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南明汹涌 > 第十四章 勒索朝鲜3

南明汹涌 第十四章 勒索朝鲜3

作者:杜春秋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2-25 01:38:17

第十四章 勒索朝鲜3

李棩看了看西人党众人,犹豫着说道:“我国以君臣之礼待大明,我心中实无怨言。只不过,那济州……”

领议政洪命夏却说:“下,区区济州何足挂齿?济州昔为耽罗国,本来就非我之土地。更何况,济州岛孤悬海外,土地贫瘠,潮湿多雨,物产贫乏,人烟稀少,要它何用?”

右议政洪重普一副规劝的样子,说道:“——下,我能以一国侍大明,何须可惜区区一个小岛?大明复兴就在眼前。我早听说大明元首海国公占据了南京。此时便如同当年洪武皇帝占据应天一般无二。无需多少时,满清必然如蒙元一样败亡。”

众人听了全都频频点头,宋时烈称赞说道:“右议政见识让人佩服。”转而又对李棩说道,“下,济州一岛贫瘠,若是能平息大明怒火则也是物有所值啊!”

李棩听了寻思半晌微微点头称是。

洪重普见李棩好像有点心不甘不愿,便神秘兮兮地看了看众人,众人见他一副贼头贼脑的模样全都不悦,宋时烈刚刚夸奖过洪重普,看到他獐头鼠目不觉十分后悔。然而,洪重普向众人行了一礼,然后再向李棩行了一礼。

李棩奇怪地问道:“右议政这是为何?”

“下需得赎罪,方才能说。”

宋时烈十分不悦地说道:“忠君我之本分,何须赎罪?下面前敢言直谏方是良臣,何苦患得患失?”

洪重普给宋时烈行了一礼,然后对着李棩说道:“下,此话本不该讲,但是宋大儒也说了应当敢言直谏,那我便说了。

当年我朝太祖可正是在蒙元将亡之时顺应天命,登基为王的啊……”

此言一出,众人都是一凛。

洪重普的话其实是很大的忌讳。朝鲜王朝的太祖,谥号康献大王的李成桂本是王氏高丽的一名将领。虽然此前已经夺取了高丽王朝的大权,甚至把恭让王王瑶流放到江华岛。但是,在朝鲜想要篡位是非常困难的。

在古代的东方,只有中国皇帝是合法的。本的所谓“天皇”是“僭号称帝”,是不合法的,跳梁小丑而已。

中国的皇帝受命于天,这在秦始皇统一中国的时候就已经为世人所承认。受命于天,所以君权才是合理合法的,才是顺天应人的,君权是天的意志的显现。

也正是因为如此,想要称帝反而简单了,只要一纸禅让诏书,受禅的人就可以登基为帝。

同样的道理在西欧也有所体现。天主教教皇被认为是上帝在人间的代理人,是活着的耶稣,具有人子的一切权力。所以,教皇加冕国王,使其成为受膏者,等于是耶稣亲自加冕。这么一来,国王和皇帝的统治就具有合法了,因为君权来自于耶稣这个所谓宇宙唯一真神,是神授的,难道还不合法?

而朝鲜不过是一个郡国,作为郡王的朝鲜大王在爵位上尚且远远不如中国的一个亲王更显贵,那就更不要说天命所归的皇帝了,他根本比不了。

虽然朝鲜大王控制的地盘着实不小,百姓着实不少,但是他没有受命于天的能力。不可能和天直接沟通,横亘在中间的是皇权。皇帝是王的王,朝鲜大王直接归皇帝领导,不可能越过皇帝通天,这是僭越。所以说朝鲜大王的合法权力来自于皇帝的册封。不仅如此,北方可汗,南方酋长,西南教主也需要皇帝册封,这就是中国皇帝的天威。

而本天皇只能在琉球国王上找安慰,只能在皇帝不知的况下,偷偷摸摸领导一个王。此前本天皇还曾经领导过百济国王,但是被大唐高宗皇帝打落神坛,那以后在皇帝面前本天皇只敢称国王。直到明朝后期,他终于领导了琉球国王,这他终于敢于叫自己为皇。虽然挫了点,可也有些道理。不过这是地地道道的僭越。

