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大周中兴 > 卷6-22章 尹吉甫 ? 王命

大周中兴 卷6-22章 尹吉甫 ? 王命

作者:姬为毅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2-25 01:03:51

卷6-22章 尹吉甫 ? 王命

镐京城外,渭水河边。

时已初秋,天边的秦岭之上秋意正浓。秋风萧瑟,漫山黄叶如波涛般律动着。

尹吉甫领着属员,在城外三里处设篷以待,准备迎接出使鲁国归来的大宗伯王子友。屈指数来,王子友此去已有半年之久。起初,周王静只是派遣王子友前往鲁国为鲁世子戏锡命,可谁曾想,齐鲁却自这次废长立幼开始,纷纷陷入内战的泥淖之中,至今未休。

旁观者清,对于大周朝廷内外发生的事情,尹吉甫身为太宰,自然心如明镜。可这一切自周天子而始,又能如何归咎于他人?作为两个老资格的大诸侯,齐鲁虽远,却关乎大周法统与颜面,如此一闹,天下那些反周势力,怕是早已摩拳擦掌,蠢蠢欲动罢?

远处,王子友的使团渐行渐近。

尹吉甫远远眺去,王子友的车队稀疏零落,早已没有出使之时的风光。其车马虽然在东都洛邑已然更换,但顶着风沙跋涉向西,还是教泥泞蒙上了一层土黄。至于那代表周天子权威的白牦符节,也饱经风雨冲刷,变得破旧不堪。

转眼间,使团车马已至近前,王子友跳下车来,与尹吉甫对面行礼,其身后跟随一人,正是出行前尹吉甫新认的小徒伯阳。这一路风餐露宿,王子友憔悴了不少,但眼神中脱去了曾经的稚气,变得坚毅,显是精明强干了许多。

尹吉甫揖道:“大宗伯远道归来,有失迎迓!”

王子友笑道:“太宰见外!有劳阁下郊外接风,孤不甚荣幸。”

二人又寒暄几句,便同乘一车,往镐京城门驶去。

途中,王子友简要谈起此去齐鲁之行的所见所闻,尹吉甫听罢,心中波澜起伏。

尹吉甫沉吟道:“鲁侯戏逼兄自杀,胡公子携众作乱,齐伐鲁,鲁又伐邾……唉,诸侯擅行侵伐,此乃大周之羞耻也,奈何?奈何!”

王子友道:“此亦是方兴大夫所虑之事……”

谈及于此,尹吉甫这才想起方兴并未随王子友归朝,于是问起原委。

王子友叹道:“说来话长,我等本欲取道宋国归镐京,奈何恰逢鲁侯戏伐邾,邾国破城只在旦夕。孤虽请来卫侯和斡旋,奈何鲁侯戏油盐不进,执意灭邾国而后快。无奈之下,孤只得先行回朝,向王兄禀明鲁国形势。至于方大夫,他执意留在鲁国,故而未归。”

尹吉甫心中一凛,觉得方兴此举略有欠妥,但还是点了点头,又问道:“那如今鲁国战事如何?”

王子友奇道:“孤离开鲁国之后,尚未听闻任何战况。怎么,朝廷也没有收到鲁国来报?”

尹吉甫摇了摇头:“未曾。”

王子友又问:“那齐国战报呢?”

尹吉甫再次摇头:“自胡公子占了临淄城后,亦未曾听闻任何进展。”

王子友泄气道:“不想镐京城亦无消息。不知是战况胶着,还是军情闭塞之故?”

尹吉甫悄悄望了眼左右,低声道:“大宗伯有所不知,自从太傅一党势大,虢季子白掌管军事大权,许多军情都被直接截留在大司马府以内,难以上达圣听,更别说报于我等卿大夫。”

“果真如此?”王子友面露忧色,“看来,比之孤出使之前,今日之朝政反愈加障蔽也……”

尹吉甫叹道:“若非大宗伯方才详述,我又从何得知齐、鲁有如此不礼之事。不想那鲁侯戏年纪轻轻,便有弑父、逼兄、杀臣、伐国之举,哪还有半分封疆侯爵的样子?只可惜,这些恶事即便传得世人尽知,可到了王畿之内,反倒如泥牛入海,无人知晓。”

王子友紧攥拳道:“这些奸臣乱党,只会粉饰太平,却断了忠良之言路!可恨,可恨!”

