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大周中兴 > 卷6-02章 尹吉甫 ? 王干鲁政

大周中兴 卷6-02章 尹吉甫 ? 王干鲁政

作者:姬为毅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2-25 01:03:51

卷6-02章 尹吉甫 ? 王干鲁政

辰时。

镐京城中金鼓齐奏,鲁国使团接到天子御诏,步入内城,被礼官径直引至大周祖庙。

尽管周王静对鲁国不甚感冒,但依礼法,鲁国国君亲来朝觐,最高仪节仍是不可有亏。

在宗庙之外,早有大宗伯王子友出迎,将鲁侯敖领入太庙,奉上甘露。

鲁侯敖谢过王子友,仰头一饮而尽,随之一阵干咳,强忍着把露水咽下。看得出来,鲁侯敖此行劳顿,在路上显然染上急病,只见他形容憔悴,精神状态甚差。

在大宗伯身后,小宗伯方兴取来“六币”,作为天子见面之礼。六币者,以马匹包裹玉圭,以虎皮包裹玉璋,以布帛包裹玉璧,以锦布包裹玉琮,以绣布包裹玉琥,以黼布包裹玉璜。鲁侯敖拜谢,命上卿鲁公子元收于匣中。

其后,太宰尹吉甫奉上玉几案,自有副手宰夫将牛、羊、豕三太牢放置于其上,身后二位少宰芮伯阜、祭伯俗分别将大献之礼所需的玉爵与玉献摆上玉几。待忙完这一切,退立一旁。

太庙外,早有大司徒虞公余臣、大司空申伯诚率领其余诸卿大夫肃立两侧;而在太庙和王宫之间的逵道上,大司马虢季子白、大司寇毕伯硕率领虎贲卫士跸除行人,为天子开路。

随之,钟磬大作,周王静乘銮驾,从王宫中徐徐开向太庙。

鲁侯敖赶忙领上卿和二公子出迎,参拜天子。太宰尹吉甫和大宗伯王子友紧随其后,担任傧相。

可周王静乍见鲁侯敖,却不自觉露出轻蔑笑容。

尹吉甫将这一切看在眼里,心中颇不是滋味。说起来,这是周王静继位的第八个年头,早非昔日初登九五的那位青涩少年。这些年来,他已然能够驾驭帝王之术,御下有道,牧民有方,恩威难测,眼神中也渐渐有了他父王厉天子的神情。

周王静痰嗽一声,故作热情道:“余与鲁侯初次相会,有失迎迓。”

话音未落,鲁侯敖略显尴尬:“天子恕罪,三年前陛下于洛邑崇山大会诸侯时,便已面圣过一回也。”

“是……是么?”周王静眉头一皱,顿觉失言,窘迫不已。

可他身为人王,哪里肯认此错,闷哼一声,也不再顾鲁侯敖,扭头便踏入宗庙。

身后的鲁国使团噤若寒蝉,大周公卿们也面露尬色,连忙簇拥着鲁侯敖紧随天子。

小宗伯方兴连忙递上礼器,将圭瓒奉于天子,将璋瓒递给鲁侯敖。

周王静同鲁侯敖参拜罢先王列祖,接下来,便是仪式最为复杂的酬献之礼。

按《周礼》,天子以鬯酒献于宾客,宾客饮尽,名之曰“酌”;宾客再反敬于天子,天子饮尽,名之曰“酢”;后天子再赠礼物于宾客,名之曰“酬”。一酌、一酢、一酬结束,合称一“献”。

天子酬献宾客,根据爵等不同,次数也依次递减,名曰“降杀以两”。天子对上公行九献之礼,对侯伯行七献之礼,对子男行五献之礼,所赠的礼物也贵贱不同。

周王静端起玉爵,与鲁侯敖互饮鬯酒。可天子年轻力盛,鲁侯敖则年过四旬,加之旅途染上风寒,才饮了三爵,便不胜酒力,频繁咳嗽起来,气喘吁吁,连称“死罪”。

可天子似乎反而来了劲头,一边口称“无罪”,一边继续劝鲁侯敖饮酒。终于,待到第七杯饮尽,鲁侯已然手捂口鼻,体似筛糠,面色煞白,几近晕厥。

见到鲁侯敖的窘态,周王静心情大好,面带嘲色:“鲁侯,还可乘车否?”

鲁侯敖强忍不适,只得点头:“尚可,尚可。”

周王静笑道:“那便有劳贵国使团移步明堂,余还有许多言语,待与鲁侯长谈!”

