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磷火常同日色鲜 > 第39章 瑶乱

磷火常同日色鲜 第39章 瑶乱

作者:项天鹰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2-25 03:20:08

第39章 瑶乱

广东北部、湖广南部一带的山区中,生活着大量的瑶民。现在广东连州八排二十四冲的瑶人已经开始和官军冲突起来,按照原本的历史,瑶人将参加崇祯九年的湘南矿工暴动,在崇祯十二年还会在广东发动更大规模的暴动,一直持续到崇祯十五年年末。

而且这个“结束”还不是说瑶人不暴动了,而是官兵放弃围剿了。明军集结广东、广西、湖广、江西、福建五省的数万兵马,也没能把瑶民剿灭,反而屡屡败绩,连广东副总兵陈鹏都被打死了。

崇祯十五年的年底,李自成和罗汝才刚刚在郏县打败孙传庭,赶走左良玉,占据襄阳,马上就要割据建国了。张献忠向着武昌杀来,清军入关劫掠,与袁时中交战于海州。大明朝这条破船四处漏水,崇祯早已焦头烂额,实在是没有余力再去管瑶民,也就只好视而不见。南明时期,还有不少瑶民参加过抗清,本地的义军还有忠贞营、李定国都和他们合作过。

把瑶民暴动解释成“民族仇杀”纯属放狗屁,否则的话,崇祯八年有瑶乱,崇祯十二年到崇祯十五年也有瑶乱,中间那三年瑶民在干什么?放假休息?无非是因为这三年里发生了临武、蓝山矿工起义,瑶民不在广东暴动,改去湖南暴动了。如果说这是民族仇杀的话,领导矿工暴动的刘新宇、郭子奴不是汉人吗?还有南明时期逃到瑶峒寻求庇护的堵胤锡就不是汉人吗?带着忠贞营在粤北抗清的刘希尧就不是汉人吗?为什么瑶民和他们就能合作呢?

何况瑶汉之间的界线本也不那么分明。在平原地带居住的瑶人,接受官府直接管辖时间长了,就有可能成了汉人,而逃避租税的汉人流民进了山,就往往变成瑶人,双方之间也时有通婚,瑶人中会说汉话的大有人在。海南的黎族、浙江的畲族等,都有这样的情况。民族这个东西,实际上就是你自认为是什么族,你就是什么族。用语言、宗教、外貌、风俗这些指标来区分还算合理,往血统、源流上掰扯细致了都是扯淡。

但是,忽略民族问题也是不行的。农民起义里,能够不杀不抢的终究是少数,就算是闯营,也不过是在有饭吃的时候不杀不抢。一旦发生暴动,劫掠是难免的事情,百姓之间发生武装冲突,必然会党同伐异,各自抱团,民族、语言、籍贯便是最容易团结乡党的旗号。

所以,在多民族混居的地区,当社会秩序混乱,非常容易就会出现以民族为号召的团伙,并且互相攻杀。不光是不同民族之间,就算在汉人内部,土籍和客籍打得一样凶。民国的时候,陕西的国民军打河南的红枪会,红枪会都能用“杀老陕”把乡勇民团煽动起来。河南人和陕西关中人同属于中原官话区,可以直接交流,只不过口音有差异,尚且能形成这样的隔阂,就更不要说操不同语言的民族之间了。

策划暴动是王瑾的长项,但控制暴动可就难得很了。闯营没有财政基础来支撑,无法解决瑶民的生计问题,所以联合瑶民一起暴动没问题,但暴动之后没法在瑶区建立政权,也是白饶。除了牵制、削弱明朝的力量之外,只能造成破坏而已。

王瑾还是比较心宽的,解决不了的问题干脆就不管了。现在瑶民已经开始暴动了,他既提供不了帮助,更不可能对他们进行控制和约束。既然如此,他就专心搞好自己的计划便是了。

即便如此,他还是派出了黄士欣这一队人,任务是和瑶民建立联系,就算现在管不了,将来终究还是要管的。井冈山地区需要供盐,夔东闯军要向广州输送大黄,这两条贸易路线都需要经过连州,如果和瑶民敌对,闯军的商队就只能走梅关这条路。井冈山方面倒是无所谓,走梅关到广州倒还近些,但大黄贸易如果没有连州这条路,就必须大大地绕远,也就需要重新打点沿途的势力,会受到极大的影响。

