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大周中兴 > 卷6-14章 张仲 ? 齐变

大周中兴 卷6-14章 张仲 ? 齐变

作者:姬为毅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2-25 01:03:51

卷6-14章 张仲 ? 齐变

“奇也怪哉,好端端的临淄城,怎么突然就戒严了?”

出酤肆的路上,吕义意犹未尽,他还没开始发挥,论政台史上最精彩的论战就戛然而止。

张仲无奈地望了一眼身边的孟阴,苦笑着对吕义道:“你是下卿的公子,你都不知道发生何事?”

吕义摇了摇头:“出门之时,倒是未曾听闻。彼时,家严刚接待罢大周使团,不住夸赞王子友和方兴大夫的风采,未曾见怹有任何异样……”

三人有一搭、没一搭的聊着,都没有任何头绪。

就在这时,一骑战车飞奔而来,张仲认得御者身影,乃是平素交好的一员齐将,如今在高仲麾下担任御者。见来车渐进,张仲便把手一扬,准备拦住奔马。

那高氏家将倒是吃了一惊,也没想到竟敢有刁民半路拦车,愤然勒马,便要抄起长戈前来驱赶。刚下车驾,却见拦车人原是张仲,于是转怒为喜,便来作揖。

“张子,”高氏家将对张仲见礼罢,又转而朝向吕义,“吕子,你也在这里。”

吕义欠了欠身,回了一礼。

张仲刚想向高氏家将介绍孟阴,却不料他们竟是故人。

只见高氏家将毕恭毕敬,对孟阴行了个军礼,道:“小周使,原来你也认得张子、吕子。”

孟阴羞赧一笑,点头默认。

这下,张仲倒是大吃一惊,扶着孟阴的双肩,诧异道:“你是大周使团的一员?我说嘛,你数场论战下来,精通经史,旁博礼乐,绝非寻常国人之见识,原是贵人,失敬失敬!”

孟阴被夸得不好意思,挠了挠头,低声道:“我年未弱冠,只是随大宗伯出来见见世面,不算正式使者……”

吕义也是大奇,不由插问道:“小友,你既然不愿以真面目示人,想必论战时所用之名姓,亦是化名罢?”

孟阴点了点头:“实不相瞒,‘孟阴’确非真名,我乃伯阳是也。”

“伯阳?”张仲一拍大腿,“你就是伯阳?”

“是也……张子,你听过我的名姓?”伯阳没想到对方反应如此强烈。

“何止是听过,”张仲很是激动,“我早听闻,镐京城有个不世出的神童,就是名唤伯阳,等等,”他又顿了顿,生怕认错人,“我再问你,令尊大人,可否是大周太史?”

伯阳点了点头:“正是。”

“哎呀!原来真是你!”张仲大喜,手舞足蹈起来,“孟与伯相近,阴与阳相反!哎呀,我早该认出你来,只怪方才你的论战太过精彩,我竟无暇琢磨你的真实名姓。”

吕义也很是高兴:“原来是神童伯阳,失敬失敬!”

伯阳受宠若惊:“二位皆是高杰名士,伯阳区区贱名,不足挂齿。”

“哪里话,”张仲一把握住伯阳的手,“我和吕兄在你这个年纪,可不敢奢望这等才华。假以时日,小友的学识,怕是要超过我二人数倍。”

伯阳又是一番谦虚,连连辞让。

就这样,三人就在大街上畅谈起来,一副相见恨晚的样子。

而那高氏家将始终呆立一旁,走也不是,留也不是,待到张仲情绪稍微平复,便弱弱问道:“张子,小弟有紧急公务,这就不奉陪也!”

张仲这才想起来,自己拦下这位旧友,正是问了打听些齐国政事,便向对方连声致歉,又正色问道:“仁兄,敢问这临淄城之内,可曾有何变故?为何这忽然之间,竟要宵禁?”

那高氏家将略有为难:“照理说呢,此乃军中要事,小弟不便与外人透露。也罢,既然张子发问,高卿又未曾下令保密,我说了倒也无妨。”

张仲、吕义齐声道:“速速说来。”

高氏家将左顾右盼,确保四下再无他人,低声道:“齐鲁关系甚紧,新鲁侯似乎得罪君上,君上大怒,正要兴兵伐鲁,御驾亲征。”

吕义奇道:“伐鲁?这鲁国的新任国君鲁侯戏,不是君上全力扶持的么?如何这么快就反目成仇?难道是因为鲁侯袭击了大周使团?”