言罢,便走出太庙,上了銮驾。

鲁侯敖只得唯唯,在鲁公子元紧紧相搀下,艰难地挪出屋外,呕吐不止。

众卿大夫见天子如此慢待鲁国君臣,也都面面相觑。大宗伯王子友无奈,只得命副手将几案撤去,把酬礼赠予鲁国使团,便草草宣告礼毕。

尹吉甫不由打了个冷颤,周王静如此摆架子,怕是会寒了天下诸侯和满朝卿大夫之心。虽说天子威仪确要比鲁侯大上许多,可自古圣主治国,皆平易近人、从谏如流,哪有如此以上凌下之理?

昔日文王、武王、成王、康王听政时,何等令人如沐春风,即便是先王厉天子,虽有察人之失,却也无轻佻之过。周王静如此举动,尹吉甫自惭身为天官太宰、百官之长,却也不知该如何相劝才是。

巳时。

明堂之上,周王静端坐丹墀之上,鲁侯敖则与公卿分列玉陛之下,共同欣赏迎宾乐舞,却显然各有心思。

乐舞由大司乐统筹,乐师起黄钟、大蔟、姑洗、蕤宾、夷则、无射六钟为阳声,起大吕、应钟、南吕、函钟、小吕、夹钟为阴声,拨金、石、土、革、丝、木、匏、竹八音,共奏宫、商、角、徵、羽五声。

乐至正酣,舞师帅众国子翩翩起舞,先作《王夏》,后作《肆夏》,再舞《昭夏》。三夏演罢,鼓乐戛然而止,博得连声喝彩。

周王静大喜,神色甚倨,问鲁侯敖道:“世人皆言周礼在鲁,更甚于周。今日鲁侯见此乐舞,不知可否有何赐教?”

鲁侯敖赶忙起身,奏道:“不敢言教,鲁国虽同以王礼祀周公,咳咳,又岂敢妄评大周之乐舞也?”

周王静冷冷道:“但说无妨。”

鲁侯敖道:“若要论乐舞,方才《王夏》、《肆夏》、《昭夏》三舞,仅能算是小宗。而黄帝之《云门》、《大卷》,尧帝之《大咸》,舜帝之《大》,夏禹之《大夏》,成汤之《大濩》,武王之《大武》,共称‘六舞’,方算得上乐舞中之翘楚至尊。可惜,这些乐舞皆大祭祀时方演,今日寡人无眼福可见。”

“唔。”

周王静没料到鲁侯对乐舞的知识如此渊博,自讨了个没趣。只是对方迂腐而健谈,又滔滔不绝卖弄了一阵,听得周王静意兴阑珊。

于是,天子决定转移话题。周王静明知故问道:“鲁侯,此次出使,都带了何人随行?”

鲁侯敖道:“上卿公子元……”

周王静不耐烦地打断:“此公比鲁侯来得更早,不必介绍。”接着,一指鲁侯敖身旁的二子,问道,“此二子一长一幼,敢问哪位是储君也?”

这话问得鲁侯敖一惊,忙支吾道:“这……鲁国尚未……咳咳,尚未立储。”

周王静似毫不觉意外:“余观此二子,幼者已近弱冠之年,长者显然年齿更高,鲁侯为何迟迟不立太子?”

“天子恕罪,”鲁侯敖道,“此事迁延已久,实是不礼。”

周王静冷哼道:“这么说,你此来镐京,莫非想让余一人替你立储么?”

“这……”

此话大大出乎鲁侯敖意料,没想到对方如此直截了当,全然不顾及天子与诸侯之体面。

周王静倒不管不顾,打量了一番鲁公子括,只见他身高七尺有余,孔武魁梧,问道:“此年齿较长者,非嫡乎?”

鲁侯敖低着头:“是嫡。”

“非长乎?”

“是长。”

“岂有此理,”周王静愤然道,“既嫡且长,如何不立其为鲁太子?”

“这……”

“莫非有人干涉立储否?”周王静语气不善。

“是……”鲁侯敖踟蹰再三,低声道,“是齐侯……他……”

“齐侯?”周王静一愣,“鲁国立储,与齐侯何干?”

