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大唐闲散王爷 > 第三百六十六章《胡笳十八拍》

第三百六十六章《胡笳十八拍》

但李元景很忙,他必须尽快把承诺给五姓七望和拓跋炎、达勃鲁的诗和曲谱给他们写出来,所以吃完午饭之后,他就接着写。

原本李元景准备下午把十大古典名曲剩余的六首写出来的,但他心情实在不好,于是他就先把阿炳的《二泉映月》写了出来,也算符合现在自己的心境。

《二泉映月》是二胡名曲,是中国民间音乐家华彦钧(阿炳)的代表作。

二胡最早发源于我国古代北部地区的一个少数民族,那时叫“奚琴”。

唐代诗人岑参所载“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的诗句,说明胡琴在唐代就已开始流传,因此,李元景写这首曲谱,关于乐器方面没有问题。

阿炳原为无锡城区雷尊殿道士,自幼对音乐非常喜爱,年过而立之后,阿炳的境遇急转直下,先是因染上吸食鸦片等恶习导致生活潦倒,随后患上眼疾,双目相继失明,再到后来便流落街头卖艺,生活十分贫困。

底层的生活让他历尽了人世的艰辛,饱尝了旧社会的辛酸屈辱。

《二泉映月》就是阿炳本人苦难、辛酸、屈辱生活的写照。

阿炳通过泉水声把许久以来的叹息、哭泣、倾诉、呐喊,全都洒向茫茫月夜,阿炳把这几年的痛苦和压抑的心情,,用泉水声表达了出来!

在曲子开端是一段引子,它仿佛是一声深沉痛苦的叹息,仿佛作者在用一种难以抑制的感情向我们讲述他一生的苦难遭遇。

从乐曲中,人们仿佛看到了一个老艺人,在坎坷不平的人生道路上徘徊,流浪,而又不甘心向命运屈服的悲惨景象。

他在倾诉着在所处的那个时代所承受的苦难、压迫与心灵上一种无法解脱的哀痛,他在讲述着他辛酸悲苦而有又充满坎坷的一生,毫不掩饰地表达出阿炳心中的真挚感情。

乐曲第四段到达了全曲的**,我们仿佛可以听到阿炳从心灵底层迸发出来的愤怒至极的呼喊声,那是阿炳在疾声呼喊,是对命运的挣扎与反抗,也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昂扬的乐曲在饱含不平之鸣的音调中进入了结束句,而结束句又给人一种意犹未尽之感,仿佛作者仍在默默地倾诉着。

李元景仅仅把曲谱的引子写出来,就深深地吸引住了李世民等围观的众人。

随着李元景一段一段地往下写,众人更是被深深地沉浸在了辛酸、悲痛、愁苦、屈辱、挣扎、控诉、不屈、呐喊、反抗、向往和追求的意境中。

李元景今天心情很是气愤、恼火,所以他几乎是一气呵成地把这首曲谱写了下来。

写完之后,李元景也心情激动,久久地端详自己写的这曲谱。

而李世民众人则被沉浸在这曲谱的意境中,久久不能自拔。

终于,李世民清醒过来,他伸手把李元景写的这曲谱拿了过来,然后对李元景说:

“六弟,这首曲谱我要啦!”

这、这、这……

李世民怎么能这样?

说好的,李元景要给五姓七望写七百五十首曲谱,李浩然七人原本就非常担心李元景写的诗和曲谱太好,李世民相中了就截留下来,现在他们的担心变成了现实。

上午李元景写的第一首诗《凉州词》就被李世民要了过去,幸好李元景接下来写的诗李世民不要了,但李浩然七人都知道,李世民不要李元景接下来写的诗,并不是他不想要,而是接下来写的那些诗也都非常好,李世民自己也知道,他不能把李元景写的所有的诗都要走:

现在朝廷没钱,李世民急需大量粮食,救济遭受了旱灾、蝗灾的贫穷百姓,而李元景写的这诗和曲谱他们五姓七望都是出高价购买的,李世民没钱,和他们争不起了。

但李浩然七人明明白白地看到了李世民的沮丧、不甘和苦恼。

他们七人以为下午李世民也不会再要李元景写的诗和曲谱了,他们没有料到,李世民这次居然直接伸手拿。

这首曲谱写得这么好,怎么能让李世民拿走?

李浩然七人都非常恼怒,但他们不敢、也不能怎样李世民,就只好看着李元景,看他怎么处理这件事。

这首曲谱不但李世民相中了,即使李元景也非常喜欢,他看了看李世民,说:

“既然陛下相中了这首曲谱,那就给陛下了。”

然后他又看了看李浩然七人说:

“李大人,七位大人,陛下能相中我写的曲谱,是我的荣幸,你们不要着急,我接下来再写的,水平绝对不会比这首《二泉映月》差,你们看着就是了。”

接下来李元景写的是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

蔡文姬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才女,她的才华只有宋代的李清照才可以与之相提并论。

蔡文姬是东汉名臣、家、书法家、音律家蔡邕的女儿,她自幼便在家庭的艺术环境中接受艺术的熏陶,从小就有着过人的音乐和天赋,稍长之后,跟她父亲一样,成了一个博学多才的人。

后来蔡文姬逃避战乱时,碰上南匈奴兵,被他们抢走。

匈奴兵见她年轻美貌,就把她献给了南匈奴的左贤王,左贤王便逼蔡文姬做他的妻子。

蔡文姬在塞外度过了十二个春秋,生了两个儿女。

虽然左贤王很宠爱蔡文姬,但她却无时无刻不在思念故乡,渴望有朝一日“归汉”。

建安中,曹操出于对故人蔡邕的怜惜与怀念,“痛其无嗣”,乃遣使者以金璧将蔡文姬从匈奴赎回国中,再嫁给陈留人董祀。

据传,这首《胡笳十八拍》就是她在重返中原故土的途中,百感交集,借用胡地的胡笳音调创作的琴歌作品。

只是李元景曾经考证过,在唐朝之前,没有任何资料记载这首《胡笳十八拍》诗和曲谱,也没有谁见过、知道这诗和曲谱,所以后人怀疑这诗和曲谱根本不是蔡文姬写的,而是后人根据蔡文姬的经历和心境拟作的。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