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三国之重振北疆 > 第三百一十一章 解决粮产不足区域的口粮

第三百一十一章 解决粮产不足区域的口粮

为了保障阴山集市的安全,申隆部也会探索阴山地形,在合适处修建小型要塞,安排几十到一百不等的兵力值守。

这种类似任务,早在几年前的夏阳、郃阳北边的梁山,上郡、西河周边山区,做过数次。此时自然是轻车熟路,具体的建城、贸易、值守、均衡发展都不在话下。

云中郡北边也是拓拔鲜卑,再往北就是生活在北海南部,也就是贝加尔湖一带的北丁零人。

丁零人又称高车、狄历、铁勒,主要生活在贝加尔湖至西域地区。

东汉时期,丁零人有一部分仍在今贝加尔湖以南游牧,称北丁零。

一部分迁徙至今新疆阿尔泰山和塔城一带,南与乌孙、车师,西南与康居为邻,称西丁零。还有一部分从建武年间就到了河西走廊一带游牧。

历史上两晋南北朝时,北丁零继续南迁,逐渐与当地民族融合。淝水之战以后,丁零人翟辽在黎阳还建立了短暂的翟魏政权。此后在隋唐时期也以铁勒的名称,留下了诸多痕迹。

现在北丁零人时常前往河套一带贸易,他们时常居住在特征明显的厚毡帐,且普遍使用高**车,拉着货物、帐篷往来南北放牧、贸易。

丁零人所以普遍使用高车,是因为原驻牧地草茂而高,积雪深厚,而且多沼泽。在这种地区使用高**车,可以减少阻力,顺利通行。

在这样的背景下,较为富庶,又最为遥远的云中郡,战略经济地位显得非常重要。

云中郡大部位于黄河以北,此地多是大平原,区域水草丰美、河流较多,可以综合发展农牧业。

郡治云中城位于中心区域,再往东北方向的北舆县,就是后世的呼和浩特市。除了几个县城以外,目前多是部落聚族分部各地,汉人已经基本流亡。

北边的阴山山脉,有很多南北向的山峰。山南紧紧挨着云中郡,山北部寒冷风大,完全是拓拔等各部鲜卑人控制的区域。

朔方、五原、云中等郡已经做好了基本布置,而阴山东侧的雁门、定襄则有一些麻烦。

后世的定襄、雁门地区干旱少雨,植被薄弱,人口众多,环境恶劣,土地开垦面积大,水土流失严重,昔日清澈的河水已经变成了黄河。

定襄、雁门以及上郡成了千沟万壑,已被雨水冲刷的支离破碎。

此地后世被称为黄土高原,从东向西黄土层逐渐加厚,颗粒也越大,并州东部的太行山阻挡了西北风,黄土搬运到此停止。

也就是说并州是黄土高原的末端,土壤细腻,适合作物生长。上郡以西的西凉也有很厚的黄土层,但颗粒大、粗糙。

黄土是外来土,是数亿年的西北风从新疆、中亚搬运来的,黄土下面的黏土才是本地土,但因上部有较厚的黄土覆盖,岩石分化很慢,黏土层很薄,但隔水性很好。

此地打井不见黏土不见水,黄土没有隔水性,几十米深的井是普遍的,只有低洼处才有浅层水。

汉末的定襄、雁门与现在大不相同,低矮的丘陵、小山长满了茂密的杂树,大山长满了松柏、桦树,低洼处到处是参天大树。

就连坡地也是荆棘丛生,野生的桃树、杏树所处可见。河流纵横,溪流遍布,多有鹿群鸟类,资源丰富。

这样优越的条件却人口稀少,只有河流两岸、靠近水源的地方才有一些坞堡形式的村落,或地主、大户为主、或以家族为单位群居,也有几大家族合村居住。

这样在匈奴、鲜卑、乌桓、土匪小股游骑春冬季劫掠时有一些自保的能力,遇到大批敌寇只能逃进山里躲避,村舍被烧、牲畜被抢是常有的事。

这里的居民过着半农办牧的生活,平原人烟稀少,许多人逃到山里居住,或寄住地主、土豪的坞堡,在周围耕种、狩猎,向主家交保护费,从而求得生存。

统治定襄、雁门的郭缊和乌桓、鲜卑有着互不侵犯的默契,但局部的冲突时有发生,更不能对少数民族个人行为控制,郭蕴也只能控制县城及较大的城镇安全,那些村落是鞭长莫及的。

这一区域,由于地理环境原因,粟麦两年三熟较难实现。但可以大面积种植苜蓿,此物非常耐旱,还可以改善土壤,并作为蔬菜和牲畜的饲料。

在普通的郡县推广种植苜蓿,会因为粮食在这个时代远比苜蓿宝贵而根本无法实现。

但是童远打造的屯田就不一样了。

一些不适合种粮,或者拼命种粮也无法达到童远配给标准的区域,靠自己种粮肯定无法达到要求。无法达到要求,就无法保障战力、训练和其他配套。

童远是怎么处理的呢?

太原、延安两郡以南区域,一般附近都有其他实行屯田的县乡产粮较多,直接就近运输,按照配额即可。

较远区域,童远则非常巧妙地利用整体粮食库存优势,专门在某一区域春夏两季受粮,秋季再从靠近需要粮食的屯田的区域购进粮食。

举例来说,平城等地的屯田发展畜牧、种植苜蓿,并且有较多人稍频繁参与工程建设和军事训练。本地种植肯定不够每月一石粮草,更不用说屯田军的一石半。

这时候,每年春夏新西凉军就会在太原郡销售粮食,即赚了些钱,又充实了太原区域流通的粮食。到了秋天粮价下降,流通充沛,新西凉军就会在雁门南部从太原区域大量收购粮食。

这些粮食用来供给雁门郡北部平城等地军屯民屯从事工程和军事。而且购入价格肯定比春夏季售出时要低一些,最不济也是收支相抵。

这一招实际上是常平仓的具体灵活化使用。

常平仓一般是官府设立,用于应对春夏两季青黄不接,粮价飞涨。所以秋季低价收入,春夏再以低于市场价格贩卖,缓解百姓之急。该措施一度成为常设,后来因为变相成为盘剥百姓,而渐渐停止。

此时,童远没有简单粗暴地全面推行,而是在屯田这个基层力量最强,外人无法插手**的体系中灵活实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