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磷火常同日色鲜 > 第42章 纲领

磷火常同日色鲜 第42章 纲领

作者:项天鹰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2-25 03:20:08

第42章 纲领

卢象升与刘文兴聊了很久,这还是他第一次对流寇的江湖有这样直观的了解。

刘宗敏长于军略,仇视官绅,性情果毅,在李自成拿不定主意时能一锤定音;田见秀有独当一面之才,是忠厚长者,仁而近迂;刘芳亮骁勇善攻,为人豪迈,用兵长于迂回,冲阵长于用骑,在政务上较弱;袁宗第不温不火,是全能型人物,毫无特点但用在哪都放心;谷可成善野战,率领重甲兵突阵为闯军最强,除王瑾和田见秀外,以他最无私弊;李过谦退而深沉,出手狠辣却无权力欲……

卢象升深深感到,自己之前靠奏报得出的很多结论都是错的。虽然之前他也询问过很多降卒,但其中没有一个像刘文兴这样在农民军中身居高位,对整个反王群体有全面而深刻的了解。

虽说早就知道闯军在湖南建立官府,可卢象升原本并不太相信这些草莽汉子能成事,他更担心赵胜、刘国能、郭汝磐这些人。尽管都知道“秀才造反,三年不成”,但是这几个秀才造反七八年,完成了从秀才到军阀的转型,那就非常危险了。

现在通过刘文兴对闯营有了直观的了解,卢象升的判断也不同了。最让卢象升感到不同寻常的,是王瑾在军营中搞的教育。

王瑾那套外儒内不知道是什么玩意的理论体系,虽然非常简陋,但能够自圆其说,而且已经足以成为一个政权的指导纲领。概括来说,就是“抗清救国、铲除贪官、清理冤狱、招揽人才、赈灾垦荒、限制租债、均平赋税”这七大纲领。

让纳敏夫来看的话,一眼就能看出这是“民族、民权、民生”的超级削弱妥协版本。甚至把“均田”解释成“清丈田地”和“摊丁入亩”,而把实质上的均田称为“垦荒”。都是些不动摇地主阶级统治地位的改良措施而已,一点革命性都没有。

但是在卢象升看来,这样的纲领杀伤力才最大,借闯军兵强马壮,不依赖士绅的时机,一举扫清一批弊政。限制而不彻底剥夺士绅的权利,甚至让寒门士子有更多出头机会,这会拉拢一大批读书人为其所用。一旦流寇和读书人合流,天下的根基就要动摇了。

更要命的是,王瑾对于一般流寇只会拿来当柴烧的儒经兴趣浓厚。除了四书五经之外,对于董仲舒以降的其他理论一概不认,对程朱理学更是彻底否定。甚至有“打倒程朱,救出孔孟”“青铜兴,禅让终,铁器用,始皇出”这样的狂放之语,对《论语》《孟子》凭着己意解读一番。

虽说解得粗陋鄙俗,然而现在王瑾总制两广,有权有钱,已经有何吾驺这样的名士叛明投靠,何愁不能多收买几个儒学大师,作一套自己的四书五经注解来,甚至强制以此作为科举内容。以此种教育方式,将闯军头领的子弟培养成“武装儒生”。将孔孟大义、钱粮刑名之术和军事训练结合,寻常儒生怎能抵敌。

如果大约翰知道这件事,倒是很好理解王瑾的想法,这家伙是想当儒教宗教改革的教主啊。卢象升没有这种思维,但也能感觉到此人野心非小,精神物质一把抓。

最可怕的是,这样的人竟然只是闯营的二把手,而且李自成竟然还这样信任他。

卢象升也是六门功课都学全了,上后台能拿整份工资的真儒生,素来支持儒生也该骑射的观点,也曾经在自己的辖区内推行过,但收效甚微。在现有体制内变革实在是太难了,就算王瑾没当流寇,而且被崇祯皇上发现并提拔了,他能当两广总督吗?就算当了,就他这个作死的劲,有几颗脑袋够砍?

不过卢象升还是感到很庆幸,高迎恩、刘文兴这样的人能够成为友军,已经很值得高兴了。国难当头之际,这些草泽豪士纷纷为朝廷所用,共击胡虏,足见大明近三百年遗泽人心尚在,忠义之士所在多有……

卢象升也未必不知道高迎恩、刘文兴他们为大明拼命是因为大清的衬托,但他努力不往那方面去想。战局已经这样艰危,就别给自己心里找不自在了。

就在这时,城外突然又响起了一阵震天彻地的喊杀声。亲兵杨陆凯捧上卢象升的腰刀:“制台,看来今晚又不能睡了。”

卢象升拿起刀掂了掂,反倒不觉得疲惫了:“来便来,再把他们杀退便是,我这铁打的大名府,谁也别想进来。”

“上城!上城!”虎大威招呼着自己的部下。杨国柱瞪着满是血丝的眼睛:“流寇尚且拼命,我等深受皇恩,岂能后人。”

“你们只管上城,老子要睡觉去了,大半夜的爬城墙,鞑子疯了吗?这是骚鞑子的疲兵之计,你们这帮傻帽就去陪他们练嗓子吧。”武大定说着风凉话。虎大威和杨国柱都对他怒目而视,虽然他很可能是对的,但也不必说得这么直白。

“鞑子”这个词在清朝以前并无贬义,只是对长城外民族的泛称,女真人和蒙古人自称“鞑子”都很正常,是清朝干的一系列烂事和文字狱,才把“鞑子”这个词搞臭了。但当着虎大威这个蒙古人的面特意强调“骚鞑子”,显然就是故意找茬了。武大定哈哈大笑,带着自己的人撤下去了。

武大定这回倒是说得很对,清军只是呐喊放炮,并不真的攻击。卢象升到城头巡查之后,命令虎大威和杨国柱分派部队轮流值守,不必惊扰。大名府城戒备森严,对于敌人挖掘地道也做了充分的防备。就算清军真的进攻,短时间内也不会登上城头,守军有足够的时间反应。

十二月二十五日早上,清军撤了下去。与此同时,还有更多卢象升的老对手正在向大名集结。

“协台,前面遇上一队和尚,约有数百人,又有俗家随从数百,称是奉调进京勤王的少林僧兵。”杨彦昌禀报道。刘国能说:“那就让他们跟在我们后面……什么?少林僧兵?”

明朝有三大僧兵群体:少林、伏牛、五台,而据刘国能所知,除了五台山离京师太近,闯军不敢下手之外,河南的少室山和伏牛山已经成了闯军的营盘,怎么还会有什么僧兵勤王?

本来负责对付张献忠和罗汝才的倪宠、刘良佐、刘国能、马进忠四部兵马也奉调勤王,由南直隶战场赶赴京畿。刚刚招安的刘国能一心精忠报国,走在第一个。这队突然出现的僧兵,引起了刘国能的注意,恐怕有第三股力量要参与这场明清之间的大战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