高氏家将面带难色:“此事干系甚大,小弟属实不知。”

“不对,不对!”张仲发觉到异样,连连摇头,“此事蹊跷,非同一般。”

余人不解,皆问为何。

张仲定了定神:“齐侯好战,此前也曾数次征伐他国,这倒不足为奇。只是,此前齐侯数次兴兵,皆是大张旗鼓,恨不得百姓们都夹道相送,又何曾下过宵禁戒严的命令?”

吕义和高氏家将相视一眼,都表示默认。

张仲继续道:“如此看来,只有一种可能——齐国恐有内乱!”

“内乱?”高氏家将有些紧张,“张子,此话切不可乱说。”

张仲料定内中必有缘故,于是有意试探道:“我听闻,昔日齐胡公之子羽翼渐丰,时常扬言要重夺齐国社稷,颇得民心。我又听闻,这位胡公子颇通斡旋之术,已游说纪国、莱国、莒国之君助其复国,近来又开始游说鲁侯。齐侯之御驾亲征,怕是伐鲁是假,借机铲除胡公子,才是其用意所在罢!”

说这话时,张仲始终用余光打量着高氏家将,只见对方面色阴晴不定,一副很是煎熬的模样,张仲便料定,自己已说中了七八分实情。张仲不愿为难旧友,于是向他挥了挥手,示意他先行离去。

高氏家将松了口气,与众人行罢军礼,跳上战车,扬长而去。

一阵马蹄声渐远,临淄大街上又恢复了宁静。

吕义问道张仲和伯阳道:“二位贤弟,既已宵禁,不妨移步到我府内,再挑灯论战一夜,如何?”

张仲拍掌大笑:“正和我意!我等还没分出胜负,如何能睡得安稳?”接着,转头对伯阳道,“小友,你意下如何?”

伯阳闻言,却迟迟不语,良久方道:“本是再好不过,只是……唉,我离开官驿已经一日一夜,若再不归,大宗伯怕是要担心于我……”

张仲颇为失望,长叹了一口气,看来这场终极论战已是遥遥无期。

就在这时,伯阳突然双眸放光:“二位兄长,小弟有个提议!”

张仲与吕义齐道:“但说无妨。”

伯阳道:“二位若有闲暇,何不移步官驿,我向大宗伯和方大夫引荐你二人,如何?”

“如是甚好!”张仲也没等吕义发话,抢白道,“我早听闻王子友仁厚,至于方大夫,他的大名如雷贯耳,我对他仰慕已久,恨无相见之缘。”又拍着伯阳的肩膀道,“小友,你当真能带我们去见二位宗伯?”

吕义也兴奋不已,同样将期待的目光投向伯阳。

“那还有假?我们说去便去!”伯阳显然没想到二人如此爽快,欣然应允。

酤肆本就位于临淄城中央,距大周使团下榻之所在不远。约摸一刻钟的功夫,张仲一行便来到官驿门口。

下了轺车,三人刚要叩门,只见官驿内撞出一个彪形大汉,面带焦色,气喘吁吁。张仲有浅薄功夫在身,倒也不怵,只是不断打量来人,觉得好生面善,似乎在哪里见过。

还没待张仲发问,伯阳便抢先一步,和对方打起招呼来,他们显然熟识。

伯阳问道:“洛乙丑兄长,你何时回的官驿?我出了酤肆,便再寻不到你……”

张仲闻言,觉得此人的名姓好生奇怪,不知是何来头。又觉这洛乙丑中气十足,周身上下肌肉凝练,料定他必有非凡武艺。稍加忖量,想起方才论证台内,伯阳身旁始终有一人护卫,形同贴身武士,想必就是这洛乙丑乔装,故有似曾相识之感。

洛乙丑毕恭毕敬,先朝张仲、吕义行过礼,才答伯阳道:“我本在暗中相护,只是出了论政台后,见你与二位高士相谈甚欢,在路途上颇有耽搁。我观张子亦有武艺,料也无虞,便不告而别,先一步返回官驿,却寻不见大宗伯和方大夫的踪迹。”

伯阳奇道:“你是说,官驿内没人?那他们此刻所在何处?是否会有危险?”

