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大周中兴 > 卷6-14章 伯阳 ? 舌剑(中)

大周中兴 卷6-14章 伯阳 ? 舌剑(中)

作者:姬为毅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2-25 01:03:51

卷6-14章 伯阳 ? 舌剑(中)

三人坐定,黑叟飘然起身,众看客屏气凝神,等待他抛出论题。

黑叟沉默半晌,这才对伯阳道:“小友,老朽听闻你连胜八场,年纪轻轻便精通《诗》、《礼》、《乐》、《书》,于《周易》更是颇有灼见,令我二老深为佩服。今日乙字台,老朽愿以史为辩,不知小友意下如何?”

伯阳心中略起波澜,他出身于太史世家,对于历史如数家珍,齐国二叟以史为题,倒是正中自己下怀。他不露声色,起身作礼道:“小子不才,有幸领教!”

白叟干笑着点了点头,亦起身道:“如此,我等今日便以‘曰若稽古’为题,如何?”

伯阳一怔:“曰若稽古?”

黑叟嘿然道:“莫非,小友不知此言何意?”

伯阳微笑道:“自然知道,此乃《虞书》中之言,《尧典》、《舜典》之首句也。只不过,既然论史,何以反来论《书》,以‘曰若稽古’为题?”

白叟道:“此虽是《虞书》之句,确是论史之题。今日我二叟守台,便是要与孟阴小友切磋,华夏之史,当初何时所稽?”

伯阳这才明白对方意图,拱手道:“愿闻高论。”

白叟显然战意甚浓,他抢先滔滔道:“依老朽之见,若论华夏史事之源,当从三皇始稽。华夏之‘华’,乃出自风姓华胥氏。华胥氏,圣人伏羲、人皇女娲之母族也,伏羲与女娲相合,始有人伦,人伦作,而始有礼义廉耻,知廉耻,方有华夏之文明。故,曰若稽古,华夏之史,当从三皇始论!”

白叟的论述气势汹汹,博得一片“上上”的喝彩之声。

紧接着,看客们自然将目光投向黑叟,想听听他对白叟的观点如何补充。

只见黑叟不动声色,笑道:“老朽之见,与白叟大有不同!”

众人闻言,一片惊呼,没有人会想到,黑叟乍一开口,竟然是给老搭档拆台。

黑叟显然很满意观众的反应,他信口道:“华夏之始,非在三皇,而是五帝。五帝之首,当推炎黄。炎帝者,诸姜之始祖也,黄帝者,诸姬之始祖也。《书》之《武成》篇有云,‘华夏蛮貊,罔不率俾。’此华夏之称始见于世也。华者,华丽服章之意也,乃诸夏有别于蛮夷戎狄之谓。故,曰若稽古,华夏之史,自是从五帝始论!”

这番言辞引经据典,显然更加精彩,看客们又是一阵“上上”的欢呼。

在此之前,在场所有人都认定齐国二叟会联手立论,一致对付攻擂者。却没曾想,二叟丝毫没有达成一致,竟各执一论,白叟言华夏历史起自“三皇”,黑叟偏偏云之“五帝”,仿佛二人还没把矛头指向伯阳,就互相掐起架来,甚是有趣。众人大呼过瘾,更不乏有好事者,纷纷起哄。

但伯阳却愁眉不展,所谓“内行看门道”,他很快就发觉二叟的机锋所在——华夏之史源起何处,虽无定论,但皆公认无外乎于三皇、五帝之间。倘若二叟立论三皇,伯阳必对以五帝,若二叟立论五帝,则伯阳会对以三皇,如此胜负难料,且必然陷入胶着。如今,二叟反其道而行,各执一词,则伯阳若要胜出,须同时驳倒二叟关于三皇、五帝的立论,此事难于登天,伯阳已然立于被动之境。

姜,果然是老的辣。伯阳望了眼二叟,他们面带得色,一副胜券在握的模样,那白叟尤为谐谑,还特地朝伯阳吐了吐舌头。

但伯阳并不怨艾,他绞尽脑汁,搜肠刮肚,努力思索着对策。

台下,看客们显然没有这份耐心,他们才不管伯阳内心如何煎熬,竞相出声催促起来。一时间,叹息之声,嘲笑之声,鼓励之声,不绝伯阳之耳。

就在这时,伯阳灵机一动,他萌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一个他自幼读史书时便种在心底的质疑——三皇五帝只是传说,还是真的存在?

他曾向太史父亲问过这问题,也曾和泮宫的少傅仍叔讨教过,得到的都是满怀嘲讽的答复,斥责伯阳异想天开、胡言乱语,可他们的解释又毫无说服力,憋得伯阳好生苦闷。今日趁此良机,何不把这个问题抛出来?