鲁侯敖叹了一口气,似是下了很大决心,道:“天子有所不知,这长子名括,乃是寡人正妻夫人纪姜所生,纪姜乃纪侯之女,奈何弦断早薨……”

“纪人?”周王静不屑地摇了摇头,显然,天子对纪国也没留下好印象。

“此子年幼尚武,弓马娴熟,颇有万夫不当之勇,”鲁侯敖夸起长子来,确是洋溢着由衷的骄傲,“数年前泰山有寇,此子仅率十乘战车,便大败盗寇数百余众……”他说得太过亢奋,很快气喘吁吁,又是一阵咳嗽。

周王静却不动声色,问道:“余闻鲁有泰山寇之事,已是五年之前?”

“正是。”鲁侯敖不假思索,俨然不知天子口气有异。

“好鲁侯!”周王静拍案而起,“泰山有寇之时,正是余御驾亲征东夷之际,是也不是?”

“是……是……”鲁侯敖吓得连忙欠身。

“鲁敖,你以母丧为名,拒不出兵助余讨伐不臣,却有闲暇派长子出战泰山之寇,是何道理?余在你心中,反倒不如区区草寇耶?”

“这……非也……”鲁侯敖面如金纸,语无伦次。

见君上窘迫,鲁上卿公子元准备起身解释,尹吉甫赶忙以目示之,摇手暗示不可。

尹吉甫知道,昔日周王静一意孤行、御驾亲征,名义上虽大获全胜,但却落得惊吓之疾,得不偿失,成为难言之隐。而鲁侯敖当年未出一兵一卒勤王,更是让天子记恨于心。此时,任凭鲁公子元巧舌如簧,也说不动天子回心转意,更何况,这位鲁国老上卿绝非能言善辩之士,只会徒增周王静的嗔怒。

看来,周王静恨屋及乌,对这位鲁侯敖的长公子括,想必不会有什么好眼色。

果然,周王静降阶,踱到鲁国幼公子戏跟前:“此子,便是齐女所生之幼子吧?”

鲁侯敖赔笑脸相迎:“正是,正是。”

周王静又问:“嫡出还是庶出?”

鲁侯敖道:“原是庶出,但如今其母已升为夫人……”

“那便亦是嫡出,”周王静冷笑道,“这么说,两位公子都是嫡出,立储之事确是两难。”

“唔?”鲁侯敖一愣,无助地看着天子。

“既如此,余一人便替代劳鲁侯,考较二位公子,优者便立为鲁太子,如何?”

周王静此言一出,鲁侯敖简直不敢相信自己耳朵,举起的铜爵悬在半空,迟迟没能放下。

一旁,大周公卿们也是讶异得鸦雀无声,尹吉甫更是听得脑后一凉——果然,周王静不仅要干涉鲁政,甚至有意废长立幼?

按周礼,有嫡立嫡、无嫡立长,这鲁国长公子括不论年齿还是出身,都是鲁国根正苗红的储君人选。即便幼子戏之母齐姜被升为国君夫人,也终究是继室,法理上如何比得上鲁侯敖的原配夫人纪姜?

然而周王静竟提出考较二子,那显然是执意不立长公子括,这并非是个好兆头。

身旁,仲山甫按捺不住,便欲起身劝谏。

尹吉甫连忙将他拦住,低声道:“小司徒三思,当下非是我等为臣者言语之时……”

仲山甫虽被劝住,但显然已是义愤填膺。只见他紧咬嘴唇,髭须径竖,双手牢牢抓住几案,竟颤抖起来。

尹吉甫环顾左右,不单是仲山甫,王子友、南仲、师寰、方兴等人都面露不平之色,可如今周王静一意孤行,又有谁敢在天子兴头上犯颜强谏?

也没容鲁侯敖反对,周王静已然出好题目。

“齐鲁,”天子饶有兴致道,“既然方才鲁侯提到齐国之事,余便从‘齐鲁’破题,以此论政,考较二公子才学。各以一刻为限,哪位公子先来?”

话音刚落,长公子括“嗖”一下起身,走到殿中。

“哦?为兄者倒不谦让,”周王静嘲道,“既如此,先为余言之无妨。”

长公子括毕竟热血方刚,不知是没听懂天子出题本意,还是受气不过,竟说起齐国种种不是,可谓大倒苦水:

“齐人贪得无厌,觊觎我土地,侵占我边疆,驱赶我边民,鞭挞我边吏……”

“齐人壅我河道,塞我道路,毁我田地,劫我客商……”

“齐人拥寇自重,那泰山寇之泛滥,分明就是齐国流放的囚徒……”

“齐人还擅行征伐,攻打周边小诸侯国,掠夺财富、牲畜、民人……”