洛乙丑摇着头,不置可否,面色愈加焦急。

张仲访高士不遇,未能如愿与两位大周风云人物谋面,心中略有失望,但现在临淄城内变数迭生,他很快冷静下来,寻思对策。

而眼前的三个人,似乎都毫无对策——伯阳年幼饱学、吕义博通古今、洛乙丑也是身负高明武术,但他们都缺乏阅历和机变,面对跌宕政局,齐齐没了主意,皆把目光投向张仲,指望他的高见。

“诸位倒也不必心慌,”张仲定了定神,他必须尽快让众人安心,“昔日大周使团在曲阜遇袭,乃是鲁侯戏无耻之举。然齐国与鲁国不同,不论是齐侯,还是国、高二家,都有求于大周,不敢对天子使团不敬。大宗伯此时不在官驿,倒也寻常,想必正在齐侯宫中议事,必无大碍。”

“如是最好!”洛乙丑最先应答,他对张仲的断言深以为然。

伯阳也恢复镇定,强颜笑道:“张兄、吕兄,虽然正主不在,但既来则安,不妨移步官驿屋内,权且歇脚一叙?”

张仲、吕义对视一眼,齐道:“既如此,便恭敬不如从命也!”

言罢,伯阳领着众人进了官驿,请洛乙丑另开一间偏屋,安排张、吕二人坐定,斟上清澈泉水待客,聊尽地主之谊。

张仲将清水一饮而尽,环顾左右,很快又把兴趣转到洛乙丑身上。只见这位侠士衣着朴素,木讷寡言,若非张仲颇通些剑术,否则寻常人见了洛乙丑,定想不到此人竟是个隐藏甚深的练家子。

张仲对他的来历很是好奇,欠身问道:“敢问洛侠士,可曾有所师承?”

洛乙丑正深陷沉思,没曾想会被张仲突然问及,连忙起身答礼,道:“在下乃钜剑门人,不足张子挂问。”

张仲笑道:“原来是钜子高足,失敬!失敬!”

洛乙丑略有吃惊:“张子识得恩师?”

张仲摇了摇头:“数年前我遍历中原时,便耳闻钜子杨不疑之盛名,可惜无缘拜见。这些年,又听说钜剑门开枝散叶,人才兴盛,又多行锄奸安良之举,巫教遗孓闻之丧胆,声望愈加隆盛。今日得见洛侠士之风采,方知传言不谬,钜剑门真不可谓不兴旺也!”

洛乙丑连连摆手:“在下一介莽夫,不敢当张子赞扬。”

张仲又笑:“洛侠士切莫自谦,足下能担任大周使团的卫护,足见是钜剑门内扛鼎之人品,岂是寻常门人可比?”

洛乙丑闻言羞赧,别看他八尺大汉,却也经不住夸,频频目视伯阳。

伯阳会意,笑着打住话题:“张子,你便休要取笑洛兄了。”

张仲也觉失礼,连忙赔罪。

洛乙丑倒也不以为意,起身与众人辞行:“三位稍歇片刻,我先行告辞,去齐宫附近探听下大宗伯和方大夫的消息,去去便回!”言罢,转身便匆匆离去。

伯阳旋即正色,对张仲、吕义道:“小弟初到齐国,这一日一夜又耽搁在论证台内,不知大宗伯此来和齐侯如何周旋。今日乍逢齐侯将起兵亲征,临淄城内宵禁戒严,方才途中又听闻胡公子有意谋乱,齐国必将有大变故。张、吕二兄久居临淄,敢请教齐国之时政如何?”

张仲闻言,霎地仰天大笑:“有趣,有趣!”

吕义不明就里:“张兄,为何发此大笑?”

伯阳也追问道:“张子,难道是小弟此问不妥么?”

“非也,非也,”张仲拍手道,“方才论证台内,你我三人所辩论者,不就是齐国之时政么?只可惜舌辩正酣时,便被猝然打断,好生扫兴,引以为人生之大憾。可如今你我聚于官驿之内,虽换了处所,却能将此辩题延续,岂不有趣?岂不快哉?”

众人闻言,这才恍然,也都转忧为喜。

张仲又道:“若论齐国之时政,吕兄定有高见,愿洗耳听之!”