想到这,伯阳神清气爽,他痰嗽一声:“敢问二叟,三皇也好,五帝也罢,怕是未曾有信史记载?从传说中稽古,岂不是无从可考?”

二叟闻言一愣,随即哑然失笑,这个提问异想天开,在场的观众也啼笑皆非。

白叟捧腹道:“小友,若是寻不着论题,作揖认负下台便是,大可不必起此妄论!三皇、五帝之史实,佐证灼灼,又有何可疑?”他的语气不容置疑,竟与太史和仍叔听到这个问题时的反应一模一样。

伯阳摇了摇头:“晚辈不敢妄言,还望二叟指教。”

黑叟显然更加老成些,他感受到伯阳言下藏有玄机,不由皱了皱眉,答道:“三皇之时,有《三坟》传世,五帝之时,有《五典》遗留,这些难道不足以证么?”

“谬也,谬也!”伯阳拍手笑道,“《三坟》、《五典》者,不过后人附会,言其乃三皇、五帝时之作也,虽有其名,却无其实。试问二叟,当今天下,可曾有人见过《三坟》、《五典》之原文也?”

“你!”白叟被问得满面通红,一时语塞,只是连连道,“叛逆之辞,叛逆之辞!黄口孺子,怎能如此目无祖宗?”

黑叟倒是淡定,反问道:“《三坟》、《五典》乃旷世绝书,据说只有大周守藏室中存有孤本,小友未能目见,不可妄言之。”

“我……”伯阳早已想好反驳之辞,却突然强忍住。

他身为太史世家子弟,未来早晚继承父祖的太史衣钵,年幼时便阅遍大周守藏室的各种藏书,《三坟》、《五典》虽有书目,内容早已散佚,只有后来周公旦补叙三皇五帝事迹的只言片语,权以充数。但此时,伯阳不愿暴露身份,自然不能说熟稔守藏室中的藏书,他必须另找论据。

伯阳于是道:“若三皇、五帝确有其人,则造字之仓颉亦非虚构,然否?”

二叟齐道:“那是自然。”

伯阳笑道:“仓颉造字,是在三皇之后,然否?”

白叟不知是计,抢白道:“然也!”

伯阳道:“既然仓颉乃黄帝之臣,仓颉造字之前,三皇如何会有《三坟》传世?既然三皇时无无文字可录,三皇之世与五帝之世又时隔千年,《三坟》又从何处可得?可见,三皇之故事,颇多后人杜撰,白叟之立论,自是大谬。”

此话掷地有声,白叟的脸色变得异常难看,观众们也传来一阵叫好之声。

白叟仍不服气,强辩道:“这这……伏羲氏结绳记事,三皇时人可以用绳文传世,到了仓颉之时,自然可以转易为书契……”他越说越含糊,显然失了分寸,终究还是自矜身份,不愿多加狡辩,便拱手坐下,再不言语。

看客们沸腾了,局势反转得如此之快,他们没想到白叟就这么败下阵来。伯阳朝观众挥了挥手,示意压言,论政台下瞬间重归宁静。

接着,伯阳转向黑叟道:“至于五帝之论,晚辈也觉颇有争议。”

黑叟板着脸道:“何以见得?”

伯阳道:“我遍观《虞书》、《夏书》、《商书》、《周书》,未曾见只言片语言及五帝之辞,亦不见炎黄之记载,”说到这,他顿了顿,“依黑叟所立之论,华夏之稽古自五帝始,则何以不曾得见炎、黄之记载传世耶?”

一番言辞,伯阳将问题抛回给黑叟,这不失为一种取巧之术,对方若不能证明其观点之实,那便是说明他的观点站不住脚。伯阳尚未立论,便先给二叟来了个措手不及。

黑叟倒是淡定:“黄帝所传者,有岐黄氏之《内经》、《外经》,炎帝所传者,有神农氏之《治世经》、《百草经》,此皆举世公认之名作,又有何疑?”

伯阳早已料定对方会说这些,对此,他早有对策。此前,伯阳曾听方兴说起神农氏和岐黄氏故事,知道黑叟所说的四部经典确有所传,而且如今神农氏、岐黄氏亦有后人,在传习这些医学著作。然而,这四部经典濒临失传,齐国二叟定然无从见过。

于是伯阳道:“《内经》、《外经》虽有所闻,但无非是针砭医理之学,多出于后世之人所修订编撰。至于神农氏二经,《治世经》已佚,不知所踪,《本草经》亦只剩片语传世,岂能作为炎、黄之存证乎?”

黑叟一愣,不由摇头叹道:“小友年纪虽轻,见识不浅,倒是老朽轻敌于你也!”

