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大周中兴 > 卷6-12章 张仲 ? 论政(下)

大周中兴 卷6-12章 张仲 ? 论政(下)

作者:姬为毅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2-25 01:03:51

卷6-12章 张仲 ? 论政(下)

张仲见了此题,心下只觉好笑,连连摇头。暗想,这两位守台者也未免太过怯战,竟出了这么一个“好”题。要知道,眼前这位孟阴小友年未弱冠,学识虽高,阅历却浅,怕是连酒的滋味都浅尝辄止,如何能应付地了这个题目?如此出题岂不是欺负人?

果然,人群中也传来一阵嘘声,论政台的观众藏龙卧虎,能参透此题目之利害者,也不在少数。

不过,孟阴倒依旧气定神闲,他丝毫不以为意,反而大方地接受了论题。

两位守台者大喜,也不多等,就迫不及待地阐明观点——他们的策略很简单,《酒诰》出自圣贤周公旦之手,本就是篇立场鲜明的佳作,他们不必多作阐述,只需不断强调文中观点,就已然处于不败之地。

守台者道:“昔日三监之乱初平,周公旦委派幼弟康叔前往叛乱之地,令其驻守故商墟,以管理那里的商朝遗民,受封诸侯,锡命于卫国,是为卫康公。临行之前,周公旦嘱咐卫康公:‘商朝之所以灭也,是因纣王酗于酒、淫于妇,以至于朝纲混乱,诸侯举义。’故而酒者,是大乱丧德之物,亡国失民之源。”

这么一来,作为攻台方,孟阴就必须对此持相反观点,反对《酒诰》,这可不是一个容易的辩题。要知道,《酒诰》是大周国策,自周公旦禁酒以来,已执行两百余年。如今大周中衰,已有礼崩乐坏之兆,禁酒令在各诸侯国中略有松动,齐国临淄甚至有了酤肆这样的贩酒场所,但若要公然论辩《酒诰》之非,孟阴的难度确实不小。

不出张仲所料,论政刚一开始,守台者很快就占据上风。众人期待的原本是一场棋逢敌手的论辩,却俨然成了一边倒的态势。孟阴只有招架之功,没有反唇之力,他所有的反驳尝试,皆以失败告终。

才过了一刻钟的功夫,胜负却似乎失去了悬念。

守台者见孟阴败象已现,迫不及待地开始了总结陈述:“无彝酒,执群饮,戒缅酒,此乃圣贤之诫也!昔日文王祖训,大周自后稷时起,便以农立族,开大周之根本。我辈自当爱惜五谷,心存善念,秉持善行,发扬美德!”

言罢,台下一阵哄然。很显然,守台者的言论,无论如何都算不上精彩。

张仲也难掩失望之情。一方面,守台者用《酒诰》作题,即便赢了,也有**份,令人不齿;另一方面,孟阴也远没展现应有的水准,思绪迟滞,言辞平庸,可谓乏善可陈。看样子,这少年在酤肆夜过五台的佳话,怕是要止步于此了。

守台者见孟阴不做声,又道:“小友,《酒诰》之论,自难辩驳,还请撤席退台,以敬圣贤之德,若何?”

这话既出,相当于是守台者的获胜宣言。按照论证台的规矩,攻台者若要晋级,必须要将两位守台者辩驳得心服口服方可。而孟阴不仅没有服众,他甚至提不出一个像样的论点。

就当看客们意兴阑珊,准备离席时,孟阴却淡然一笑,随之语出惊人——

“二位,酒有德乎?”

“什么?”二位守台者一愣,显然是没听清孟阴说了什么。

孟阴清了清嗓子,又问道:“敢问,酒有德乎?”

这下,众人都已听清孟阴之言,只是这话问得莫名其妙,令人费解。张仲略微思索片刻,也不知孟阴到底此话何意。或许,在论证台的连番胜利后遭遇惨败,让这个攻台少年失了分寸,胡言乱语起来。输,并不可怕,可孟阴要是不依不饶,不肯认输,坏了规矩,那可万万使不得。

二位守台者面面相觑,低声商议了一番,其中一人答道:“德在人而不在酒,酒岂有德?”

孟阴微微一笑,又问道:“这么说,酒无德乎?”

另一守台者面带愠色,斥道:“黄口孺子,休得胡闹。酒者,物也,岂能以有德、无德论之?”

“非也,非也!酒有德!”孟阴眼神中突然放光,声音愈加高亢。

守台者相视哂笑,齐声道:“愿闻高论!”

孟阴举起手中酤酒,小酌一口,朗声道:“《曲礼》有云,‘醴酒在室,醍酒在堂,澄酒在下,示民不淫也。’《曲礼》者,亦圣贤周公之所作也,如此看,酒非万恶,亦可‘示民不淫’,起到涤荡人心之用,这难道不是酒之德乎?可见,酒有德,周公贵之;反倒是失德之人酗酒,故而周公禁之。如此看,《酒诰》所禁者,非有德之酒,乃无德之人也!”