吕义也不推让,便把他对齐国数十年来的三代之乱,自齐哀公被周夷王烹杀起,说到齐胡公、齐献公争位之事。齐胡公疏远国、高,国、高二家便扶持献公一脉,诛杀齐胡公,驱逐胡公世子流落国外。后来齐献公一脉势大,其子齐武公、其孙齐侯无忌相继继位,却不想胡公子又卷土重来,颇有重新夺位之志。

伯阳听罢,忧心忡忡,问道:“这么说,国、高是打算支持胡公子咯?齐侯无忌此时御驾亲征鲁国,岂不是国内空虚,倘若国、高与胡公子里应外合……”

吕义摇了摇头:“怕是不然!昔日齐献公与齐胡公争位,国、高二家也始终中立,直到齐献公已现胜算,国、高这才出面表态,稳定齐国政局,全力扶立齐献公,最终上疏天子,求得锡命。如今,国伯、高仲奸猾不逊色其祖上,定然不会轻易谋逆。”

伯阳咬牙道:“原来如此,谁赢,他们帮谁!这次齐侯无忌和胡公子争位,国、高想必也是坐收其成!”

吕义点头,表示赞同。

伯阳见张仲始终沉默,便问道:“张兄,你也认同此话么?”

“非也,”张仲晃了晃脑袋,“拥戴齐侯无忌诛杀胡公子也好,拥立胡公子罢黜齐侯无忌也罢,皆非上策。”

“何以见得?”伯阳与吕义不解。

张仲道:“试问,国、高本就是胡公一脉的仇敌,如果胡公子重掌齐国大权,难道就会既往不咎,宽恕国伯、高仲祖上的罪过么?”

“怕是不然。”

“齐侯无忌暴虐,喜怒无常,国伯、高仲颇有微词,情有其原。但国、高在齐国恩荣已极,为何要私通胡公子?可见,国、高并非真心扶立胡公子,却也不想看到齐侯无忌在位。国伯、高仲怂恿齐侯无忌御驾亲征,伐鲁是假,讨伐胡公子是真,待齐侯无忌与胡公子争斗,两下俱伤,国、高二家便可坐收其利也!”

吕义略有领悟,疑窦仍存,又问道:“何利之有?”

“世子赤!”张仲笃定道,“立胡公子,则其必报父仇;助齐侯无忌,则难忍其暴虐。唯有胡公子与齐侯俱死,再拥立那襁褓婴孩,国伯、高仲才能根绝后患,把持齐国权柄!更何况,我听闻国伯、高仲色胆不小,与齐侯夫人多有沆瀣,届时扶立少主,又可秽乱后宫,岂不称意?”

伯阳闻言,顿足骂道:“好奸贼!竟作如此毒计!”

吕义也是须发皆张:“国、高二贼无耻,家父早就看出他们是齐国大害。两天前,天子特使刚来临淄,他就前去求见,让他们提防国伯、高仲。今日听张子之言,才知家父所担忧之事,非比寻常。”

张仲叹了口气:“也正是因为如此,我才最担心令尊安危。”

吕义一凛:“此话何意?”

张仲道:“令尊虽官拜下卿,可对齐国而言毕竟是外人,根基不稳。如今国、高欲谋大事,自然对令尊视作拦路之石。若不早谋退路,怕是有身家之危。”

吕义倒是淡然:“家父声望颇高,想必国伯、高仲不敢对他如何……”

话音未落,门外传来一阵急促的敲门声。

伯阳大惊,开门后却不识来人,叱道:“这是齐国官驿,大周使团下榻之地,谁敢喧哗?”

来人慌忙道歉,指着门口的轺车道:“小人看到下卿的车驾,还道小主人就在屋内……得罪,得罪!”

话音未落,吕义也踱到门前,认出来人竟是下卿吕祜的家宰:“宰叔,你怎么来了?”

吕氏家宰蓬头垢面,忙不迭道:“小主人,你果然在这,害我一番苦找!”

吕义吃了一惊:“出了什么事么?”

