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磷火常同日色鲜 > 第26章 赈灾大考

磷火常同日色鲜 第26章 赈灾大考

作者:项天鹰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2-25 03:20:08

第26章 赈灾大考

现在天下分裂为六,明清两朝与四大反王各有自己的地盘,各有自己的施政。在这场大灾面前,大家的水平都展露了出来。对于这六家官府来说,此次灾情是一次大考。

毫无疑问,大明考了倒数第一。为了稳住开封、归德的近十万军队和南直隶洪承畴控制下的七万大军,漕米要优先保证军粮。再加上军人家属和南逃官员及家眷所需粮食,崇祯根本不敢留出老百姓的份额。谁知道明年张献忠还肯不肯送粮食呢?

在明统区,各地官员甚至还按照惯性照旧征收赋税,百姓饿死者、食人者、流亡者、暴动者不计其数。但几个府的老百姓,就算全都造反,又怎么敌得过十七万明军。

闯军和西军将领多有建议趁机攻击明军的,可是难民成千上万地涌入他们的控制区,以惊人的速度消耗着他们的粮食,过去他们是流寇,只管杀官造反,对百姓能救济则救济,救济不了的话,也没人觉得这是他们的义务。

可是现在,他们是官府,百姓理所当然该归他们救济。而且现在清军在进攻,他们在防守,如果赈济不了灾民,则河南不稳,何以抵挡清军。面临这种情况,他们只能暂缓进攻,先调集物资。

清朝的表现堪堪及格,算是个封建王朝的正常水平,把灾民救济一批,饿死一批,再辅以**。因为是战争期间,清朝的表现问题百出,但也能看出,他们是有能力维持一个普通的封建政权的。

闯营和西营辖区的灾情按本时空标准不算严重,就不参评了,曹营和包营的表现,都算得上超水平发挥。曹营有自己的新建的行政队伍,而纳敏夫除接手大巴山、千陇山、商洛山中的一些闯军山寨,得到了少数懂胥吏之道的闯军老兵之外,全靠明朝降官和新考上来的穷秀才。即便如此,纳敏夫在此次赈灾中的表现也不逊于罗汝才。

明末的饥荒的确很严重,但绝没有严重到无可挽救的程度,正相反,但凡是个正常的官府,谁都能遏制饥荒。就拿顺天安民营来说,官还是明朝的官,兵还是明朝的兵,纳敏夫和贺兰也并不比洪承畴和孙传庭更有能力,可是在他们的治下,饥荒就是减轻了。

因为他们敢在陕西全境完全免除赋税,地方官没有征税的考评压力,赈灾效果成了评价政绩的核心标准。在百姓抗租,甚至逼迫大户放粮时,官兵不去镇压,反而官府会派一些小吏来拉偏架,“劝”大户们破财免灾。这当然不可能保证所有人都不饿死,却可以用一点希望将大量的饥民留在家乡,不形成流民潮。老弱依旧会饿死,但青壮能活下不少,挺过灾年之后,恢复生产、恢复人口就都更容易了。

许多农民分到了抛荒土地和被杀官绅土地,变成了小自耕农,收入提高了一些,对于自然灾害的抵御能力也就略强了一些。比如说过去赶上这样的灾年,家里五个孩子都得饿死,现在可能只饿死两个。而且也不是因为彻底断粮被活活饿死的,都是因为吃得太少营养不良,得个风寒就死了。

这个时代的农民没要求什么,想卖儿卖女地凑合活着而已。哪怕官府有一点救济,让他们觉得明天还能吃到点东西,有这一线希望吊着,他们轻易就不会选择造反。

造反总得有个目的,一般都是吃大户。现在大户在官府的勒逼之下放粮出来了,会选择吃大户的人就大大减少。虽然依旧还有,但对于一个封建王朝来说,这也在可控范围之内。

几个县的百姓抢粮,杀了十几个士绅,闹过了也就算了。对于这些暴动者,清军一般会选择镇压,罗汝才和纳敏夫一般会选择招安首领,其他人给几块饼子遣散,结果都是一样的,不会威胁政权的根基。

这么简单的办法崇祯不是不懂,可是他做不了。不征粮,他的十七万大军及他们的家眷,还有开封城里的朝廷和周藩宗室吃什么?而以王朝末期的行政效率,只要征粮就必然产生大量中饱私囊。

崇祯要是想整顿吏治,人家贪官污吏现在有的是选择,天下有六个朝廷,投奔谁不行?就算李自成那边有洁癖容不下他们,大清对他们可欢迎得很。

再说了,崇祯用什么人整顿吏治?派朝里的官去查地方官,老子查儿子,查到最后还不就是个屁,收拾几个小鱼小虾了事。派勋贵、太监去,他们比地方官更贪,就算去了也是去分账的。

开封、归德的士绅,崇祯敢动吗?逼他们拿出粮食来,朝廷是不打算在开封地界混了吧。用军队威逼这些人纳粮虽然可行,可一旦军队深入基层,打压士绅,那就成了军队一家独大的局面,祖大寿、吴三桂这帮人也不是不会征粮、不会管民政,只不过是过去没这个权力罢了。派军队去压制士绅,那崇祯就成汉献帝了。

李自成、张献忠、罗汝才、纳敏夫可以这么干,是因为他们都是军队的创始人,一手把队伍从无到有带出来,根本不需要任何制衡手段。军队在他们手上放得出去,也收得回来,毫不费力。而崇祯没有这样的本事,所以必须用文官和宦官牢牢拴着军队的笼头。现在这种约束已经摇摇欲坠了,崇祯更不敢再打破其实早已崩溃,只是靠着惯性勉强维持的平衡。

做学生的考不及格,没什么大碍,做皇帝的考不及格,可就不止掉脑袋这么简单了。

此时,还有一个人在参加考试。

山东青州府莒州日照县的石臼岛寨位于一个伸入大海的半岛上,是明朝安东卫后千户所的所在地。港湾中停泊着一支庞大的舰队,少数是西洋船,大部分都是中式的大型海船。南风起后,这支舰队便从宁波北上,日照是他们的第一个目的地。

“那边有一座龙神庙,当年宋将李宝率水师北伐,就曾屯兵于此,在龙神庙祭拜。随后火烧金兵战船,全歼其水师。只可惜,这一次金兵的水师太烂,没有船可挨我们的炮轰。”

指挥这支闯军水师的是陈奇策,他的任务是联络山东义军和登州、辽西的明军,为他们提供支援。

在日照接应他们的山东义军首领,是袁时中、易浩然、马进忠和杨彦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