甲午战争后,朝鲜沦为本保护国。沙俄想分点朝鲜利益就支持朝鲜国王称帝,这也是为了摆脱“皇权”影响。可见皇权是多么重要和威严,后世的人经过革命所以很难理解。

皇帝受命于天,再册封亲王、郡王,王爵也就来自于天,也就合法了。

所以朝鲜大王根本不可能通过禅让的方式篡位。

李成桂的儿子李芳远刺杀了效忠高丽王朝的郑梦周为李成桂登基称王铲除了最后障碍后,李成桂便成了大王。

但是朝鲜王朝的合法仍然不足,他仍然属于“篡逆”,因为高丽国王得到过皇帝的册封,虽然是蒙元皇帝,但那也是皇帝。而李成桂是自封的大王,这根本不具有合法。所以李成桂登基还不行,他必须得到“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的中国皇帝的册封。

相比于蒙元帝国这个行将就木的帝国,大明王朝如东升,而且是汉人王朝,合法显而易见。因为再也没有比驱逐胡虏的朱明王朝得国更正的了。如果能够得到朱明的册封,那么自然就把得到蒙元册封的高丽比下去了。

李成桂忙不迭地贴上明太祖,还请求赐国号。洪武皇爷圈定朝鲜一名,意思为朝阳鲜明的意思,可不知道为什么后来读成了朝鲜。

皇帝册封后,朝鲜王朝的合法才得以最终确立,李成桂才最终得以坐稳宝座。

如今,朝鲜重臣洪重普此时说出这样的话来,意思已经很明白了。如同蒙元覆灭时李成桂侍奉明朝一样,在清朝覆灭之前,朝鲜国内有势力抢先向元首海国公效忠,由于天高海远,元首不了解况,更是处于联合朝鲜对付满清的考虑,兴许就册封了那个人。朝鲜政局动,李棩也不敢保证他的宗族内部没有人动这个心思。到时候就算没办法推翻他,但是带来的影响和分裂也足够让朝鲜喝一壶的,甚至动摇朝鲜统治根基也是可能的。

况且现在朝鲜大王是满清册封的,就如同蒙元册封的高丽国王一样,都是胡虏册封,名不正言不顺。所以,得到大明的册封对朝鲜的李棩来说才是最重要的。

天启三年时候朝鲜暴发的“仁祖反正”就是因为明朝的不承认,使朝鲜大王李倧的权威受到了极大的损害。

后来明朝出于“联鲜制奴”的考虑,天启皇帝册封了李倧,但是仍然认为其为“篡逆”,这个事一直到清朝中期才得以解决。可见,受命于天的皇帝的意见对于只有郡王爵位的朝鲜大王来说是多么的重要。

听了洪重普的话,李棩倒吸了一口凉气。他是平庸,不是傻。孰重孰轻还是分得清楚的。于是朝鲜派此时西人党一众官员,包括右议政郑维城、洪重普,左议政宋时烈、李庆亿,领议政洪命夏、许积,延阳府院君李寺白、完南府院君李原渊、原平府院君元斗杓等一干朝臣便一同前去与曹海涛“议和”,请求重归大明,以君臣之礼侍大明。

朝鲜王朝来谈判的阵仗着实把曹海涛和马进宝吓了一跳。

马进宝说道:“某真是想不到,元首威名远播,朝鲜竟然不战而降。”

曹海涛说道:“一个是因为元首威名远播,另一个是因为大明三百年积威久所致。这一次来的正是李朝的重臣,我看我们需要谨慎行事。”

马进宝说道:“对,自然应该如此。”

韩代虎说道:“依小的看,应该狠狠敲朝鲜一笔,让他伤筋动骨才好。”

“对!”熊柏通和曹三、曹四也附和。

曹海涛白了众人一眼说道:“你们懂个。当年,元首给我作教师爷的时候,你们这帮家伙还不知道在哪呢。放长线钓大鱼的道理你们懂不懂?你们以为朝鲜是南洋的富户吗?说敲一笔就敲一笔。朝鲜大王可是有军队的,你搞人家搞得狠了,这群棒子一旦跑到满清那边去怎么办?