见对方情绪激动,尹吉甫突然想起一事,赶忙道:“大宗伯,你此番出使齐鲁耗时良多,朝内的异议之声,也从未间断过呐……”他的话点到为止,关切地看着王子友。

王子友却并无波澜,苦笑道:“太宰所虑甚是,可谓与方大夫所见略同。”

尹吉甫奇道:“哦?方大夫也如此说?”

王子友点了点头:“在鲁国之时,方大夫亦担心孤此次回镐京,一则毫无功绩,二则旷日持久,易授他人以话柄。故而临行前,方大夫为孤设下‘献宝’之计。”

“献宝?”尹吉甫转忧为喜,“这是何等计策?”

王子友笑道:“说起来,太宰对此未必陌生,便是前番出使前,太宰所言‘六经’之大计。”

尹吉甫忙道:“难道说,大宗伯此行大有收获?”

“太宰若想知道,”王子友一指身后的伯阳,卖了个关子,“何不详细问问令高足?”

尹吉甫大喜,便招伯阳同乘,师徒二人畅叙别情罢,伯阳便将此行齐鲁所见、所学、所记、所思、所想,并所精心搜集整编的《诗》、《书》、《礼》、《乐》篇目呈交于尹吉甫过目。尹吉甫览罢,不由感动得难以自已,竟与伯阳抱头痛哭起来。

王子友亦受鼓舞,欣慰地看着眼前这难能可贵的温馨场景。

次日朝会。

周天子端坐在明堂之上,左右公卿百官肃列。

王子友手捧玉笏,自班列中迈步上前,将符节交还于天子。

周王静面无表情,只是不痛不痒问道:“大宗伯此番出使,可曾辛劳?”

王子友拜道:“王弟为国分忧,不堪当劳苦二字。”

周王静只是微微点头,转而环视群臣,最终目光还是落在王子友身上,板着脸问道:“如何不见副使方兴归国?”

王子友赶忙奏道:“方大夫仍在鲁国。”

“甚么?”周王静脸上很难看,哂道,“正使已然归国,副使岂有滞留他国之理?”

见天子发话,朝中那些虢公的党羽们便开始交头接耳,窃窃私语起来,颇有冷嘲热讽之意。

尹吉甫心中暗叫不好,他太了解方兴秉性。方兴历来大公无私,如今齐鲁之乱未平,他即便已经完成使命,却还要为大周贡献更多。可问题在于,方兴再问心无愧,朝中的虢公一党不会因此放过这个攻讦异己的好机会,此次方兴在齐鲁立功便罢,若是无功而返,那所要担负的可是抗旨不遵的罪名。

再说,方兴曾经流落南国,逗留楚国三年未归,却未曾有只言片语奏报于天子。那一次已是大错,好在最终平定巴蜀有功,将功劳与罪过相抵,这才得以官复原职。可如今方兴再次滞留齐鲁,身处旋涡中心,那这份勾通诸侯的嫌疑,怕是很难洗刷干净。

想到这里,尹吉甫不寒而栗。

面对王兄的质问,王子友却为方兴不吝辩解之辞,他将鲁国、齐国之乱对周王静详细说了一遍。周王静消息不通,显然没想到齐鲁竟已混乱如斯,他脸上变颜变色,一言不发,似乎将方兴未归一事抛至脑后。

尹吉甫猜得到,此时周王静的心中已然蕴藏盛怒,只因他城府甚深,未曾发作罢了。

此时此刻,明堂之上鸦雀无声,掉针可闻。

这时,尹吉甫赶紧出班,他必须缓解眼前恐怖的沉默。于是奏道:“启禀天子,大宗伯此次出使,遍历鲁国、齐国、宋国、陈国,所过之处,各诸侯皆盛情款待、演礼纳贡。如今,已有鲁国献上《大雅》十篇、《周书》二十篇;宋国献上《商颂》十二篇,《商书》三九篇;杞国献上《夏书》五卷,陈国进献《虞书》三卷,及齐国所献《吕刑》等,并《礼》、《乐》文献,凡二百余册。”

周王静这才微微点头,冷冷道:“看来,大宗伯此行倒也不是空手而还……”

王子友再拜道:“此皆天子洪福,大周之幸,得此残本绝篇,可充守藏之缺也!”

周王静转问尹吉甫道:“既如此,太宰所领《六经》之大业,何时可得面世?”

尹吉甫道:“臣与天子曾约十二年为期,今得大宗伯所获之典籍,便可缩短二年之限。待臣与少傅仍叔、太史颂昼夜勘校,增删编修,定可于王十年将《六经》成书呈交于天子!”