鲁长公子括滔滔不绝,周王静笑容已然逐渐凝固,只是眯缝着眼,像是在思索些什么。

尹吉甫听得连连摇头,公子括所言齐国之“劣迹”,其言大都为实情,大周朝廷也早有耳闻。

齐国乃太公吕尚封国,临淄亦曾是殷商大邑,民风本就尚武好斗。周夷王之时,齐哀公因受纪侯之谮言,在朝拜天子时被烹杀而死,自那以后,齐纪交恶。齐国后世君主为报哀公之仇,暗中报复,不断在齐纪边境制造摩擦,挑起争端,凭借国力强大,蚕食纪国的领土。然而夷王出于对齐国之歉疚,便视而不见,听之任之。

齐人得大周朝廷纵容,于是得寸进尺,陆续侵占其他周边小国的领土,开拓疆界,为此,齐侯无忌之父死后还被周王静谥号曰“武”,更令周边小国心寒。待到齐侯无忌即位,先与周王静联姻,再利用天子对鲁国的厌恶,又打起鲁国主意,骚扰其边境,现在甚至干涉鲁国立储,气焰极其嚣张。

可问题在于,当今齐侯无忌乃天子国舅,疏不间亲,鲁公子括此番发言,怕是在周王静心中减分不少,甚至更坚定对方废长立幼之念。

但鲁公子括不理会这些,反而越说越上头。

“天子,齐侯践踏周礼,妄动干戈,是谁给他如此权力?这般擅行征伐,大周难道不加以约束么?”

周王静听此质问,反倒被气乐了:“荒唐!小子,是余让你论政,非是让你问余!”

鲁公子括索性撕破脸皮,义正辞严:“我们鲁国就是要个说法!”

“说法,甚么说法?”

“同是大周侯爵诸侯,为何齐国偏可以出动军队,欺压周边诸侯?”

“看来,你小子对近邻了解甚少,”周王静面色铁青,转而指向尹吉甫,“既如此,那余便有劳太宰,为你上这一课。”

“臣在。”尹吉甫突然被召,也是一愣。

周王静煞有介事道:“鲁公子有一事不明,不知齐国何来征讨不臣之军权,还望太宰拔冗为之一言?”

尹吉甫无奈,只得道:“回禀天子,臣愿为鲁公子言之。”

见鲁国长公子括一副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模样,尹吉甫心中暗叹,这小子有勇无谋,将来免不了多吃些苦头。倘若他当上储君、将来成了鲁侯,定会与齐国爆发冲突,届时难以收场,更为不美。

于是道:“鲁公子有所不知,昔日大周开国,武王稽考功劳,当推周公旦、吕公尚为首。成王时,商纣虽灭多年,然余党聚于山东,有奄、薄姑二邑作乱,成王便派周公旦、吕公尚前往讨伐,并许以将此二邑分封与二公建国。

“后周公践奄,改名为曲阜,便受封为鲁国。直至周公旦薨后,成王感念其灭纣、践奄、平三监乱、制礼作乐,还曾摄政辅佐年幼之成王,劳苦功高,故葬之以周王规制,并允许鲁国使用天子之礼乐特权,世代郊祭周公。故而方才天之云‘周礼在鲁’,便是此故。

“而吕公尚亦平定薄姑,驱逐殷商遗民于济北,改薄姑为临淄,封建齐国。成王大喜,故使召公奭锡命于齐太公,命曰:‘东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无棣,五侯九伯,实得征之。’故齐国有征伐诸侯之特权,可代天子征讨四方不臣。”

“原来如此,”鲁公子括这才悻悻道,“这么说,齐国之所以征讨诸侯国,是……是周成王之旨意?”

“然也,公子聪慧。”尹吉甫言罢,也不多言,告退归席。

周王静大笑对鲁侯敖道:“看来,令长公子学识尚浅,孰之过也?”

鲁侯敖面带惭色:“是寡人疏于训教,还望天子恕罪。”

周王静心情略微好转,转而对鲁幼公子戏道:“令兄方才多有失语,不知你有何高见?”

“不敢,”公子戏连忙起身,一揖到地,“禀天子,小子愚钝,不敢论政。”

“哦?你倒是谦让得很,”周王静摆了摆手,“但说无妨,余不怪罪于你等。”

公子戏又道:“齐鲁,邻邦也。虽近年多有龃龉,然二国累世通婚姻之好,甥舅情深,依小子愚见,当化干戈为玉帛,息兵罢战,才是正道。”

周王静闻言,连连点头:“说下去。”

明眼人都看得出来,天子对这位鲁国幼公子颇有好感。比起长公子括的粗拙,幼公子戏倒是机灵活泼,上人见喜。而此子之母乃是齐人,他对齐国自然亲近几分,所说之话不管是否出自真心,但是句句都对在周王静的胃口之上。

公子戏道:“小子寡闻,便说两则齐鲁逸闻,权当政论如何?”

