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锦衣 > 第六百五十章:图穷匕见

锦衣 第六百五十章:图穷匕见

作者:上山打老虎额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2-25 01:59:29

第六百五十章:图穷匕见

天启皇帝从前是最讨厌周进这样的人的。

人家内阁首辅说话,你打断个什么劲啊!

不知上下,没有尊卑。

偏偏大明的御史和清流,多是这样的人。

若是别人打断他们,他们则认为这是别人没有礼数,是失礼。

可若是自己打断别人,却是心安理得。

因为这在他们看来,这是不畏强权的象征,是铁骨铮铮的表现。

当然,这也是瞅准了无论是皇帝,还是黄立极这样的宰辅,毕竟还是要脸的,这个时候不能急眼,否则会让人觉得你小家子气,你得大度。

可今日的天启皇帝,却饶有兴致的样子,似乎很鼓励周进。

周进于是道:“陛下今日召开廷议,所为何事?”

天启皇帝道:“你倒是问起朕来了,不是已经明言了吗?是山东布政使司逆党一案。”

周进便道:“既是逆党,为何要廷议讨论?历朝历代,针对逆党,历来是宁杀错,不放过。这是大是大非,今日放在殿中议论,就已是大错特错,所以臣以为……现在朝廷当务之急,根本不是议所谓的逆党一案。”

天启皇帝心里不由地想,这一点,倒是和朕还有张卿不谋而合啊,朕和张卿,从前也是这般宁杀错不放过的。

天启皇帝看着他道:“既然不能议论逆党,那么议什么?”

“只议一件事,逆党从何而来!”周进正色道。

天启皇帝道:“那么卿就来说说看,这逆党从何而来?”

周进便道:“臣奉旨去过山东布政使司,走过几处州县,种种见闻,触目惊心,那里的许多百姓,竟无立锥之地,山东的士绅爱读书,有功名的生员以及读书人也多,于是……许多人仗着功名之便,被免除了税赋和徭役。”

“可是……朝廷岂可无粮?国家怎么可以没有税赋呢?因而,这税赋收不到士绅和读书人头上,便都落在了寻常小民头上,升斗小民,本就已是赤贫,可动辄要缴纳各种税赋,每年的徭役,却也是多如牛毛,这几年,山东还算是风调雨顺,不似关中等地,可百姓们……却也已到了穷途末路。”

他顿了顿,随即又道:“因而现在民怨四起,这倒也罢了,那些士绅和读书人,眼见小民苦寒,非但没有怀着圣人所教授的仁义之心,却认为有机可乘。百姓们活不下去了,他们便放贷,今年借你一升米,来年你便要偿还一斗,若是还不出,于是便卖儿卖女,或永世为奴。除此之外,许多地方,早已不修德政了,他们勾结地方差吏,肆意盘剥,已经到了人神共愤的地步。”

说到这里,周进顿了一顿:“陛下,地方上已经败坏到了这样的地步,朝廷给予地方上的免赋,却如今却成了吃人心肝的利器,而国家危难,流寇四起,他们竟还私通流寇,敢问陛下,这说的过去吗?所以臣忍不住有所思,何以沦落到今日……于是苦思冥想,因而才有了一个定论。”

百官纷纷垂头不语,今日这殿中,是出奇的安静啊。

黄立极眯着眼,看着周进,然后,眼角的余光扫向刘鸿训,眼带深意。

刘鸿训则是一脸无动于衷的表情,好像一切都与自己无关。

此时,天启皇帝的声音道:“是何定论?”

“陛下,臣的定论很简单,根本的缘由,还是在于这些士绅,垄断了地方的土地,有了土地,便将人丁控制在了手里,以至于一县之地,往往为数家士绅所窃有,县中百姓,多为其佃户、马夫、长工、短工、护卫,地方官府,竟无可牧之民,事事都需对这数家人忍让,正因如此,这长此以往,在令地方到了这样的地步,因此,这些人才会如此的肆无忌惮,视律令为儿戏,将朝廷玩弄鼓掌之中。”

“若是朝廷继续对此视而不见,那么我大明朝廷非但形同虚设,甚至还可能有覆亡的危险。臣以大明江山计,以为若是不实施新政,则国家将至万劫不复的境地。”

此言一出。

有人低着头,默不作声。

有人面带愠怒之色,死死地看着周进。

也有人若有所思,似乎在思量和权衡。

可周进却是一脸坦然,摆出一副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样子。

在短暂的喧哗之后,天启皇帝清咳一声,一副很是不解的样子道:“新政?此前……朕推行新政,诸卿不都极力反对的吗?现在倒好,你们常常说朕朝令夕改,没想到你们竟也是这样的人。”