周王静总算露出笑容,起身对众人道:“诸位卿家,我大周以《礼》、《乐》威服,辅以《诗》、《书》、《易》、《史》,方有文王、武王之霸业,成王、康王之盛世。怎奈其后大周中衰,礼崩乐坏,守藏之典籍竟毁于国人暴动之中。今余一人志在中兴,必要重修《六经》,《六经》重新编讫之日,便是我大周洗刷耻辱,华夏礼乐再兴之时!”

天子说得慷慨激昂,朝中卿大夫们自然捧场,也前赴后继地山呼“万岁”。

“甚善,退朝!”周王静显然很享受这种氛围,干笑几声,拂袖离开了明堂。

众臣见状,大都心满意足地徐徐离去。偌大的明堂之上,只剩下尹吉甫与王子友等少数几人,呆立原地,迟迟回不过味来。

待公卿大多散尽,王子友问尹吉甫道:“我走之后,朝会都是如此歌功颂德的?”

尹吉甫耸了耸肩,表示默认。

王子友叹了口气:“似乎在王兄看来,鲁侯戏所犯之罪行不算什么,丝毫没有发兵平乱的意思……”

尹吉甫仍未回答,只是伸出手来,示意王子友离开明堂:“大宗伯,请!”

王子友心意难平,又喃喃自语道:“难道说,方大夫失算了?他可是料定王兄会发兵伐鲁的……”就这样,他一路走,一路慨叹,直到离开宫墙。

这时,尹吉甫这才笑道:“大宗伯不必多虑,方大夫倒未曾失算。依不才愚见,天子已然有了出兵之念也。”

王子友奇道:“太宰此话何意?”

尹吉甫微微笑道:“天子擅于驭下,历来喜怒不常形于色,齐鲁乱局之本源,他看得比我等公卿还要透彻。鲁国之乱,在于长幼失序,而废长立幼,恰便是天子年初之谬误;而齐国之乱,则源于齐哀公为令祖周夷王所烹杀,天子讳之,自然也不便言之。”

王子友若有所悟:“如此说来,王兄已然知错?”

尹吉甫道:“天子可以知错,可以改错,但碍于身份而不认错,自古帝王皆大同小异也。”

王子友道:“那依太宰之见,王兄何时才会出兵?”

尹吉甫摇了摇头:“时机未到,不可强求。更何况,如今天子好事将近,更是无意起征伐之心也。”

“好事?”王子友大为不解,“何等好事?”

尹吉甫笑道:“大宗伯这趟远行,却忘了要当叔父了么?”

王子友恍然道:“原来是此事!我此去齐鲁已然半载,王兄的媵妾姜媚儿数来确已怀胎十月,分娩在即也……”不由感慨起时光飞逝来,唏嘘不已。

尹吉甫抬头望了眼苍天,沉吟道:“只不知,王妃诞下的是男婴还是女婴。”

王子友道:“男婴如何?女婴又如何?”

尹吉甫低声道:“若是女婴,还则罢了,以王室公主之尊,尚能远嫁异性诸侯作个夫人。若是男婴嘛,尚不知天子可否有意立作储君……”

王子友叹道:“正宫夫人无后,申氏媵妾若是诞下王子,虽是庶出,王兄定会大喜过望,倘若将此子立为太子,亦未可知。”

尹吉甫道:“如此说来,天子若能早立王储,于大周而言,不失为一大幸事!”

正说话间,只听大道上有车马之声,一片烟尘落定,恍然有一乘华丽的轺车驶来。只见那轺车上雕梁画栋,绫罗伞盖,十分奢华,虽然只有四匹马的规制,但与皇家马车并排而行,其气派怕是也不遑多让。

王子友奇道:“大周王城,天子脚下,谁的车驾如此张扬?”

“还能有谁,”尹吉甫哂笑道,“镐京城内,近来还有谁能风光得过国舅?”

王子友忖度半晌:“申伯诚?是他?”

尹吉甫道:“自从其妹入媵后宫,得天子恩宠有孕后,这位国舅便圣眷方隆。今岁又承袭了大司空之职,得以入京为官,在镐京城内大兴土木,又于丰京城内重修园囿林苑,供天子狩猎野游,愈发受天子宠幸,风头甚至盖过虢公一党,引来不少士大夫转投其门下。”

王子友嗤之以鼻道:“此弄权之臣也!是我等错看于他!”

尹吉甫道:“数年之前,申伯不过是西戎诸部中的小族之长,灭西戎、胜犬戎,数战有功,这才得以在王畿内受封申国。后来献妹入宫,博得君王独宠,以此为进身之阶,足见其城府之深。”

王子友道:“我听闻,申伯还欲嫁妹,与方大夫结下姻亲?”

