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三国之重振北疆 > 第一百零四章 人才汇聚

三国之重振北疆 第一百零四章 人才汇聚

作者:雪豹导弹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2-25 01:48:04

第一百零四章 人才汇聚

襄陵的贾家目前由贾习当家,他年纪七十有余,自羌胡之乱、党锢之祸以来就专注在乡里教育子侄。

例如贾逵早年丧父,就是由祖父贾习关爱照顾,影响他立下卫青、霍去病的志向,并教导他学习兵法、行政才能。目前率领贾家与匈奴断开联系,对童远无畏军采取欢迎态度。

贾逵在此前河东之战中表现积极,主动率兵降服白波守军,投入到童远这边。童远将他和贾习一起召集到临汾县,参加这次讨论。

这回还有绛邑县的翼城乡的范家初次到来。卫觊介绍这范家来的是家主长子范先,他通读典籍又擅于兵事,这些年一直保卫郡内安宁。

童远看着范先身体健壮,年长于自己,估计是有些武艺上的本事。但是范先却不想多理睬他,略微打过招呼就在角落,不再多说什么。

原来,他和王允等人相似,认为大汉混乱,是因为军队掌握在边鄙小人手中,他的志向是由士族名门掌握精锐兵马,安定天下,所以视童远与李乐类似,只是被迫勉强合作而已。

至于柳家,虽然目前影响力还不能和裴、卫、贾家等想比,但这次柳孚也是积极参与,所部家丁、部曲近千人参加夺回猗氏和安邑。这次也一并召集安排重要职务。

童远看着身边的汇聚了河东望族,知道除了因为他军事力量强大,还有渭阳君开府和自己推行减税的原因。

这几日,他了解到河东士族真是不简单啊,原本就垄断北方广大的铁矿、盐池、纺织作坊、南北贸易等方面的他们,完全可以顺应税收减免,进一步扩大这这方面的投入。

童远说道:“近日无畏军重心放在北部和东部,物资还囤积在皮氏、蒲坂等地。张济那边某已经派人前去交接,河北县交给我部管辖,我部这次提供一批粮食和财物作为酬劳,以后达成长期同盟,壮大风陵渡,恢复河东与弘农间的大量贸易。”

卫觊、裴徵、贾逵等人都面露喜色,这几年司隶地区实在混乱,导致河东望族们收益受损。

这次如果南边弘农把宛城、襄阳、荆州连接起来,这边再把离石、太原、河套、阴山的货物运送过来,那河东就真的掌握了这片土地的血脉。

河东望族正式加入到童远的战车,童远也会与他们的利益在一定程度上捆绑,互相影响。

讨论下来,河东郡太守仍由原太守王邑担任。计划任命卫觊为渭阳君府东曹掾,并兼任河东郡丞。这两人也就是河东郡的一、二把手。

卫觊不仅精通民政,还非常擅于军事和边事,同时担任这两个职务还是绰绰有余的。

贾逵因为表现突出,且擅于兵事,任命他为大县临汾县的县令。这里靠近他的家乡襄陵,而且肯定要准备后续的作战,选他担任比较合适。

贾逵的妻兄柳孚,担任有两千户的猗氏县县长,专门让他开发涑水航道,保证盐运及货运的畅通。

童远本要请贾家家主贾习,担任郡中重要职务,然而贾老表示贾逵足以代表,自己实在年岁已高,还是专注于乡里的子弟教育比较合适。

他听到后突发奇想,说道:“贾老乡中教育成绩斐然,晚辈也想了解学习,不知可否传于晚辈,或者让属下向您学习教育的内容和方法?”

众人感到一阵奇怪,童远是边境豪强子弟出身,竟然对士族家的教育感兴趣。

贾习阅历极为丰富,可也是没想到贵为西凉军领袖之一的童远,竟然会如此看重自己在乡野里教育相关子弟的内容。虽然每一家的家学都有一定隐秘,但对于统领的主公大部分当然可以告知。

于是回道:“将军实在折煞老朽,实在不敢亲自教学。但家中一些典籍以及教学方法倒是可以给将军这边借鉴,内容有不少是关于识字、品行、边事以及强身健体、骑马射箭等方面的,适合推广。”

贾家这边安排好了,裴家却有些许难办。

最为兴旺的裴家,已经有不少宗族担任地方官吏,作为留在闻喜家中主事的裴徵和裴缉,肯定要任命重要职务,但最好不是在地方。

一番讨论之后,由同时精通玄学与理学的裴徽,担任渭阳君府右曹掾史。

擅于处理本地各类民生事务的裴缉,则担任渭阳君府的金曹史,专门主持境内铁矿、盐池的发掘和管理,并与柳孚一同负责境内航运的疏通。

至于卫固和范先表现并不突出,能力估计也非常一般。最后任命卫固为河东郡掾,负责劝课农桑的事务,范先担任安邑县尉,负责管理郡县兵等事务。

这两人心中略有不喜,互相对视一眼,就又默不作声。

这样的任命,与朝廷为了限制地方势力,提出的本地出身的人,不得治理本地的“三互法”背道而驰。

其实,“三互法”在礼崩乐坏的情况下,本就行将就木。童远作为一方军阀干脆无视此令,直接任命他们,拉拢效果显著。

在座的都已经担任职务,童远又想起三国演义里面,曹操那边荀彧、程昱等人加入后,又举荐了一众人才。

于是也,他让众人举荐人才,尤其是有志向和才能,而未被重用的人。

贾逵率先说道:“某有一好友,姓孙名资,字彦龙,太原中都人也。他三岁时父母遭遇变故去世,是兄嫂抚养他长大,此人才学甚优。”

“后来进入太学,为司徒王允因为同郡原因所赏识,担任县令。还没到任,他的家乡就遭遇匈奴等兵祸,再加上董君女与童将军兴兵杀王允复仇,他便暂时居于乡野。”

说到这里他专门看童远有什么反应,这并州士人大多受过王允恩惠,他到底会采取什么态度呢?

汉朝的风气对于为至亲复仇从来都是放任乃至支持的,王允诛杀董卓,董白等又报仇杀王允,这在当时多数人看来倒是理所应当。不过曾经亲近王允的士子,他们敢用吗?

卫觊、裴徽等人目光聚焦在童远身上,看看他有没有这个肚量。

童远几乎没有犹豫,便说道:“没有问题,吾与渭阳君说过,我们用人主要看重才能和志向,这样的人才当然欢迎。”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