“出大事了,”家宰面色煞白,“军队突然围住了下卿府,下卿派我来寻你回去……”

吕义吓得不轻,头脑一热,便要跟着家宰回去。

“不妥,”张仲却觉得不对劲,拦住吕义,质问家宰道,“何处军队?是齐军呢,还是国、高的族兵?既然下卿府被围,你又如何出得来?下卿被软禁于府中,如何还会召吕兄回虎口?快说!”他说得激动,不由伸手薅住对方脖领。

“密道……密道……”吕氏家宰动弹不得,大口喘气,“我是从密道出来报信的,不敢虚言……”

“密道?”张仲疑惑地看着吕义,有些懊悔自己的鲁莽。

再看吕义,已经俨然失了魂魄,他归心似箭,丝毫不怵此行之凶险。

“也罢,我随你去!”张仲心一横,决定与吕义同行。

“我也去!”伯阳稚声应道。

张仲微微一笑:“没想到,伯阳小友也是性情之人,”随之话锋一转,“不过此事干系甚大,你还是留在官驿之中为妥,我陪吕兄走这一遭!”

伯阳虽有几分沮丧,但还是坚毅地点了点头,目送张仲和吕义出了官驿。

已是戌时时分,宵禁之下的齐国国都,万籁俱寂。

张仲驾着轺车,奔驰在临淄城的逵道之上,显得十分扎眼。好在吕义随身带有上卿府的令牌,故而沿途只是被稍加盘问,还算畅通无阻。

由于吕氏是齐哀公时才辗转在齐国定居,属于外来旁支,因此下卿府所在之处,距离齐宫和社稷已经很远,甚至可谓偏僻。另外,吕义的曾祖和祖父都治家严谨,行事低调,故而下卿府从外表看上去,与寻常大夫的住所并无两样,丝毫感受不到豪华和阔气。

眼看下卿府只在半里之遥,张仲已经能感受到气氛的诡异。

下卿府周边,果然被一队士兵包围,看旗号和服色,并非国、高族兵,却是齐国临淄城戍卫军的装扮。

“不对,”张仲很是敏感,“这一定不是齐**队!”言罢,张仲转头看了眼吕义,他此时神情恍惚,俨然已经没了主意。张仲又用余光瞥了眼吕氏家宰,其人目光闪烁,像是始终在隐瞒着些什么。

张仲一跃跳下了车,将马匹拴在大树之下。

“带路!”张仲对吕氏家宰道。

“什……什么路?”吕氏家宰慌忙道。

“自然是密道,”张仲冷笑道,“你不是从密道出来报信的么?”

“是……是……”

吕氏家宰支吾着,一步一颤地,趁着微弱的月光,把张仲和吕义引到一处荒废沟渠旁,拨开乱石和杂草,果然现出黑漆漆的洞口。张仲环视左右,这里距离下卿府约摸三、五十丈的距离,恰好无人把守,看来修建密道者必是能工巧匠,甚是隐蔽。

“吕兄,你先进去,我来殿后!”张仲取出火石火镰,点燃一支火把,交到吕义手上。

别看吕义平时文文弱弱,遇事也略有慌张,但此刻他见父心切,反倒迸发出无穷斗志。他奋力地匍匐向前,双手因不停刨土而鲜血淋漓。密道悠长狭窄,空气密闭,火把数次熄灭,又数次重燃,经过了半个时辰的努力,总算到达了尽头。

密道的另一头,是间数尺见方、一人高的逼仄密室,密室的唯一出口,便是头顶的木板。

见吕义刚要叩击,张仲赶忙制止,而是转而问吕氏家宰道:“可否有暗号?你来敲门!”

吕氏家宰苦笑道:“果然还是张子细谨。”他蹭到吕义身前,轻叩三下,继而重叩再三。

不多时,头顶上传来一阵几案挪动的声音,继而“吱呀”一声,木门被人打开,昏暗的烛光照射进来,齐下卿吕祜苍老的面庞出现在三人面前。

“父亲!”吕义很是激动,“你可安好?”

“犬子,切勿高声!”吕祜伸手捂住独子的嘴,随即费尽气力,将吕义拉上屋中。

张仲不愿多耽搁,便将吕氏家宰推出道口,自己双手一撑,也越入屋内。这时,他才发现密道原来就在吕祜书房之下,恰被几案的垫席遮蔽。

吕祜重新坐定,打量了张仲几眼,问吕义道:“这位是……”

吕义起身作揖:“禀父亲,此公乃张仲是也,与儿素有故交。”

“我听过你的名字,是个名士,”吕祜微微点头,轻抚银髯,“唉,可惜!你何苦卷入我吕氏家事中……”

张仲连忙欠身:“吕卿言重,我与吕兄情同手足,吕氏之家事,便是我张仲之家事!更何况,吕氏之家事,何尝不是齐国国事?又何尝不是天下大事?”