尹吉甫道:“确有其事,只不过……”

话音未落,本来疾驰向宫城而去的华丽轺车突然转向,随着驷马嘶鸣,马车在王子友和尹吉甫跟前停下。

车内,申伯诚身着貂裘,脚踏皮靴,腰间系着翡翠玉带,毕恭毕敬地跳下车来,拱手施礼道:“太宰,大宗伯,二位好雅兴,如何在这通衢之上闲谈?”

还未等尹吉甫答话,申伯诚转而对王子友道:“恭喜大宗伯,贺喜大宗伯!”

王子友凛然道:“何喜之有啊?”

申伯诚从衣襟中取出一块玉玦,朝天边拱了下手,对王子友道:“承蒙上天眷顾,就在前日,王妃诞下一子,天子大喜,特以此玦传遽告知。得此喜报之时,寡人正在西陲戍巡,故而快马加鞭,今日总算赶到镐京城……”

王子友闻言一惊,与尹吉甫对视一眼,问申伯诚道:“这么说,龙子已诞下三日?我等为何不知?”

申伯诚笑道:“大宗伯有所不知,依我姜戎习俗,婴孩诞下三日之内,乃阳气最弱之时,不可骤报于他人知晓。待其三日期满,方可昭告于众。”

王子友皱着眉头,低声咕哝道:“此王子乃大周血脉,如何去依你戎狄习俗……”

尹吉甫见王子友话锋不对,赶紧暗暗拉住其衣襟,示意其不可再言。

申伯诚倒是不以为意,满脸堆欢道:“二位,寡人有家务在身,先行入宫面君,失陪,失陪!”言罢,便准备登车上路。

尹吉甫不便失了礼节,便与王子友一道,与对方作揖话别。

送走申伯诚,二人心中很不是滋味,意兴阑珊,便各自回府。

次日朝会之上,周王静满面春风,果然向卿大夫们宣布了媵妾产子的喜讯。众臣闻讯大喜,免不了一番颂贺之辞。

周王静又道:“此子生于西宫,产时有流星现于箕、轸二宿,乃大吉之兆,真上天恩赐之种也!以其宫中所生,故而以‘宫生’为乳名。而箕、轸二宿皆属水,故而国舅以‘水’、‘星’拼接新造一‘湦’字,此子便以‘宫湦’为名!诸位爱卿,意下如何?”

众臣见天子龙颜大悦,“宫湦”之名又是申伯诚所取,怎会说半个“不”字,纷纷给周王静献贺,给申伯诚道喜,极尽谄媚之能事。

周王静大喜,当即宣布:“余一人之意已决,立宫湦为太子,以继我姬周之祭祀。即日起,释放王畿之囚徒,大赦天下!”

此言一出,明堂内又是一阵山呼万岁之声。

尹吉甫与王子友对视一眼,心中积郁难消。

天子立储,于国于民都是一件大事,镐京城内也是奔走相告,一片欢腾。

自大周开国以来,先王们吸取商朝亡国教训,摒弃兄终弟这种容易乱序的继承方式,改为嫡长子继承。而自武王将襁褓中的成王立为太子以来,历代周王都沿袭旧例,将刚出生的嫡长子当即立作太子,以定大宗正统。昔日,周厉王将刚出生的周王静立作太子,今日,周王静初为人父,便将新生的长子宫湦立为储君。

一连旬日,镐京城内张灯结彩,歌舞升平,恍然间一番盛世模样。

但这种平静只是假象,很快,齐国和鲁国的丧报便纷至沓来。齐、鲁内乱的真相再也掩盖不住,战报如雪片般涌入镐京城内。

齐侯无忌的噩耗最先传来。

朝堂之上,周王静览罢齐国传来的快马急报,怒不可遏,竟一脚将面前的几案踢飞。群臣还不知齐国发生何事,摄于天子的怒火,吓得面面相觑。

“纪侯何其大胆!”周王静怒目而视,顿足道,“竟……竟率兵伐齐,以图纳齐胡公之子复辟,齐侯率兵迎战,战死于临淄城外……”

话音刚落,明堂之上一片哗然。众卿大夫虽大多与齐侯并无交情,但齐国、纪国争端骤起,且不顾王命擅行征伐,这在大周历史上虽非头一回,但也算是情节严重的大事件。

尹吉甫知道,齐国和纪国的仇恨由来已久,积怨已深。齐侯无忌生前仗着天子妻舅的身份,没少领兵在纪国边境挑起争端。多年以来,齐国在齐鲁、齐纪边境小动作不断,暗中开地拓土,就连鲁国废长立幼的丑闻,也能看到齐侯无忌在背后操纵的身影。只不过,周王静对此始终睁一眼、闭一眼,采取默许态度。

周王静走下玉陛,来到齐国使臣面前,厉声问道:“齐侯薨后,齐国战事如何?”