周王静喜道:“如是甚好。”

公子戏道:“昔日,始祖周公在朝中位列三公,故而派长子伯禽就封鲁国。伯禽治理鲁国三年之后,才向周公汇报政绩。周公问其为何如此之迟,伯禽答曰,‘变其俗,革其礼,丧三年,然后除之,故迟。’

“而齐太公受封仅五个月,便向周公汇报政绩。周公惊问为何如此之速,齐太公道,‘吾简其君臣礼,从其习俗也,故速。’周公闻言,于是感叹,‘齐国之政简易,人民必亲近归附;而鲁政太烦,易失民心。呜呼,鲁国后世必不如齐国,早晚北面事齐矣!’”

这是周公褒齐贬鲁的典故,在场之人大多听过。虽是周公轶闻美谈,但从一个鲁国公子口中说出,未免有那么几分不合时宜。

果然,鲁侯敖闻言颜色更变,忿忿道:“戏,可矣,岂可复述此丧气之语?”

“言重也,”周王静反倒劝慰起鲁侯来,“孩童之言,无需禁忌。戏,你还有一逸闻,再说无妨。”

公子戏得了周天子的许可,朗声道:“这一则,是关于齐鲁治政之道不同。一日,齐太公与伯禽探讨治国理念,齐太公道,‘齐之治国,当尊贤上功。任人唯贤,用人不拘,崇尚功劳。’伯禽则道,‘我鲁国不然,当亲亲上恩。任人唯亲,多用公族,广施恩德。’

“齐太公嘲道,‘若如此,鲁国断绝人才之路,今后必将沦为弱国。’伯禽则不以为然,道,‘齐国强则强矣,若任用外人,未来拥有齐国社稷者,恐非姜姓之后人也。’”

这也是一则周初公案,昔日齐太公、伯禽用才治国之差异,深刻影响其后世君主。

齐国历代国君任用外才,除了周初天子册封的国氏、高氏“二守”之外,卿相将领多用外姓之人,故而军力强大,尚武惯战。至于鲁国,卿大夫始终从公族中挑选,历任上卿皆是国君之兄弟叔侄,故而国力平庸,不温不火。

直到春秋战国,齐国果然强大,齐桓公成五霸之首,可惜好景不长,最后权柄旁落外姓,终被田氏代齐,齐国不再为太公后人所有,应了伯禽之谶。而鲁国国祚虽久,但由于国政被公族世代把持,政归“三桓”,终是积贫积弱,毫无建树,也应了齐太公之预言。此是后话。

当下,鲁公子戏的这番言辞虽味同嚼蜡,但却让周王静十分满意。

天子在殿上踱了几步,似乎打定主意。

“鲁侯,此子可教也!”

鲁侯敖一愣,故作不解,只是应承:“谢天子夸奖。”

周王静道:“既如此,鲁国该立谁为储君,鲁侯心中已然有数吧?”

“不……不知……”鲁侯敖神色痛苦,佯装镇静,“还请天子示下。”

周王静想必也猜到对方不愿亲自废长立幼,索性越俎代庖:“公子括虽长,但生性鲁莽,非是守国之君。公子戏虽幼,然聪颖宽厚,足以立为鲁太子。”

此言一出,不当鲁侯敖一行人讶异匪浅,众卿大夫中也是一阵哗然。

大周开国以来,皆以嫡长为尊,如今堂堂天子居然公开命鲁侯废长立幼,怎能不让人瞠目结舌?

尹吉甫有心劝谏,但如鲠在喉。心中暗急,倘若召公虎在场,定会极力阻止天子行此荒谬之事。可惜,自己没有召公虎那般魄力,更何况,如今的周王静,怕是也再听不进任何人的劝谏了。

“天子,此事万不可为!”

朝堂上传来刺耳的反对声,众人一愣,转头观瞧,原来说话人是小司徒仲山甫。

周王静果然大怒,恨道:“何以见得?”

仲山甫道:“废长立少,不顺!不顺,必犯王命!犯王命,必诛之!”

