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磷火常同日色鲜 > 第43章 僧兵

磷火常同日色鲜 第43章 僧兵

作者:项天鹰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2-25 03:20:08

第43章 僧兵

这支勤王僧兵由五百名僧人和五百名俗家人组成。僧人们都穿着改短的僧袍,但是僧袍下面是铁甲或者绵甲。虽然很多人的甲胄都很破旧,但好歹都有防护。每个僧兵都腰插短戒刀,手执七尺大棍。他们的棍上加上了五寸长的尖刃,类似戚继光创制的夹刀棍。

俗家人都穿着平民服色,其中一百人使用长枪,穿着皮甲,因为僧人不能穿皮甲,所以皮甲都给他们穿了。还有一百名鸟铳手、五十名弓手,都不着甲。剩下的二百五十人是真正的随从辅兵,只装备短刀甚至普通棍棒。

“贫僧海山,参见协台。”为首的僧人打了个稽首,这是个三十来岁的高大僧人,须发剃得十分干净,神情刚毅,从气质上一眼就能看出他是练家子。刘国能检查了他的文书,没发现问题,他们的确是嵩山少林寺的和尚,皇帝降圣旨调少林僧兵参与抗清,河南巡抚发的路引,手续齐全,无可挑剔。

刘国能死活也想不通这是为什么,少室山明明就是李自成的地盘啊。

五年前,王瑾攻占了少林寺,但仍然维持寺庙的正常运转,甚至接待香客,以少林寺的名义结交官府。少林寺和云岩寺的僧兵在大明朝是在册的,明朝仍可能征调他们打仗,所以王瑾仍保留了僧兵组织。

新的僧兵完全受闯军控制,他们的待遇比一般士兵略高,有比较充足的豆类和坚果的供应。在这种大灾之年,就算王瑾制定了比一般士兵严格得多,即便在佛家也属严格的清规戒律,尤其禁止婚娶,愿意剃度做和尚的人也大有人在,甚至出现了抢着出家的情况,剃度名额根本不够。

王瑾的饭当然不是那么容易吃的,既然他给了僧兵高待遇,就对他们有高要求。

僧兵首先是僧人,其次才是士兵。饥荒中的河南是各种会道门活跃的地方,对付这些“邪魔外道”,单靠武力是行不通的,必须有道教、佛教这些世俗化程度很高,被官方认可的正统宗教去争取基层信众。

普通的信众大部分还是为生活所迫的饥民,闯军发动百姓的手段对他们同样好用,但用宗教填补他们的精神空虚也很重要。因此僧兵们不仅要学习佛家典籍,还要学习如何传教。他们的传教方式结合了闯军的手段、王瑾的知识,乃至于天主教、各种会道门以及当年的红巾军用过的办法。虽然很多闯军将领对佛教毫无兴趣,但也必须承认,用这种方式来组织民众是非常有效的。

作为僧兵,练武自是必须的,僧兵们的操练任务也很重。闯军不许他们持有热兵器和弓弩,甲胄也是临作战前才发给他们。但即便如此,僧兵们的战斗力还是非常可观,有一般的官军营兵甚至家丁的水平。

指挥僧兵的是罗汉堂首座海山,少林寺本来并没有“罗汉堂首座”这个职务,是王瑾新设的。不过海山并非王瑾安插进来的人,而是真正的少林僧。他武功高强,而且不是不守清规戒律的假和尚,而是精通佛法,戒律精严。闯军占领少林寺,被他视为僧侣不守戒律、不敬佛祖导致的因果报应,他对于王瑾清理少林的做法很赞成,认为那些假和尚就应该通通还俗才对。

虽然王瑾送来的新和尚大部分也都不是因为心慕佛法才出家的,而是为了吃饭,不过海山对此还是比较满意的。毕竟这些人多为淳朴的农民,只要善加引导,可以变成真正的佛家子弟。

海山向王瑾提出,少林寺是受皇封的,不能参与造反。赵德方、张文朝等闯军头领都对此很不满,不造反,我们养这些人干什么?不料王瑾却答应了。五年来,他倒也没让少林僧兵闲着,不断安排他们对付各路会道门,打那些不服从闯军又祸害老百姓的土匪。实在闲着没事干的话,还可以种菜,乃至于参与各种工程。

河南的地方官不见得每一个都没发现少林的异常,但他们手上又没什么确切证据。少林寺的路子很野,在朝廷中是有靠山的,万一告不倒他们,反倒祸及自身,还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于是,闯军占据少林寺的事竟然就这样欺上瞒下了五年之久。

由于洪承畴和杨嗣昌的主力深入南方,所以崇祯把北方能调的兵都调来勤王了。他想起当年少林僧兵参加抗倭的事情,于是下了一道圣旨,让少林僧兵也来参与勤王。海山与赵胜商议之后,决定带五百僧兵出阵,赵胜和李际遇、陈金斗也带了五百俗家士兵扮作随从和乡勇与他们同行,留赵德方和张文朝留守河南的山寨。张天琳另选士兵千余人,进入太行山区和武自强会合。

前年闯军在清军手上吃了亏,高迎祥战死,闯军上下都憋着一口气,急欲报复。虽然主力都去了南方,留在河南、山西的兄弟们没有和清军正面对决的实力,但好歹也要袭击一下下乡劫掠的清军小部队,出一出胸中恶气。

海山也是个有理想的正经和尚。他认为,少林武僧的名头被一群不肖之辈败坏了,若要重振少林荣光,如今正是时机。只要能在抗清战场上立下功劳,今后世人提起少林寺来,依然要尊重景仰。

“大师虽为方外出家之人,却也不减忠贞,抗虏御敌,保国安民,实为我辈楷模。”自从招安之后,刘国能的读书人作风恢复了不少,“某见贵寺乡勇所用鸟铳很是奇特,可否借来一观?”

刘国能注意到,这些“乡勇”使用的鸟铳分为两种,一种是常见的普通鸟铳,而另一种看起来个头儿更大一些。

海山也知道刘国能想看的是哪种,让小沙弥传出话去,不一会儿,李际遇亲自送了一支大鸟铳来。刘国能把玩了一番,又命人试放了一铳,感慨道:“此铳威力近于斑鸠铳,却轻便得多,不需支架,真乃利器也,不知此铳何名?自何处购来?”刘国能知道少林寺是绝不可能自己研发出这么好的武器的,肯定是买来的。

海山说:“此铳乃是商人自襄阳贩来,故名‘襄阳铳’。”刘国能对这个答案不甚满意,襄阳绝不可能是这种大鸟铳的原产地。但海山或者是真不知道,或者是知道了也不肯说,再问他也没什么用。刘国能唤过亲兵,安排海山等人去休息了。

海山一走,刘国能又把杨彦昌叫来,嘱咐了一番,这支僧兵和他们的随从身上有一股刘国能太熟悉的味道了。刘国能虽然奇怪他们的来意,不过刘国能很确定,这些人绝不会是来和自己为敌的。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