那使臣战战兢兢道:“陪臣奉夫人之命,星夜从临淄城突围,便向陛下报丧,一路不敢耽搁。至于临淄之围是否解除,齐国战事如何,恕陪臣无能,一概不知也……”

周天子奇道:“这么说,现在临淄城是夫人在镇守?”

齐国使臣道:“正……正是……”

周王静沉吟片刻,道:“这齐侯夫人,可是太保召公之女?”

齐国使臣道:“正是……”

周王静微抚髭须,点头道:“想当年余一人尚寓居太保府之时,与这位齐国夫人倒是有过几次谋面。余从齐国纳姜后入宫之时,这位召氏女公子亦远嫁齐国为妇。今齐国蒙难,齐夫人逞巾帼之威,倒是其虎父无犬女也。甚善,甚善!”

见天子心情稍有缓解,齐国使臣赶忙磕头求道:“军情紧急,齐国势如累卵,还望陛下发天兵相助……”

周王静眉头紧锁,在明堂上踱了几步,也未急着表态,而是迈着沉重的步伐重新走上玉陛。左右早有近侍将踢翻的几案重新摆好,扶周王静在王位上坐好。

“大司马,”周王静唤虢季子白出班,“方才齐国使者所言,你可曾听见?”

虢季子白作礼道:“臣已耳闻。”

周王静道:“那依大司马之见,齐国之乱,我大周当如何处之?”

虢季子白回头看了眼虞公余臣,拱手道:“臣认为,纪侯伐齐,乃是公然挑衅我大周权威,虽远而必伐之。”

“哦?”周王静冷笑一声,“远征齐国,将由谁来领兵?”

虢季子白一愣,咬着牙道:“臣不才,愿率王师前往征讨,以解齐国之围。”

周王静颔首道:“大司马为余分忧,真乃忠臣良将也!余意欲出兵助齐,众卿家可有异议?”

话音未落,只听朝臣中有人出列,口称“不妥”。

尹吉甫一惊,心道,明堂之上已有许久听不到反对声音,是谁如此大胆,竟敢反对天子的决议?众人也是大为震恐,纷纷循声望去,反对者原来是申伯诚。

周王静倒是和颜悦色,笑道:“国舅,为何反对出兵?”

申伯诚道:“禀天子,兵者,凶事也,今太子初诞,正应怀好生之德,不宜大动干戈。”

周王静道:“余一人本不欲兴兵,怎奈齐国危难,又当如何?”

申伯诚道:“齐国之难不足为虑!”

此话一出,明堂内一阵喧哗。

周王静站起身来,饶有兴致地问道:“国舅,此话怎讲?”

申伯诚道:“纪人之所以伐齐,并非为图齐之国土,更不敢灭齐之祭祀,乃是为了复胡公子之位而已。而胡公子若要继承齐国正统,还须获得天子锡命,纪侯之为人,亦是小心谨慎,不愿开罪于大周。既如此,纪人必不敢强攻城池,只会围而不攻,而待临淄自降!”

“此言甚是有理,”周王静挽了挽袖口,“那依国舅之见,临淄城会投降纪人,复纳胡公子为君么?”

申伯诚笑着反问道:“天子愿意胡公子复位么?”

周王静“哼”了一声:“昔日齐献公夺兄长之君位,虽然有错在先,但终究是得了先王锡命。齐侯无忌虽薨,其世子赤尚在,论起辈分,这世子赤还是寡人外侄。如今,就算纪人助胡公子夺了君位,余又岂会善罢甘休?”

申伯诚道:“既然天子不愿助胡公子复位,只需休书一封于鲁侯戏,命其出兵助齐便可,又何必兴师动众,劳师远征呢?”

周王静大喜:“国舅所言甚是!当准卿奏!”

