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三国之重振北疆 > 第三百一十二章 开发宝地

三国之重振北疆 第三百一十二章 开发宝地

作者:雪豹导弹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2-25 01:48:04

第三百一十二章 开发宝地

遥远区域的屯田人口并不十分庞大,不会出现市场供给不上,核心区域必须出售过多粮食的本末倒置情况。所以并州北部各军屯民屯,建设比较顺利。

同样因为水源不那么充足,植被不宜一次性消耗太大,所以大规模养牛也受到限制。

不便大规模养牛,但可以大规模养另外一种牲畜,那就是驴。

驴在农业方面的帮助弱于牛,但在军事用途上更为广泛。呈规模化以后,甚至可以组建一支大规模运输队伍。

由于驴在山地丘陵行走方便,并且吃苦耐劳速度不慢,这支运输大队可以支持北方各地形作战。

童远的建议只是一个大致规划方向,各军屯民屯县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开展。不过到了战时,各地驴子骡子统一集中到军屯,组成驴骡马运输大队。

这算是他占有河套等地以后的天然优势,除了骑兵,这支驴子为主的运输大队将对他以后作战起到很大帮助。

并州北部已经安排妥当,原本属于太原诸家管理的雁门郡则承担着更重要的军事职能。

尤其是雁门郡东北端的平城,雁门郡最北端的平城、强阴两县,周遭多是复杂的丘陵与沟壑,要想越过一段看似只有数里的丘陵,有时要围着它绕上好几圈,才能继续前进。

平城是后世的大同,也是当年汉高祖大军被匈奴冒顿包围的地方。

在东汉末年,此地早就脱离了控制。不过汉人数量倒是不少。

除了路途遥远不便于逃亡的本地人以外,还有许多因为中原战乱,不得不向北逃亡至此的人。

还有一些之前被胡人掳掠,侥幸逃出后聚集在此,形成山寨自保。

这些山寨与逃民的聚落人口不多,但武德充沛、热于经商。

他们生活在此经营了数条较隐蔽的数条商路。

其中几条商路倒是常年有人通行,只是大部分处于沟壑之中,没有两侧的控制权,这些路也敢能供民间使用。

新西凉军将这些原有山寨、聚落和商路修缮翻新,部分吸纳入屯田和四海商帮。

以平城为核心,雁门北部各县安排了一万屯田,然后开始巡查。

童远通过一段时间的考察发现平城是个大盆地,与南部东西向大川相连,有一条大河由西向东转向东北,进入平城南部向东奔腾而去,这就是后世的桑干河。

他去过此地,此时的尚干河宽有数里,后世那条只有几十米宽的桑干河与此时相比只能算小溪。

河水有几百里长几乎是水平流动,两岸低洼处形成的大小胡泊无数,四周芦苇丛生,渔船星星点点。

外围靠近芦苇地方有整齐的农田,四周有沟渠,可浇水可排水,田里种有一种一种象稗子草的作物,当地人叫稗子。

这里的湿地水位高,含碱量大,其他作物不易生长,稗子适合,只要把田里灌满水,地里的碱随水渗入地下,或随水排走,稗子就可以正常生长了,其他作物灌水后就枯死了。

只要地面上出现了碱,就用水灌,直到收获前保持地面干燥,以便收割。

童远还发现在碱地适合种甜菜,根可熬糖,叶可食用,也可喂猪。再远一些的地可中杂粮,也可种小麦,方便引水灌溉。

这样这里的种植非常多样化,苜蓿、稗子、甜菜、粟麦等都有种植。

各作物时节不同、地形不同、功能也各有差异,搭配种植既可以避免某一时段忙不过来,也可以在生活上作为一种丰富和补充。

这也是一种因地制宜的尝试,如果效果好,会在其他地方结合具体情况,适当推广。

另外,平城也是周边的山区,严格执行保护植被,尤其是建筑和燃料,尽可能使用较少木材。

定襄、雁门地处阴山余脉灰腾梁南部几百里,灰腾梁低矮,挡不住西伯利亚的寒流,冬季寒冷,普通木结构房屋防寒较差,且多以烧材取暖,大量木材用于盖房、燃料,导致大片森林被砍伐。

如果放任自由发展,随着人口的增加会引起整个区域的气候、环境改变,最后又变成荒漠地带,那就必须从中原转运粮食物资,然后恶性循环......

这是童远不愿看到的,所以立刻执行了保护树木、灌木等植被的命令。

相比于命令,自下而上的意识更为持久有效。

一些用过碳石、体验过这种本地著名特产的屯民起了带头作用,一些多年苦于风沙的流民成了重点发动对象。

军屯又有政教体系,基层影响力当世无双。这样一场基层为主的保护植被,合理开发荒地的运动发动起来。

一些新吸纳的本地屯民,自发地在黄土山坡上打洞建房,虽然这种房子十分简陋,但还是让童远想起了一样很适合这里的建筑,那就是窑洞。

童远见过后世的窑洞,在屯民目前基础上画出改进草图,找了几个造桥有经验的石匠研究用泥丕代替石料砌筑拱形窑洞,很快有了方法。

几个月后一派窑洞建成了,深受当地居民的称赞,成本低,就地取材,冬暖夏凉。不久许多人开始仿效。

知道了碳石,也就是煤炭优点的众人,又在平城寻找这种资源。

按照之前记载,南边的河东郡和太原郡有煤炭资源,而地广人稀的雁门没经过认真探查,不知道有没有煤炭。

童远听了嘿嘿一笑,平城要是没有,那天下就没煤了。

山西大同当然不会没有煤炭啦,不合理运用这些资源实在是太大的浪费。

在他的建议下,屯民很快找到了大片煤田,甚至还是大片露天的。

这个地方是雁门郡马邑县,属于屯田与普通小农经济混合的区域。

这个大煤田当然被牢牢控制在屯田系统手中,这样也就是新西凉军所有。

发现了马邑县露天煤田后,童远又让申隆御岭部有经验的人,四处探寻找煤矿,后续又找出三四座之多。

至于如何开采,修建煤矿通往大路的道路,备好拉煤的马车、驴车,将煤送到屯田系统,另外向外销售等不在话下。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