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大周中兴 > 卷6-05章 伯阳 ? 名师高徒(中)

大周中兴 卷6-05章 伯阳 ? 名师高徒(中)

作者:姬为毅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2-25 01:03:51

卷6-05章 伯阳 ? 名师高徒(中)

这一拜,拜得尹吉甫措手不及。

但他没说同意,也没说不同意,只是把伯阳扶起,又默默地弯下腰去,将刚才仲山甫斩断的衣袂拾了起来。

方兴奇道:“太宰,伯阳小友如此志诚拜师,你究竟意下如何?”

尹吉甫抚摸着断袂,苦笑道:“世人道我背信弃义、蒙昧良心,如今旧友与我绝交……唉,我何德何能,又有和颜面,而敢为人之师耶?”

方兴无奈,只是向伯阳努了努嘴。

伯阳自然会意,对尹吉甫道:“世人多有眼无珠,不辨贤愚,太宰何苦自扰?”

尹吉甫摇了摇头:“喔?此话怎讲?”

伯阳道:“昔日商王太甲无道,伊尹放逐其于桐宫,世人说他图谋篡位;周公辅成王于襁褓之中,握发吐哺不忘忧国,世人亦说他有不臣之心。这不是颠倒黑白,还是甚么?可见国人之蜚短流长,历来不足信也。”

“小友折煞我也,”尹吉甫自嘲道,“我乃庸人,岂敢与伊尹、周公二位先贤相比?”

伯阳又道:“远的不说,二十年前周公、召公平国人暴动,共和执政一十五载,何尝不是忧谗畏讥,为妄民所指指点点?”

尹吉甫连连摆手:“此二公高洁,我亦不敢比也。”

“那前任太宰卫伯和何如?”伯阳越说越兴奋,“他半生背负弑兄之名,镐京有难,他便入京勤王,平定暴动,摄居太宰,却还被斥为叛逆之人……”

尹吉甫“唉”地一声:“我比卫伯,如腐草之比芝兰,村醪之比郁鬯,只能算是尸位于太宰一职,又何足道哉。”

伯阳见尹吉甫言辞颓然,稚气未脱的脸上挂满了沮丧。

尹吉甫却道:“听闻伯阳小友乃大周不世出之神童,今日一见,引经据典,巧舌如簧,方知所传不虚。”

“太宰谬赞,”伯阳吐了吐舌头,“昔日小兮丞相主政蜀国时,太宰年方五岁,便在蜀王面前倒背《华阳志》。与昔日之太宰相比,伯阳愧不敢当‘神童’二字。”

伯阳竟知自己幼年逸事,倒是大出尹吉甫意料之外,口中连称“惭愧”,脸上总算露出笑容。

方兴也倍加赞叹道:“伯阳小友,依你之年纪,此等才华,已难能可贵也。”

“不够,”伯阳微微一笑,“还差一点。”

“什么?”尹吉甫和方兴异口同声。

“名师。”言罢,伯阳又对尹吉甫深作一揖。

尹吉甫不禁莞尔,道:“你身旁何愁名师?泮宫之中,良师颇多,若众师才高一石,则少傅仍叔之才独占八斗。更何况你家学渊源,太史寮中,当属令尊学贯古今。小友又何必舍近而求远乎?”

伯阳正色道:“不才不敢言尊师、父上不是,然访高人而师之,本就是古来圣贤求知之道。昔日黄帝问道于广成子,尧帝求学于善卷,上古贤王亦访投名师,何况不肖之伯阳乎?”

尹吉甫还要婉拒,一旁的方兴已然看不下去。

“伯阳小友如此志诚,拜师之志甚笃,太宰何必自矜?”

尹吉甫长叹一声:“非是我有意拒绝,只是才疏学浅,不知还能教伯阳小友什么。”

“六经。”伯阳脱口而出。

“六经?”尹吉甫喟然,默念了数遍。

伯阳迫不及待道:“当初太宰初上任之时,便向天子提议重整六经,这正是我最感兴趣的。”

“说来惭愧,”尹吉甫抚须道,“近年来俗务缠身,此议案我已多年未提也。”

伯阳忙道:“愿闻其详。”

尹吉甫道:“周天子一心要中兴大周,成就不世功业,乃我辈之大幸也。然大周之中兴,仅凭王师威服四海,犹嫌不足,还需集文治之大成。六经者,《易》为首,其后《史》、《书》、《礼》、《乐》、《诗》也。六经多为先贤大作,可惜共、懿、孝、夷四王政衰,后又有国人暴动浩劫,六经散佚者十之七八,乃大周之憾也。”

说到这,尹吉甫黯然,方兴也不住垂首嗟叹。

伯阳劝慰道:“太宰才高,重修六经之大计,必是计日而待罢?”

尹吉甫微微颔首:“天子与我约定十二年为限,收集六经残篇,以修撰成册,传于后世。受命以来,我丝毫不敢倦怠,可如今离限期只剩四载,进度却尚未过半,我心烦忧。”

伯阳眼神伶俐:“我们师徒可以一起想办法。”

尹吉甫霎时精神一振,欣慰地望着伯阳,频频点头。

伯阳知道,此刻太宰的心中,已经默认收下自己为徒了。于是收敛笑意,又朝尹吉甫拜了三拜,尹吉甫笑而相搀。

方兴大笑道:“二位今日成师徒之份,我方兴愿作保人,见证这一桩大周美谈!”

尹吉甫面带喜色,左手携住伯阳,右手从腰间解下半块玉玦,郑重交到伯阳手中,道:“为师无甚要紧贵物,只有这玉玦视若珍宝,今日便把它传于你手,作为为师之证物。”

伯阳三叩首,双手捧过玉玦,小心翼翼地藏入怀中。

方兴却惊道:“太宰,这玉玦好生眼熟……”

尹吉甫点了点头:“正是昔日国人暴动时,太保召公相赠的半块玉玦。”

伯阳这也大骇:“师父不可,这是您相救天子和老太保的证物,何其贵重?徒儿没奉上束脩已是不孝,哪还敢夺太宰之爱?”边说着,就要从怀中取出玉玦。

尹吉甫摆了摆手:“非也,世人都说我兮甲贪图权位,故而不敢为太保发声,不敢顶撞天子。实则不然,我本生于钟鸣鼎食之家,视权贵如草芥,只因年幼遭逢磨难,早看透世事炎凉,这玉玦于他人眼中乃晋身之阶,于我而言却如同累赘。”

接着,又低声道:“二位谨记,有恩于庶民,庶民或许会日夜思报;有恩于君王,绝不可有半点居功,所谓《诗》云‘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也……我所牵挂者,中兴之业未成,六经大计未竟,仅此而已。”

伯阳听到这,突然顿悟。再看方兴,也深深陷入沉思。

伴君如伴虎,庶民可以快意恩仇,君王则不然。有些恩,天子无法报答时,后果便不堪设想。鸟尽弓藏、兔死狗烹之理,自古皆然。

想到这节,伯阳这才明白,为何前太宰卫伯和急流勇退、太保召公虎告老还乡、太傅虢公长父事泄辞官,以及眼前尹吉甫在朝堂上的沉默寡言。邦无道,则愚。看来这些大周中流砥柱们,都可谓大智若愚,知晓避祸之道也。

而至于直言敢谏的仲山甫,当下虽赢得贤名,伯阳似乎预料到了他未来的坎坷。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