于是,周王静当即命左右起草诏令,拟就国书一封,当即差快马前往鲁国,请鲁侯戏发兵救援齐国。卿大夫中一片颂扬之声,齐夸申伯诚策术高明。齐国使臣虽然心有不甘,可天子计议已定,又哪里敢再插话,只得悻悻而退。

可就当周王静准备退朝之时,突然,鲁国急报便至。

鲁国使臣身着重孝,匍匐在明堂上:“禀天子,鲁侯薨了……”

这个消息如同晴天霹雳,周王静再也坐不住,面色十分难看。

“什么?”周王静声音中透着绝望,“这是何时的事?”

“这……”鲁国使臣支吾起来,但很快恢复镇静,滔滔不绝地说了一堆。

尹吉甫听王子友说过鲁国的情况,就在半月之前,鲁侯戏还亲自发兵征讨邾国,他年方弱冠,青春正盛,身体上肯定没有大恙,怎么好端端就丧了性命?而眼前这鲁国使臣,虽然涕泪横流,但是似乎并不是真心悲伤,国书上也多有文过饰非之处。看来,不管鲁国发生了什么剧变,其中必有蹊跷。

周王静自然也看得出破绽之处,但他不动声色,还是把难题交给了申伯诚:“国舅,鲁国之事,又有何高见否?”

申伯诚点了点头,走到鲁国使臣近前,轻声道:“鲁使远来辛苦,还请节哀。”

那鲁国使臣一愣,忙起身拜谢。

不料,申伯诚将面一沉,厉声问道:“敢问鲁使,鲁侯戏薨后,如今朝政由谁代理?”

鲁国使臣一愣,慌乱道:“是……是公孙伯御……”

“公孙伯御?”申伯诚质疑道,“可是鲁侯戏之子嗣?”

鲁国使臣颤巍巍道:“非……非也……”

申伯诚冷笑道:“那是何人之子?”

“乃是……乃是……”鲁国使臣脸颊上流下豆大的汗珠,“乃是已故的鲁国长公子括之子……”

申伯诚道:“我听闻,这个公孙伯御年仅三岁,离亲政还有很长时日,那辅政之臣又是何人?”

鲁国使臣道:“是……上卿公叔夨……”

“是他?”申伯诚嘿然道,“公叔夨公然起兵反叛鲁侯戏,乃无父无君之臣,二者定无和解之理。如今,公叔夨扶立公孙伯御继位,定非鲁侯戏之本意,而是另有缘由,是也不是?”

“是……”鲁国使臣开始哆嗦,“不……不是……”

“是便是,非便非,何必遮遮掩掩,做女儿态也?”申伯诚喝道,“鲁侯戏何时何故身死?公叔伯御又如何继位?天子在上,你最好据实奏报!倘有半句虚言,依大周律法,必不轻饶!”

那鲁国使臣被如此逼问,哪里还敢隐瞒,便将鲁侯戏如何死在鄋瞒乱军之中,公叔夨如何扶立公孙伯御,又如何清算鲁侯戏余党之事,入竹筒倒豆子般,一五一十地从实招供。

待他说完,明堂上又是一阵唏嘘之声。鲁国内乱大戏如此精彩,诸多公卿们还是第一次听说。由此可见,当今大周朝廷的消息已然闭塞如斯。

“岂有此理!”周王静坐不住了,直斥指鲁国使臣,“鲁侯乃是受狄人围攻而死,早已薨逝多时,何以今日才报?”

鲁国使臣大骇,伏地磕头,请求宽恕。

周王静鄙夷道:“你最初那番假话,余一人料定,倒也不是你自作主张,想必是公叔夨所指使吧?”

鲁国使臣低声道:“正……正是……”

“好个逆臣公叔夨!”周王静拍案而起,“起兵谋反,逼杀国君,驱逐公族,隐瞒实情,欺瞒天子!这普天之下,还有他不敢做的逆事吗?”

很显然,周王静已经将鲁国内乱的所有罪过归咎于公叔夨,尽管,鲁国之乱的根源,在年初周天子怂恿鲁武公废长立幼时便已埋下。

鲁国使臣如逢大赦,自然顺着周王静的口风,将所有罪责推到公叔夨身上。

“大司马,”周王静再次将虢季子白唤出班列,“命你即刻前往校场,点将发兵,明日余在太庙为王师饯行,出兵鲁国,讨伐逆臣公叔夨!”

这一次,周王静没有再咨询申伯诚的意见,也不再顾忌兵事不祥的说法,直接拍板决定出兵。

虢季子白见天子之意已决,哪里敢不遵命,唯唯应允。

将出征事宜安排完毕,周王静念及王子友劳累,于是另派仲山甫为特使,前往齐国、鲁国,料理齐侯无忌和鲁侯戏的后事不提。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