白叟哪里肯就此认输,“嗖”地起身,指着伯阳道:“你也别光顾着辩驳我二人的立论!若依你之见,华夏之史事非自三皇五帝而起,那该从朝何代而稽?”

众看客经此提醒,这才恍然大悟——原来刚才伯阳舌灿莲花,驳得二叟无话可说,可他自己却尚未立论。如果伯阳所立之论也站不住脚,被齐国二叟驳倒,那么三人只能算是平手,依旧分不出胜负优劣。众人又鼓噪起来,纷纷为白叟叫好,“上上”的喝彩声不绝于耳。

伯阳早有准备,皓齿轻启:“华夏之始,当推尧、舜!”

齐国二叟忙道:“何以见得?”

伯阳伸出五根手指:“晚辈之言尧、舜为稽古之始,凭据有五。”

白叟冷笑道:“速速说来,休要玩弄玄虚!”

伯阳不紧不慢道:“《虞书》乃舜帝之事,以尧为始,可见尧舜禅让之史实可征,而尧舜之事迹,《诗》咏之,《书》载之,《礼》纪之,绝无存疑之处,此凭证之一也;商汤封唐尧之后裔于唐,周武封虞舜后裔于陈,此二国祭祀不绝,而殷商祭祀先祖莫远于挈,姬周祭祀先祖莫远于后稷,何以未闻三皇、炎黄之祖祀也?此凭证之二也!”

听完前两个理由,黑叟努了努嘴,白叟耸了耸肩,二人面面相觑,显然找不到可反驳之处。

伯阳无邪一笑,又道:“《尧典》、《舜典》之记事,言尧之在位七十载而授终文祖于舜,舜三十岁而受征庸,历试二年,在位廿八载而禅位于禹,此皆翔实年数,却从未闻炎、黄、少昊、颛顼、帝喾之年齿,此凭证之三也。”

齐国二叟依旧面无表情,台下已然开始掌声雷动。

伯阳又道:“尧命羲氏、和氏,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定一年三百有六旬又六日,以闰月定四时,这才有后世夏、商之历法,乃至周历,沿用至今;舜命鲧、禹父子治水,历时数十载,随山浚川,任土作贡,乃有《禹贡》九州、九山、九川、九泽,以至五服,至今大周仍袭其制。敢问,古史若非稽自尧、舜,为何不闻三皇、五帝有制历法、堪舆图之事迹也?此凭证之四也!

“而终尧、舜之世,其有贤臣二十有二——禹为姒夏始祖,挈为殷商始祖,弃为大周始祖,皋陶、伯益为嬴姓之祖,其余夔、龙、倕、彭祖、八元八恺等,亦各有后。其流放四凶,亦为戎狄蛮夷之先祖也。诸夏、诸夷罕闻有以三皇五帝之君臣为宗者,此凭证之五也!有此五事为凭,故而晚辈斗胆一言蔽之,尧、舜乃是稽古之始也!”

伯阳辩辞一气呵成,以至于话音落后许久,观众犹屏息期待下文,掉针可闻。

“上上!”这时,乙字台上的齐国二叟竟先起身,带头喊起好来。很显然,他们输的心服口服,二人毫不吝惜自己的敬佩之情,对伯阳大加赞许。

这下,看客们方才后知后觉,也跟着山呼“上上”,声浪直冲云霄,几乎将酤肆的瓦屋房顶掀翻了去。

胜负已定,伯阳赶紧起身,先向齐国二叟致礼,口称“承让”,又转身向观众长揖致敬,再次博得排山倒海般的一阵欢呼。

白叟走上前来,满脸坏笑,作势要打:“小友,你这番辩辞确是不凡,老朽拜服。只不过……”他顿了顿,欲言又止。

伯阳忙拱手道:“愿请赐教。”

白叟摇了摇头:“老朽乃败论之徒,何以言教?你这番论述精妙有余,奈何太过偏激——大周之所以追认三皇、五帝为先,难道不知其史之难稽?非也,追认远祖,是为了敬天、尚贤、慎终、追远,你身为大周之民,以后切勿再宣扬此论,免得惹出杀身之祸。”

伯阳知对方言出好意,想来竟有几分后怕,连连致谢:“在下谨记。”

黑叟也执起伯阳之手,笑道:“我二叟总是输给后生,前番是张仲,再前番是吕义,想是到了退隐之时咯!今日我观小友之才学,未必在他二人之下,看来这甲字台一战,胜负难料也!”

伯阳没想到齐国二叟如此大度,感动得热泪盈眶,这才觉得自己方才锋芒太露,心下颇有不忍。若非二叟轮番劝慰,伯阳怕是会自责得无地自容。

但看客们却不理会伯阳的内疚,他们不虚此行,已经期待即将到来的论政台巅峰之战。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