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大周中兴 > 卷6-22章 尹吉甫 ? 王命(上)

大周中兴 卷6-22章 尹吉甫 ? 王命(上)

作者:姬为毅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2-25 01:03:51

卷6-22章 尹吉甫 ? 王命(上)

镐京城外,渭水河边。

时已初秋,天边的秦岭之上秋意正浓。秋风萧瑟,漫山黄叶如波涛般律动着。

尹吉甫领着属员,在城外三里处设篷以待,准备迎接出使鲁国归来的大宗伯王子友。屈指数来,王子友此去已有半年之久。起初,周王静只是派遣王子友前往鲁国为鲁世子戏锡命,可谁曾想,齐鲁却自这次废长立幼开始,纷纷陷入内战的泥淖之中,至今未休。

旁观者清,对于大周朝廷内外发生的事情,尹吉甫身为太宰,自然心如明镜。可这一切自周天子而始,又能如何归咎于他人?作为两个老资格的大诸侯,齐鲁虽远,却关乎大周法统与颜面,如此一闹,天下那些反周势力,怕是早已摩拳擦掌,蠢蠢欲动罢?

远处,王子友的使团渐行渐近。

尹吉甫远远眺去,王子友的车队稀疏零落,早已没有出使之时的风光。其车马虽然在东都洛邑已然更换,但顶着风沙跋涉向西,还是教泥泞蒙上了一层土黄。至于那代表周天子权威的白牦符节,也饱经风雨冲刷,变得破旧不堪。

转眼间,使团车马已至近前,王子友跳下车来,与尹吉甫对面行礼,其身后跟随一人,正是出行前尹吉甫新认的小徒伯阳。这一路风餐露宿,王子友憔悴了不少,但眼神中脱去了曾经的稚气,变得坚毅,显是精明强干了许多。

尹吉甫揖道:“大宗伯远道归来,有失迎迓!”

王子友笑道:“太宰见外!有劳阁下郊外接风,孤不甚荣幸。”

二人又寒暄几句,便同乘一车,往镐京城门驶去。

途中,王子友简要谈起此去齐鲁之行的所见所闻,尹吉甫听罢,心中波澜起伏。

尹吉甫沉吟道:“鲁侯戏逼兄自杀,胡公子携众作乱,齐伐鲁,鲁又伐邾……唉,诸侯擅行侵伐,此乃大周之羞耻也,奈何?奈何!”

王子友道:“此亦是方兴大夫所虑之事……”

谈及于此,尹吉甫这才想起方兴并未随王子友归朝,于是问起原委。

王子友叹道:“说来话长,我等本欲取道宋国归镐京,奈何恰逢鲁侯戏伐邾,邾国破城只在旦夕。孤虽请来卫侯和斡旋,奈何鲁侯戏油盐不进,执意灭邾国而后快。无奈之下,孤只得先行回朝,向王兄禀明鲁国形势。至于方大夫,他执意留在鲁国,故而未归。”

尹吉甫心中一凛,觉得方兴此举略有欠妥,但还是点了点头,又问道:“那如今鲁国战事如何?”

王子友奇道:“孤离开鲁国之后,尚未听闻任何战况。怎么,朝廷也没有收到鲁国来报?”

尹吉甫摇了摇头:“未曾。”

王子友又问:“那齐国战报呢?”

尹吉甫再次摇头:“自胡公子占了临淄城后,亦未曾听闻任何进展。”

王子友泄气道:“不想镐京城亦无消息。不知是战况胶着,还是军情闭塞之故?”

尹吉甫悄悄望了眼左右,低声道:“大宗伯有所不知,自从太傅一党势大,虢季子白掌管军事大权,许多军情都被直接截留在大司马府以内,难以上达圣听,更别说报于我等卿大夫。”

“果真如此?”王子友面露忧色,“看来,比之孤出使之前,今日之朝政反愈加障蔽也……”

尹吉甫叹道:“若非大宗伯方才详述,我又从何得知齐、鲁有如此不礼之事。不想那鲁侯戏年纪轻轻,便有弑父、逼兄、杀臣、伐国之举,哪还有半分封疆侯爵的样子?只可惜,这些恶事即便传得世人尽知,可到了王畿之内,反倒如泥牛入海,无人知晓。”

王子友紧攥拳道:“这些奸臣乱党,只会粉饰太平,却断了忠良之言路!可恨,可恨!”

见对方情绪激动,尹吉甫突然想起一事,赶忙道:“大宗伯,你此番出使齐鲁耗时良多,朝内的异议之声,也从未间断过呐……”他的话点到为止,关切地看着王子友。

王子友却并无波澜,苦笑道:“太宰所虑甚是,可谓与方大夫所见略同。”

尹吉甫奇道:“哦?方大夫也如此说?”

王子友点了点头:“在鲁国之时,方大夫亦担心孤此次回镐京,一则毫无功绩,二则旷日持久,易授他人以话柄。故而临行前,方大夫为孤设下‘献宝’之计。”

“献宝?”尹吉甫转忧为喜,“这是何等计策?”