况且朝鲜虽然软,可是捏不好弄一。我们现在没办法一口吞下朝鲜,得让棒子再软一些!”

“这群棒子本来就在满清那边,朝鲜不是大清的附庸国吗?大清的使者来朝鲜,大王得出五百里迎接,还得跪着。敲他怎么了?敲得越多不是越软?”曹三说道。

“你懂个!”曹海涛说道,“朝鲜和咱们一样,都是不梳辫子的。自己说自己是这个……这个……中华衣冠,跟满清根本就不是一条心。元首说了,斗争就是要把朋友弄得多多的,把敌人弄得少少的,然后团结朋友干掉敌人,就是这样。现在不分青红皂白,上去就是狠狠勒索,那怎么行?”

“没错,曹将军所言甚是。”韩代虎思考了一番说道,“这个朝鲜其实还是有一些良心的,不全是满清走狗的模样。现在的朝鲜大王叫李棩,他爹就是朝鲜的孝宗。朝鲜孝宗痛心于明朝的灭亡,竟然积极组织军队打算北伐,‘反清复明’。为了北伐,孝宗首先采取措施,扩军备战。驻汉城的都城御营厅军由七千人增加到两万一千人。军由六百人增加到一千人,全部改编为骑兵。御营厅增加了大炮攻坚部队,还计划将守卫汉城的训练都监军增加一万名,御营厅军增加两万名。但是由于朝鲜没钱,未能实现这一点。虽然训练都监军和御林厅没有能够如愿增加,但是其他的方面还是实现了的。”

“啊?”曹三说道,“这么说,其实朝鲜还是有一些实力的。”

“废话!”曹海涛说道,“所以我说不能漫天要价。你想想,这么多人,如果和咱们一起打满清会怎么样?咱们只不过是得了一场小胜。依靠大明的威严,万历皇爷的福气,咱们才能和朝鲜谈判,万万不可得太紧。想要拿下朝鲜还需要元首的大智慧,我们获得一些利益也就是了。况且,这一次北上是去抄满清老窝的,不是抄朝鲜老窝。咱们得些东西,赶快北上才是正事。”

众将听了纷纷点头称是。

—————————

注释:文中高丽是王氏高丽,一个三韩人建立的国家。高句丽和高丽不是一回事。高句丽和百济都是扶余人建立的国家,都在朝鲜半岛有领土,后来都被唐朝灭了,灭亡后他俩再也没有复国。

虽然高句丽灭亡后天天喊着复国,但是当大祚荣重新获得原来高句丽地区统治权的时候建立的确是渤海国,接受唐朝册封,这是一个以粟末靺鞨人为主体的国家,他也不是高句丽,更和朝韩没关系。

高句丽国号是句丽,由于国王姓高所以世人称呼其为高句丽。高句丽从来不叫自己高句丽。就如同蜀汉向来叫自己为汉不叫自己为蜀汉一样。

有人说高句丽是中国的,朝韩说是他们的。其实,在我看来,谁的都不是。高句丽奴隶制王朝本的文化和我迥异,是另一种文化,当大唐灭亡高句丽后中华文化方才统一了东方文化圈。不然,再有一种文化来竞争,必然死伤无数。大家看基督教和教的千年恩怨就知道了。朝韩本也都是中华文化,被我们的文化给统合了。所以,朝韩别说血统上和高句丽没啥关系,就是文化上也完全不同,他怎么会是高句丽?

我觉得高句丽应该说不是中国的也不是朝韩的。他就是古代出现的一个国家,后来灭亡了,人跑得到处都是。仅此而已。

高句丽在史书中有时候写成高丽。后来出新罗的王建杀了弓裔而建国,没有国名,于是就想到了高丽,毕竟高丽曾经也牛过。国君姓王,这个王朝自然该叫王高丽,就如同李唐、赵宋、朱明一样,它显然不是高句丽。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