别看仲山甫身形瘦削,此时已报定死谏之决心,说话掷地有声,余音绕梁。

周王静强作平静:“不顺,何以见得?”

仲山甫又道:“夫下事上,少事长,所以为顺。令之不行,政之不立,行而不顺,民将弃上。今天子建诸侯,立其少,是教民逆也。若鲁从之,诸侯效之,王命将有所壅;若弗从而诛之,是自诛王命也。诛之亦失,不诛亦失,还望天子三思!”

言罢,仲山甫取下玄冠,徐徐放在地下。

周王静奇道:“你这是作甚?”

仲山甫道:“罪臣本是布衣,乃蒙天子拔擢才入朝为中大夫。今臣犯言直谏,冲撞天子,自知罪孽甚重,这便领受责罚。”

朝堂上一片寂静。仲山甫方才这一番言辞举动,看得鲁侯一行和众卿大夫都目瞪口呆。

正当众人都以为天子要大发雷霆之时,却不料周王静竟弯腰从地上捡起玄冠,重新戴到仲山甫头上。

“爱卿平身,”周王静苦笑道,“昔有姜后脱簪,劝余不要沉湎酒色,而要勤政爱民;今有大夫摘帽,劝余谨言慎行。有此贤后忠臣,何愁大周不得中兴?”

言罢,周王静把仲山甫扶起,让他退回班次之内。

众卿大夫见天子以德报怨,皆转惧为喜,山呼“万岁”。

鲁侯敖见周王静回心转意,如逢大赦,小心翼翼问道:“天子,那立储之事……”

周王静似笑非笑,敷衍道:“鲁国立储之事,自是鲁侯决断。”

鲁侯敖大喜,试探道:“天子非是戏言否?”

“君无戏言,”周王静愠道,“不过当断不断,久后必乱,鲁侯今日便作决断吧!”

鲁侯敖长作一揖,低声道:“既如此,寡人便立长公子……”

“嗯?”周王静眯缝着眼,口出异声。

“天子,你这是……”

“鲁侯自作主张即可,何须多问。”言罢,周王静背过身去,径直走上玉陛。

“寡人便立长……”鲁侯敖见天子面色不善,早已冷汗直冒,改口道,“便立幼……幼子戏为……鲁国太子……不知天子意下如何?”

周王静促狭一笑:“鲁侯,你这可是废长立幼?”

“这……”鲁侯敖张惶无助,左看看上卿公子元,右瞧瞧尹吉甫等大周众卿,“寡人之意已决,便立幼公子戏为鲁国太子。”

在场众人何尝不知鲁侯敖这是受天子胁迫,不得已才废长立幼,吃了哑巴亏。可看破不说破,谁又敢捋周王静的逆鳞。

仲山甫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低声道:“鲁侯,万望收回成命!”

可这鲁侯敖生性懦弱,此时骑虎难下,又如何有胆量再作变更。

“来人,”周王静“嗖”得起身,干笑道,“既然鲁侯已然决意立幼公子,余这就锡命于他!”

鲁侯敖无可奈何,虽觉天子此举越俎代庖,但也只得默认。

幼公子戏倒是喜出望外,朝着长兄做了个鬼脸,小步趋至大殿中央,叩头谢恩。

而于鲁国长公子括,此时敢怒而不敢言,只是恶狠狠地盯着幼弟,咬牙切齿。

尹吉甫亲眼目睹这场立储闹剧,心中已是冰凉彻骨。

他知道的是,鲁国今日兄弟反目,他日定会埋下祸根,荼害广远。

但他不知道的是,今日这件看似荒诞的小事,竟演变成一些列恶性循环的导火索,成为周王室威望急转直下的根源所在。此是后话,自有汗青记载。

至于周王静,他似乎还不放心,唤大宗伯王子友出班候旨。

王子友道:“臣弟在。”

周王静道:“鲁侯立储,兹事体大,还有劳王弟出使一趟鲁国,以保册封仪式万全。”

王子友脸上闪过一丝疑色,所与人都知道,周王静粗暴干涉鲁国立储已是不礼,派出大宗伯去鲁国参加册封仪式,那分明就是去监督鲁侯敖,防止其中途反悔。天子此举十分过分,已难用常理形容。

但王子友素来不曾违抗王兄旨意,面带欣然:“天子,臣弟有个不情之请。”

周王静皱眉道:“何事?”

王子友毕恭毕敬道:“此去鲁国,路远日久,臣弟需要一位副使。”

周王静这才长吁一口气:“谁?”

“小宗伯,方兴。”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