此言一出,满堂皆惊。

起初,众人见守台者攻势凌厉,从《酒诰》之义理入手,声势浩大,咄咄逼人。而孟阴则立足不稳,出言既无章法、又无气势,很快就落入下风。众人同情之余,不禁对孟阴都抱有“不过如此”的遗憾。可他们如何想到,孟阴在败局几乎注定之时,突然奋起反击,以“酒有德”的独到观点,杀得守台者一个措手不及。

所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看客中,张仲最为博学,他很快就反应过来——孟阴之所以节节败退,并非心中无论可辩,而是故意示弱,待守台者话锋渐钝之时,再来绝地反击。别看这小孩年齿不高,舌辩之时却用上了兵法,却是可贵之才。

守台者不甘失势,赶紧寻找观点驳斥,可气势一旦逆转,自然口不择言,破绽百出。

孟阴却是稳扎稳打,继续巩固论点:“《曲礼》所言醴齐、醍齐、澄酒之类,味薄者在上,味厚者在下,贵薄贱厚,示民不贪于味也。故而,酒饮由水而成,水地位最尊,其后方有五齐、三酒之酿。故而,圣贤周公制礼作乐,贵薄贱厚,奉纯水之于祭祀,酿五齐之于燕飨,酿三酒之于酬酢,正是依酒之德,而施用其道。二位方才所言酒无德,可谓大谬!”

话音未落,全场大声喝彩,高呼“上上”!

台上但凡有高明的论辩,观众都会齐声呼喝,这是论证台的特色。而论辩之语亦有高低之分,于是观众们约定俗成,便依《禹贡》九分九州之法,用“上上”、“平平”、“下下”来分。孟阴方才所言,有理有据、剑走偏锋,本就是论证台罕见的高论,自然博得全场“上上”之盛誉。(注:后世所谓喝“彩”之说,而且喝彩的来源与赌博有关,乃是宋朝之后的事情。)

这下,两位守台者慌了手脚,哪里还有半分得意之色,已然搔首挠腮,苦思对策。

孟阴并没有给他们机会:“《月令》有载,酿酒之时,‘秫稻必齐,麴糵必时,湛熾必絜,水泉必香,陶器必良,火齐必得。’《特牲》之篇,亦云‘酒醴之美,玄酒、明水之尚,贵五味之本也。’以此可见,酒非但有德,而且还需尊尚其古,慎用其质。”

引经据典罢,孟阴将结论抛出:“故曰,圣贤周公之制《酒诰》,非言酒之无德、酒乱心性。恰恰相反,周公制礼,定五齐之礼、三酒之法,乃是尚酒之德,以其为礼乐之物用,而修化人心,使之不贪、不淫、不滥、不殇,而敬天,而爱民,而贵德,而笃行,方为用酒之道也!”

言罢,孟阴也不等守台者发话,转身向四方各作一揖,将长袖一拂,退下台去。

台下呼喊雷动,“上上”之声如潮水般翻涌。

至于台上的守台者,此时也再无斗志,都与被大霖淋透了羽翼的鸠雀相仿。这一场论辩,他们由胜转败太过迅速,气势如山倒一般,又如何不服。二人皆从论政台上走下,来到孟阴跟前,拱手服输。

“承让,承让!”孟阴赶紧相搀,面带少年人特有的羞涩。

张仲看到这一幕,不由兴致大起,昂首又将眼前的一爵酤酒饮尽,不觉间,已然微醺。

身旁的小童见主人面红,怕他喝得太过,赶忙过来相劝:“张子,你向来不胜酒力,何故多饮?”

张仲摆了摆手:“不妨,妙论配好酒,人生之快事也!快,去请吕兄来!”

小童不解:“这么早?这才刚过了戊字台,前头还有丁字台、丙字台,就算到了乙字台,那守台的齐国二叟又岂是等闲能辩倒的……”

“叫你去……你就去,”张仲舌头有些打结,“这孟阴小子实力非俗,待闯过乙字台,也费不了多少劲。快去喊吕兄来,早做准备,不能到时候折了锐气。”

小童咋舌,却犹然不忿:“这少年,有那么厉害么?看他年齿,也不过与我相仿……”

张仲捻须大笑:“就凭你?少废话,快去请吕兄……”

小童扮了个鬼脸,不敢再多言,转身去请吕义不提。

就在小童出门后的这段时间里,论政台接连又开丙、丁二台,先是论《礼》,再是论《易》。果不出张仲所料,孟阴锋芒已露,便不再采取守势,连战连捷,竟在十个时辰之内连胜八台,马上就要跻身乙字台,与齐国二叟对垒。

张仲此时酒虽半酣,却越听越精神,渐渐吓出一身冷汗,酒劲也醒了一大半。他见这孟阴不仅通博《曲礼》,还对《书》、《易》多有涉猎,旁征博引,典故律条信手拈来,又听他雅言周正,毫无齐鲁之音,张仲遍历天下,笃信此人并非列国人氏,而是王畿中人。

“王畿之中,竟有如此天才?”张仲自言自语,“是我孤陋寡闻,还是说这孟阴……”

突然,一股强烈的预感袭上张仲心头,难道说,这位横空出世的神童,并非他的真实名姓?

正想到此节,只听身后有人痰嗽之声,张仲认得是义兄吕义到来,连忙起身见礼,迫不及待地说起今日论政台的逸闻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