吕祜瞪大了眼睛,连连称赞:“真义士也!我儿能结识你这般良友,老朽死也无憾!”

吕义连忙劝道:“父亲,为何出此晦气之言?”

吕祜长长叹了口气,指了指面前的几案:“君要臣死,为之奈何?齐侯给老朽的时限,不过最迟苟活到子时而已!”

吕义大骇,连忙起身,抢步到几案前。案头拜访着一卷帛书,旁边则是一盏玉壶。吕义读罢帛书,几近昏厥,张仲赶紧相搀,许久,吕义才缓醒过来。

张仲不敢观览帛书内容,但他依稀能猜到,这是齐侯无忌给下卿吕祜的诏书,内容大体上是勒令其自裁的严厉词句,至于那玉壶中所盛的,绝不是玉液琼浆,而是致命的毒酒。

“此中必定有诈!决非齐侯本意!”张仲忙劝道。他知道吕祜是君子,君子大多迂腐愚忠。

吕祜苦笑道:“这是齐侯诏书,岂能有假?”

张仲问道:“齐侯要吕卿自尽,敢问是何罪名?”

吕祜闭上眼睛,痛苦道:“私通胡公子,图谋不轨……”

张仲道:“果真如此?”

吕祜摇了摇头:“我与胡公子素不相识,亡祖、亡父亦从未肯卷入胡公之乱,何来私通?”

张仲又道:“如此,便是臆造之罪。再说,公卿犯法,自有有司处之,徇律条,定狱讼,哪有一封诏书、一壶毒酒便要他人自裁之理?”

吕祜叹道:“我岂不知此事不合律法?我曾祖吕甫为穆王天子作《吕刑》,祖、父为齐国勘定律条,我又虚领齐国司寇之事,岂能不知其中干系……只是……”

张仲赶忙打断:“依晚辈直言,此诏书定是国、高二家伪作,至于外头围住下卿府的军队,亦非齐师,而是国、高族兵伪装!”

吕义也回过神来,拽住父亲衣襟劝道:“是啊,父亲!国伯、高仲才是勾通胡公子,要危害齐国之人。齐侯下这诏书,若非是国、高矫诏,便是他们在齐侯面前颠倒是非,父亲切不可中计!”

吕祜很是无奈:“我何尝不知此事?国、高二家是如何为人,我比你们都要清楚!他们在私下做的那些勾当,瞒得过齐侯,却瞒不过我!”

吕义急得快哭了:“那父亲为何不逃走?脚下不是有密道么?”

吕祜摇了摇头,没有回答。

气氛一片凝重,张仲知道,吕祜此来已经是抱定死志,齐国之乱如此,这位老下卿显然心灰意懒。他之所以唤吕义回来,乃是有遗言相托。

想到这,张仲识趣地离开,辞别吕祜之后,便到密道内去等吕义。他知道,最后的时刻,这对父子定有很多话要说。

亥时很快就到了,当张仲在密道中再见到吕义时,对方已经哭成了一个泪人。

“走?”张仲试探地问道。

“走!”

“对了,”张仲机警地问道,“你们家宰呢?”

“他……他执意留下来,给亡父收尸……”吕义再次哽咽。

“他是国、高的人!”张仲坚信自己的判断。

“那又如何……唉,太迟了,说什么都没用了……”

张仲点了点头,他知道吕义已经对齐国死心。齐国之乱已历三代,献公、胡公后裔冤冤相报,国、高又在其中左右逢源,他这吕氏旁支根基不稳,又如何能独善其身?只可惜,吕义身为贤人吕甫之后,却受齐变所累,再次流离失所,甚至要隐姓埋名,成为浮萍。

同是浪迹天涯之人,张仲对吕义更加惺惺相惜。

出了密道,张仲见下卿府外的士兵也撤去大半,府内已被麻孝装扮起来。想必天亮之后,齐国下卿吕祜“无疾而终”的讣告便会传遍齐国,吕义也会因“父亡不归”的大不孝罪名而声名扫地。这一切,早就在吕祜的意料之中。

“吕兄,你将作何打算?”张仲问道。

“待捱到天明,我就出城,离开齐国,远走他乡……”吕义说得很决绝。

“他乡?”