王子友笑道:“说起来,太宰对此未必陌生,便是前番出使前,太宰所言‘六经’之大计。”

尹吉甫忙道:“难道说,大宗伯此行大有收获?”

“太宰若想知道,”王子友一指身后的伯阳,卖了个关子,“何不详细问问令高足?”

尹吉甫大喜,便招伯阳同乘,师徒二人畅叙别情罢,伯阳便将此行齐鲁所见、所学、所记、所思、所想,并所精心搜集整编的《诗》、《书》、《礼》、《乐》篇目呈交于尹吉甫过目。尹吉甫览罢,不由感动得难以自已,竟与伯阳抱头痛哭起来。

王子友亦受鼓舞,欣慰地看着眼前这难能可贵的温馨场景。

次日朝会。

周天子端坐在明堂之上,左右公卿百官肃列。

王子友手捧玉笏,自班列中迈步上前,将符节交还于天子。

周王静面无表情,只是不痛不痒问道:“大宗伯此番出使,可曾辛劳?”

王子友拜道:“王弟为国分忧,不堪当劳苦二字。”

周王静只是微微点头,转而环视群臣,最终目光还是落在王子友身上,板着脸问道:“如何不见副使方兴归国?”

王子友赶忙奏道:“方大夫仍在鲁国。”

“甚么?”周王静脸上很难看,哂道,“正使已然归国,副使岂有滞留他国之理?”

见天子发话,朝中那些虢公的党羽们便开始交头接耳,窃窃私语起来,颇有冷嘲热讽之意。

尹吉甫心中暗叫不好,他太了解方兴秉性。方兴历来大公无私,如今齐鲁之乱未平,他即便已经完成使命,却还要为大周贡献更多。可问题在于,方兴再问心无愧,朝中的虢公一党不会因此放过这个攻讦异己的好机会,此次方兴在齐鲁立功便罢,若是无功而返,那所要担负的可是抗旨不遵的罪名。

再说,方兴曾经流落南国,逗留楚国三年未归,却未曾有只言片语奏报于天子。那一次已是大错,好在最终平定巴蜀有功,将功劳与罪过相抵,这才得以官复原职。可如今方兴再次滞留齐鲁,身处旋涡中心,那这份勾通诸侯的嫌疑,怕是很难洗刷干净。

想到这里,尹吉甫不寒而栗。

面对王兄的质问,王子友却为方兴不吝辩解之辞,他将鲁国、齐国之乱对周王静详细说了一遍。周王静消息不通,显然没想到齐鲁竟已混乱如斯,他脸上变颜变色,一言不发,似乎将方兴未归一事抛至脑后。

尹吉甫猜得到,此时周王静的心中已然蕴藏盛怒,只因他城府甚深,未曾发作罢了。

此时此刻,明堂之上鸦雀无声,掉针可闻。

这时,尹吉甫赶紧出班,他必须缓解眼前恐怖的沉默。于是奏道:“启禀天子,大宗伯此次出使,遍历鲁国、齐国、宋国、陈国,所过之处,各诸侯皆盛情款待、演礼纳贡。如今,已有鲁国献上《大雅》十篇、《周书》二十篇;宋国献上《商颂》十二篇,《商书》三九篇;杞国献上《夏书》五卷,陈国进献《虞书》三卷,及齐国所献《吕刑》等,并《礼》、《乐》文献,凡二百余册。”

周王静这才微微点头,冷冷道:“看来,大宗伯此行倒也不是空手而还……”

王子友再拜道:“此皆天子洪福,大周之幸,得此残本绝篇,可充守藏之缺也!”

周王静转问尹吉甫道:“既如此,太宰所领《六经》之大业,何时可得面世?”

尹吉甫道:“臣与天子曾约十二年为期,今得大宗伯所获之典籍,便可缩短二年之限。待臣与少傅仍叔、太史颂昼夜勘校,增删编修,定可于王十年将《六经》成书呈交于天子!”

周王静总算露出笑容,起身对众人道:“诸位卿家,我大周以《礼》、《乐》威服,辅以《诗》、《书》、《易》、《史》,方有文王、武王之霸业,成王、康王之盛世。怎奈其后大周中衰,礼崩乐坏,守藏之典籍竟毁于国人暴动之中。今余一人志在中兴,必要重修《六经》,《六经》重新编讫之日,便是我大周洗刷耻辱,华夏礼乐再兴之时!”

天子说得慷慨激昂,朝中卿大夫们自然捧场,也前赴后继地山呼“万岁”。

“甚善,退朝!”周王静显然很享受这种氛围,干笑几声,拂袖离开了明堂。

众臣见状,大都心满意足地徐徐离去。偌大的明堂之上,只剩下尹吉甫与王子友等少数几人,呆立原地,迟迟回不过味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