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磷火常同日色鲜 > 第14章 去湖南

磷火常同日色鲜 第14章 去湖南

作者:项天鹰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2-25 03:20:08

第14章 去湖南

一声巨响,梅宅的大门被撞开了,闯军士兵冲了进来,然而,他们却没有找到张一川的踪影。张一川毕竟是一家掌盘,流动作战经验之丰富比谷可成这种闯军高级将领还要强得多,想活捉他没那么容易。

张一川临走前在梅宅到处纵火,抛撒粮食财物,俘虏也全都放了出来,让他们满街乱窜。谷可成部下有很多新入伙的山西逃兵、河南饥民和各营溃兵,不像带了多年的老部队那样容易约束纪律,许多人抢夺金银财宝,就算杀头也无法遏止。谷可成只得放弃追击,迅速收拢骨干队伍,继续进攻关营。

王光恩的阵地上,已经有大批扫营败兵涌入了。闯军随后掩杀,三营兵马混战起来。他们中有不少人过去是同乡亲朋,曾经并肩战斗过,然而现在三营互为敌手,也只能打个你死我活。

“撤,和闯营有什么可打的,九条龙真他妈疯了。撤退,老二要是不回来,就别管他了,我们跳到外线去,不要在麻城这里纠缠了。”王光恩早就已经把抢到的财货转移了,如今见形势不利,立刻选择了撤退。他投靠官军是为了出路,纵兵抢掠是为了安定军心,现在两个目的都达到了,没有理由再和谷可成打仗。汤志也不敢真的阻拦关营,任由他们突围而出。

闯军占领沈家庄,张一川的人马溃散,因为闯军将全部力量都用来突破,没有布置包围圈,所以只俘虏了一千多人。张一川一般在逃跑时会设置几个隐秘的集合点,一旦队伍走散了就去这些地方会合,闯军肯定是找不到这些集合点的,估计扫营的核心人马过一段时间还是会重新成军。至于那些跑散的外围人员,就要靠本地的乡勇慢慢清剿收编了。

从原来的流寇变成了“剿匪”的一方,谷可成心里也满不是滋味。但仔细梳理了一下,又觉得自己哪都没做错。既然和这些昔日的朋友已经反目,那也只有沿着这条路走下去了。

不知不觉中,官与贼的身份已经在渐渐倒转了。

谷可成的出现引起了左良玉的警觉,他立刻把自己的人马撤退到了随州。金银、钱财、女人都抢到了,报功的首级也有了,现在正是左镇最怠惰的时候。左良玉五年前就因为这个吃了闯军的亏,这次他不会再犯相同的错误了。虽然他弄不清谷可成有多少人,但他也不打算冒这个险。

左良玉一撤,惠登相和李万庆也就跟着撤离,麻城总算暂时恢复了平静。谷可成在本地乡勇的配合之下清剿散兵游勇,将之收编了不少,再加上一些本地的难民入伙,清点人数的时候,谷可成不由得吓了一跳,算上家眷,自己麾下已经有两万多人了。

新收编的溃兵中也着实有不少能打的,这样的力量已经足够谷可成自成一路反王了。但他一点没有这样的想法,现在满脑子想的都是怎样设法与主力会合。

大别山的山寨容不下这么多人,把他们带回河南安置也不现实。河南各寨每天都有饥民来投,人口承载能力早就超过了极限。之所以能撑到现在,是因为日常打土豪攻坚的时候死一批,被官军围剿死一批,人口太多爆发疫病死一批,这才勉强维持着平衡。之所以闯军占领了湖南之后就急于把家眷向南转移,也有这个原因。

湘赣粤桂地区也在闹饥荒,但毕竟地域广大,安置两万多人还是能做到的。可是麻城到岳州有七百多里的路程,想通过还是难度很大的。

谷可成对湖北的地理不熟,所以汤志、柯禹舜、刘文秀、明承祖、洪楼先等人的意见就很主要了,还有张以泽和李时荣,也都参与到了方案制订的工作中来。但是谁也没个主意,以往最多送几百人,不管走白道黑道,怎么都能送,现在这可是两万人。

最终还是谷可成拍了板:“没办法那就硬打过去,怕他个球!”

闯军要走了,麻城乡绅的处境却尴尬至极。梅之焕被放出来之后,气得直跳脚,骂他们怎么敢干这样的事情。平时和官军有小冲突不算什么,怎么敢勾结流寇来打官军?左良玉军中有宦官监视,一旦参奏朝廷,大家都有灭门之祸。无奈之下,梅之焕也只能弃了已经被烧得七零八落的宅院,全家逃入大别山,投奔大岐寨寨主王光淑去了。

此时官军的兵力尚在集结当中,除了河南总兵张任学火急火燎地把队伍拉到了信阳州之外,其他十九位总兵居然谁也没动。

张任学乍得崇祯信重,豪情万丈,一接命令便带兵南下,他也不想想,为什么其他那些打了这么多年仗的总兵谁也不动?外行带兵还不算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外行还坚定不移地自己比那十九个内行加在一起都聪明。

河南兵连开拔费都没凑够就出发了,一路上不断有人掉队。军队走得太快,补给跟不上,于是士兵就抢劫老百姓的粮食。张任学砍了两个人想以儆效尤,结果当天晚上就发生了哗变,几百人鼓噪逃回驻地。等到他赶到信阳,三千兵马已经只剩下一千多人。

就连孙应元、黄得功这些出身于天子亲军勇卫营的军官,都表示现在不宜出兵,最好等到秋后。一来天气转凉,不必在严暑之际深入南方。二来楚饷能到位一部分,可以稳定军心。三来到了秋收时节,朝廷就算不发粮食他们也能自己向地方摊派解决。

孙应元、黄得功、曹变蛟、贺虎臣这些人对于崇祯都非常忠诚,为了皇上死都可以,但是不发饷不行。殉国是只要有主观意愿,努力之后就能做到的,但不发饷就不能打仗是客观规律,当将领的再忠诚也没用。

崇祯也知道,自己规划的这个行动太过庞大,全部军饷到位要很长时间,因此也只得默认了秋季进兵的方案,只是稍微提前了一点,要求所有参战部队七月一日以前必须离开驻地,违者军法从事。

崇祯已经由过去的说一不二,变成需要和将领们讨价还价了。崇祯也意识到了这一危险的信号,但是他并没有别的解决方案,照着自己的原定计划一条道走到黑:绥靖东虏,痛剿闯贼,先灭流寇,再平辽东。

计划之周密完善,不亚于把大象装冰箱里需要几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