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磷火常同日色鲜 > 第36章 虞坂古盐道

磷火常同日色鲜 第36章 虞坂古盐道

作者:项天鹰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2-25 03:20:08

第36章 虞坂古盐道

“谢头领回来了!”一群士兵簇拥着谢迁上了山。虽然山西闯军的军官们大多受封官职爵位,但平时做的还是打家劫舍的买卖,所以依旧习惯用绿林称呼。

谢迁介绍道:“木大哥,这位是孙远兄弟,过去是孙抚台的亲兵队长。”

孙远大致介绍了孙元化那边的情况,他和邓阳保护孙元化、韩源等一干从太原逃出的官绅躲进了晋西南的中条山中。他们聚拢孙元化的家丁,马祥麟、张凤仪夫妇的残部,零散明朝溃兵,一部分当地乡绅的团练,绿林好汉及饥民,拉起了小两千人的队伍。

但是这支队伍的生存状态十分艰难,和清军打了几仗,输得很惨,死了不少人,现在也只能躲进大山之中,靠少数乡绅接济和抢劫为生。

所谓“邓阳”,就是郭升的化名,他在紫荆关之战中诈死埋名,投入孙元化麾下,现在孙元化都变成山大王了,他也没必要隐瞒身份了。当初在大名府时,赵胜蜡丸传书,给了他木怀玉的联系方式,让他有事到王屋山中的山寨联络,于是他便和木怀玉搭上了线。

孙元化脱险之后,也没为此太感到遗憾,反正他的政治生命已经终结,**生命是死是活倒无所谓。他的家乡现在是张献忠的地盘,他也不怕崇祯报复。郭升要进山,那便进,凡事都交给了郭升和孙远。郭升也知道,这种指挥上千人占山为王的行动孙元化帮不上忙,修建营寨什么的有韩源负责也就够了,让孙元化先歇歇吧。

孙远说:“我们得知消息,岳讬率领约三万兵马,正驻扎于泽州。东虏恐怕秋后将有大举,孙抚台派在下前来向贵军报讯。”

木怀玉说:“你们既在中条山,把消息送到陕州告诉曹营的人不就行了。”孙远说:“毕竟我们不是同一系统,贸然联系,恐怕曹帅未必肯信,反而误事。”

木怀玉笑道:“你可知曹操为什么绰号‘曹操’?若是连这等分辨虚实的本领都没有,他也做不了这个大元帅了,你们特意到我这里来绕一圈,才叫误事呢。不过也要谢谢你,我把这个情报送到郑州去,也显得我这个山西果毅将军做了些正事。”

其实木怀玉早就发现清军南下了,闯军在王屋山还有个大寨,怎么会不知道泽州的事情。但是孙远既然来提供情报表示友好,他一定要欢迎。他也知道,孙远来此不会只有这点事情:“贵军现在生活如何?有什么我们可以效劳的?”

孙远道:“效劳可不敢当,只是的确有些麻烦,要拜托贵军援手。”木怀玉说:“我军的宗旨是,只要是抗清的友军,一定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提供帮助,贵军有什么需求,尽管开口就好。”

孙远说:“虽然中条山北麓就有盐池,但岳讬此酋甚是狡猾,早早派兵守住了盐池。单靠绿营兵是守不住的,他便把盐池的开采承包给了附近的豪绅,让这些人组建‘护盐队’,敢有贩私盐者格杀勿论。这些豪绅有钱,又是族人众多的地头蛇,现在护盐队已经有了几百人。我们之前从虞坂古盐道偷运私盐,这些盐狗子勾结绿营兵伏击了我们,死了七十多个兄弟,这条盐路也断了。”

虞坂古盐道是西周时的虞国修建的运盐道路,因为盐池实在是太重要了,这条路在另一时空一直使用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修公路的时候。传说中伯乐识千里马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那匹千里马拉的就是盐车。横亘在道路上的锁阳关是当年晋国和虞国的边界,“假途伐虢”的故事中,晋国借的就算这条路。

除了盐,中条山明军还缺少很多东西。岳讬知道这里是各种势力错综复杂的地方,因此向那些投效清朝的乡绅分发武器,甚至安排一批绿营老兵退伍,到中条山地区担任乡勇教师。这些乡勇想对付闯军、曹军的主力部队自然是不可能的,就算碰上当年王嘉胤、王自用那样的流寇大军也只有被碾压的份,但是对付各家山寨和明军的散兵游勇,这些民间团练却非常有效。中条山明军现在不足两千人,无力击破这些乡勇,因此就无法深入基层,筹措粮饷甚至服装都遭遇了极大的困难。

武器装备同样无法补充,火药全部用完,火铳都成了烧火棍。盐池附近有大量的硝出产,但护盐队同样把持着硝的销路,想要夺硝必须经过一番苦战。

明军既缺少粮食食盐,又缺少武器装备,战斗力进一步下降,和乡勇开打之后没法迅速破寨,只要乡勇坚持一段时间,绿营兵就会来增援,明军便只有逃跑的份。清朝接管山西之后,在整肃绿营兵纪律上着实下了功夫,现在的绿营兵不再像之前做明军时那样对救援乡勇漠不关心了。有了军饷和纪律的约束,他们的出战积极性高了许多。

再这样下去,中条山明军迟早被清军困死,郭升只能选择向友军求救。

与他们邻近的曹营也面临吃盐难的问题。河南原本吃通过虞坂古盐道送来的晋盐,后来潞王府、福王府垄断了食盐的销售,来自南直隶的淮盐大行其道。曹营攻克洛阳后,淮盐便不再运来,虽然曹营从搞走私的明军手中也能买到淮盐,但价格高了许多,山西沦陷,晋盐也运不来。

西营夺到了扬州府东部的一些盐场,但这会儿正忙着清算把持盐场的豪强,首先要保证江南食盐的稳定供应,要向外卖盐还早着呢。河南人除了零星的私盐,就只能吃闯军控制下的商人贩售的广东盐,这些盐千里迢迢运来,价格也很高昂,河南百姓不得不过着不做重体力劳动就不吃盐的淡食生活。

李自成虽说像对待粮食问题一样下令平抑盐价,但也不能平抑得商人没有利润,那样的话他们便压根不贩盐了,靠官府组织贩运可没有那么高的效率,老百姓从吃高价盐变成没盐吃,只能更惨。无论是在安庆发出指导性命令的李自成还是前线的王瑾和后方的田见秀,都不敢随便用行政命令压价,故而河南盐价一直很高。

好消息是,纳敏夫在陕西恢复生产的工作搞得还可以,陕西的盐池又开始出盐了。纳敏夫在陕西除了抄家没有其他获得大宗贵金属的渠道,他急需把盐换成银子,再去购买粮食、武器和换马用的茶叶等关键物资。南边的四川是有盐井的,秦盐难以打开销路,因此东边的河南就成了纳敏夫主要的市场开拓方向,罗汝才也很支持他卖盐过来。

而中条山明军面临的情况是:我们没钱,但我们想吃盐。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