既然打算从广州搞盐,那么贩盐倒是有可能成为和瑶民联合的筹码,如果能从佛山向连州贩运铁器也行,瑶区向来缺盐、缺铁、缺粮,要是能供给他们这些物资,就有控制他们的可能性。这也从侧面证明了剿瑶的官军到底有多废物,一群缺盐、缺铁、缺粮,还没有统一指挥的山民,愣能和这帮官兵打七年,还打死一个副总兵,而且官军居然还没打赢。不过现在盐的事情连影子都没有,也不用考虑那么远的事情。

王瑾本人并不会去瑶区,他只是从连州州城路过,前往广州。他不是奔着盐的问题去的,他也不懂贩私盐的路数,自有在晋陕的盐池周围参与过私盐生意的兄弟负责,他是被余庆送来的情报吸引来的。

孟加拉爆发了佛教徒起义,一艘葡萄牙私掠船打探李自成和张献忠的消息,就算王瑾不是穿越者,都该知道这里面有问题。再怎么想,李自成的名声也不至于从爱尔兰到契丹无人不晓吧,张献忠就更不可能了。

余庆对于很多问题都没有王瑾这样的敏感度,所以王瑾必须得亲自去会会他们才行。一个纳敏夫已然太多,再来两个的话,这个世界就真要乱套了。

去广州的一路上并没遇到什么风险,和之前一样,是道州、连州、清远的官兵给他们保驾护航。虽然要价奇高,服务态度也烂得要命,但这确实是商旅通行最安全的办法。

本地卫所的世袭军官有好些自明朝初年就驻屯在这里,这种地头蛇中有脑子的都讲究可持续发展,虽然很多官兵并不以杀人越货为非,但杀人越货多了,也就没有商人来了。尤其是那种小本经营,贩卖杂货的商人,要是把他们都抢了,官兵自己的日常生活也会因为物流中断而受到影响。贩运药材、丝绸、瓷器之类大宗货物的商队,虽然他们的货很有价值,但是官兵抢了这些东西很难出售,还是直接收过路费更划算。

王瑾在北方是知名的流寇巨渠,仅次于高迎祥和李自成,与张献忠、罗汝才齐名,不过广为人知的是“活阎王”的绰号,他的本名倒是不大有人知道。何况“王瑾”这个名字十分寻常,只要王瑾自己不说,谁能说他是流寇。

就算沿途官兵知道他是流寇,只要不提那八千两银子的赏金,也没人在乎。和土匪、海贼做生意,对于广东官兵来说是家常便饭。反正流寇又没打到广东来,做买卖又能怎样?

于是,王瑾一行人带着一批井冈山的山货,与道州守备沈至绪往广东私贩粮食、铜料的商队同行,跟在“平瑶”官兵的后面,安然通过楚粤边界,在连州乘船前往广州。他身上没有太贵重的财货,不用担心官兵见财起意,又有郭瑶的片子,所以使了贿赂之后就和官兵相处得非常融洽。

此时在京师、江南等地的市井传闻乃至文人雅集上,因为陈奇瑜发布的悬赏令,已经有了“天下五大贼首”的说法,即闯王、闯将、八大王、曹操、活阎王。然而讽刺的是,“五大贼首”之一的王瑾,却在官兵的保护之下,使用本名,大摇大摆地进入华南地区的最大城市广州,公然拜会城内官员。倘若有君子得知,不免有大明朝要完之感慨。

这般和流寇“勾勾搭搭”的郭瑶,其实已经算得上对大明朝非常忠诚的了,否则的话,另一时空十五年后广州保卫战的殉国名单中不会有他一个。但对于“忠诚”二字的理解,像他这样的人有自己的想法。他们忠于锦绣河山,忠于家乡父老,至于紫禁城里的皇帝,只是他们的雇主而已。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