周进居然一点也不惭愧,而是一脸真挚地道:“臣也反对当初的新政,这不是因为新政的目的有问题,辽东郡王的新政,其目的是国家长治久安,那么臣等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只是……辽东郡王的新政,过程过于粗糙,许多配套新政的条文和律令,都有诟病。”

“譬如,只说分田,要丈量土地,可是具体怎么分呢?分田不是打打杀杀,不是行军布阵,不是一声号令,就可成事的。怎么丈量,怎么区分田亩的好坏,是按丁口分,以一村一姓分,还是以户而论。不只如此,官府如何管理,百姓们分了田,地又该怎么办,那些山川河泽,是分还是不分?还有对于士绅……又该怎么处置,是直接打杀,还是也予以分田?这耕地分了下去,其他的地,又如何确权,不只这些,重要的是……分了田,徭役要不要变,税赋几何?地方上没了士绅,那么原有的粮长、还有保甲,又该怎么办?往后谁来催粮?宗姓之间若是发生了争执,又该怎么处理。若是国家需要征用土地的时候,又当如何处置?我泱泱中央之国,武王讨纣之后,便先以井田制,此后秦设郡县,又以军功爵位多寡而分田土,至两汉,则为均田制。又至隋唐,又采取均田制、租庸调制、府兵制糅合……”

“可是至宋以来,私田甚嚣尘上,若是没有对应的制度,只一味要分,那么和流寇又有什么分别?流寇行事,可以草率,可朝廷行事,就要有章法。因此……臣在山东这些时日,又在回京城这些日子,费尽心机,今日请陛下容许臣上‘新政十七疏’,恳请陛下过目,若是陛下恩准,则可以此十七疏为根底,交内阁和各部堂尚书、给事中讨论……”

说着,周进随即从袖里取出了一份几乎有半部书厚的奏疏来,双手拱起。

在众人惊愕的目光之中。

一旁待侍的宦官,小心翼翼地取了他这‘十七疏’送至御案前。

天启皇帝内心震惊了,他可不是傻子,这个家伙只是一个御史,但绝不是莽夫,说穿了,他就是一个打前锋的人。

问题就在于,他背后的中军是谁,他的左右两翼又站着谁……

这不是一个人,这是一伙人。

所以这十七疏,递交上来的是周进,可本质上是一群人群策群力的结果。

而至于为何是周进上奏,其实也是朝中的常态,这样的大事,一个不好,可能引发巨大的争议,甚至直接陷入无休止的党争之中。

正因为事情重要,所以往往要达到目的的人,不会亲自站出来站台,而是先让一个御史来探探风。

若是此事事成,那么大家一伙冲上去,最后大家一起分享胜利果实,排队分果果。

可一旦出现了巨大的阻力,或者是出了什么大乱子,那么后头的人则继续龟缩不动,大不了,牺牲掉一个御史。

当然,绝大多数时候,御史也不会牺牲掉,因为御史大多年轻,居上位者总不好和一个稀里糊涂的年轻人怄气吧!

另一方面,御史毕竟官职不高,今日你对他喊打喊杀,他日人家背后的人若是大举报复,你也未必能占便宜。

毕竟,报复是对等的。

这其实和两军交战不斩来使一个道理,大家毕竟不是花剌子模,专杀使者。

天启皇帝已经感受到,朝中别样的气氛了。

好样的,连新政的章程都准备好了,这明显……是蓄谋已久了啊!

于是,知情的人,一个个带着暧昧不明的淡定从容。事先不知情的,则直接被打了个措手不及。

而群臣,又开始窃窃私语起来。

在这时候,天启皇帝已打开了十七疏,低头细细地看了起来。

里头……几乎可以理解为张静一新政的补充,几乎目的完全一致,过程其实也差不多,反正就是那些士绅都得死。

只是需要考虑到的细节,确实比张静一那家伙要周密得多!

如此详细,这显然绝不是一个御史临时起意的手笔。

而里头有太多的痕迹,也不只是一个御史能够想到的。

这里头……可以说很有理论水平,且说是高瞻远瞩都不为过了。

能有这水平的,只怕在这朝中,不会超过十人。

天启皇帝装模作样地依旧低头盯着这份奏疏,耳朵却竖了起来,不无意外地听到这殿中又开始吵闹起来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