞别方兴,申伯诚扬鞭回申国封地,筹办年终事宜去也。

(第五卷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