“唉,”吕义长长叹了口气,“我也不知道,何处才有我立足之地……”

张仲眼前一亮:“我倒是有个好去向!”

“哪里?”吕义略微振作。

“随我来!”张仲也没多说,拉着吕义就往临淄城中心跑去。吕祜已死,下卿府的令牌显然没了用处,张仲和吕义不敢再驾车招摇,只能改为徒步而行。

此时已是天色微亮,王宫左近已传来鼓乐之声。张仲知道,宫内外已经开始忙碌,齐侯无忌即将御驾亲征。待到日出时分,齐侯就会告庙出兵,正式讨伐鲁国。

但二人无意在宫殿附近流连,又向西走了半个时辰,待再来到官驿门前时,吕义这才明白张仲的用意。

门外,洛乙丑正在准备车驾,看到张仲和吕义,热情地过来打招呼:“二位高士,伯阳小友说你们定会归来,果真被他说中!”言罢,便引二人朝内厅走去。

正厅主位上,有两位青年正襟危坐,身着大周朝服,器宇轩昂。张仲不用猜都知道,他们非是旁人,上首者,便是当今天子的同胞嫡弟、大宗伯王子友,下首者,想必是驰名宇内的布衣大夫、小宗伯方兴。

“小民张仲、吕义,拜见大宗伯!”张、吕二人赶紧下拜。

“速速请起!”王子友大笑起身,“不必多礼!”

方兴则降阶相搀:“早闻二位高士大名,幸未得见!不料即将离齐之际,有幸相会!”

张仲大惊:“二位这就要走?”

王子友摇了摇头:“齐侯执意伐鲁,孤与方大夫苦劝彻夜,难改其志。孤等不愿见此诸侯相伐之谬事,只得告辞,回禀天子。”他的话中颇有无奈,大周权威之衰,可见一斑。

方兴则对吕义道:“吕子,我已听闻贵府噩耗,还请节哀!”

吕义点了点头,从身后的行囊中取出一摞竹简,跪献给王子友,道:“大宗伯,此乃亡父遗物,他临终前托我进献于大周。”

王子友接过,览罢大惊:“这是《吕刑》?”

吕义道:“亡父听闻大周律条遗佚颇多,国人暴动时,《吕刑》原本又被焚毁。故而家父将府中祖传孤篇取出,彻夜增删校注,方成此简。”

王子友大为感慨:“令尊临死之前,还如此挂念大周,真忠臣也!”

方兴也道:“吕子,我已知贵府之灾祸,并非齐侯之意,乃是国、高嫁祸。齐国已成危邦,你不可久留,不如与我等同回大周,今天子用人不拘出身,你又是穆王贤臣吕甫之后,待我与大宗伯回京奏请天子,定有重用!”

吕义还在犹豫,张仲焦急相劝,这才应允,拜谢王子友和方兴。

方兴大喜,又对张仲道:“张子,你乃黄帝苗裔,出身燕国望族,今天子志在中兴,正是用人之际,何不与张子一同前往镐京,报效大周?我听伯阳所言,你对朝野之弊多有高论,真乃大才也,张子满腔抱负,又岂能埋没于诸侯国中?”

张仲早听闻方兴辩才天下无双,时常有意与之一争高下。可眼下听他这番劝说之辞,志诚意恳,令张仲无法拒绝,不需辩论,便已慑服人心。张仲慨然,不由感叹人外有人,高明的辩术从不靠修辞与技巧,发于情、出于心,才是辩论的至高境界。

“仲不才,愿与大宗伯、方大夫同归镐京!”张仲已下定决心。

王子友喜不自胜,执住张仲、吕义之手,呼道:“大周得二贤相助,中兴有望也!”

就在这时,伯阳不知何时闪上前来,拍掌笑道:“妙哉,妙哉!这下,镐京城也可以开论政台也!”

众人闻言大笑,气氛也变得不再压抑。

然而时间紧急,必须尽快出城,一行人不敢多耽,连忙收拾行囊,装上车辇。终于,大周使团赶在齐侯无忌发兵之前,总算离开齐国,取道宋国而去。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