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磷火常同日色鲜 > 第59章 白粮

磷火常同日色鲜 第59章 白粮

作者:项天鹰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2-25 03:20:08

第59章 白粮

“这都是上好的白粮,往年要运到京城去的,我们家元帅说,抗清是国家大事,友军有难,必得鼎力相助,特意叫我们平价卖到河南来……”薛掌柜极力诉说着,王瑾心说你当我不知道?张献忠说的明明是“就算喂狗也不给崇祯一粒粮食”。

反正有粮食来就是好事。这位薛掌柜是张献忠手下的商人,张献忠在南京市着实抄了不少闯军的政策,其中也包括帅府投资商号。

薛掌柜原本是个奴仆,后来在做伙计的时候展现出颇高的商业天分,最终成了为主人打点产业的职业经理人。江南奴变时,他杀了自己的主人,把主人的产业甚至妻妾都接手了。

薛掌柜的主人多少有点冤枉,这个富商虐待过很多奴仆,可唯独没虐待过薛掌柜,因为薛掌柜能替他挣钱。他家里那些做杂役、做苦力的奴仆杀他是他罪有应得,薛掌柜虽然也被他剥削,可还没严重到非要杀人来报复的程度。

薛掌柜对主人的不满积累已久,虽然主人不打他,也给他些钱,但是他认为,你的产业都是我替你挣下的,凭什么你大碗吃肉,只给我点残羹剩饭?若是在平时,这不满也没什么,但是在这个天翻地覆的时代,就足以成为杀人动机。

薛掌柜也不能算个好人,和汤志、钱大那种有理想的行侠仗义的奴仆领袖绝不是一路人。那些人想的是天下无奴,而薛掌柜只想自己不做奴。他当了豪奴之后倒也不打骂别人,偶尔还能发善心施舍一点小钱。他也放贷,只不过从不把人往死路上逼。虽然只是比道德底线略高那么一点,不过在这种吃人是常态的年代,已经足够让其他奴仆们对西营说:“薛掌柜是好人,不是仗势欺人的豪奴,不要杀他,他还帮我们杀了主人呢。”

主人死后,他的家产被西营没收了一半,剩下的归了所有奴仆。但是总不能所有奴仆一起管理,于是就都折成了股本,大家公推薛掌柜等几个人继续做掌柜,其他大部分奴仆不参与管理,只按股分红。西营同样不能把商号拆走一半,于是也算成股本,让薛掌柜一并管理。

靠着为西营输送粮食,薛掌柜迅速发家,生意做得比他过去的主人更大。河南打仗、闹灾,在他看来都是好消息,无论士兵还是灾民都需要粮食,仗大得越大,灾闹得越凶,他的生意做得越红火。

薛掌柜是个聪明人,他知道自己的产业是怎么来的。首先是因为江南奴变,他才能反奴为主。其次是张献忠选他做承包商,让他傍上了大腿。最后就是西营和闯营、曹营的良好关系和长江、汉江上的良好治安和合理税收,让他在从松江到南阳的这条商路上畅通无阻。

王瑾很喜欢和这种人打交道,薛掌柜按任何年代的价值观都不算好人,但他这样的人在任何年代都会是被需要的人。

这个人能做到不忘本,倒不是因为他多爱自己出身的阶级,而是因为他懂得奴仆起义的力量,不希望和自己昔日的主人有同样的下场。这个人对义军也有足够的忠诚,不是因为他多爱义军,而是因为他知道谁能让自己赚钱。

这就很好,不可能指望一个国家里的中层、上层都道德高尚,但是起码得要求他们理智,不能和明末这帮“清歌于漏舟之中,痛饮于焚屋之下,而不知覆溺之将及也”的蠢才一个熊样。

这些在另一时空被陈子龙痛斥的蠢才们,如今在张献忠治下很不好过。在王瑾看来,张献忠的政策是比较危险的。张献忠杀人比李自成更多,闯营有流放之制,西营则没有,要么不治罪,治罪就杀头抄家,连罚银都省了。

在土地关系上,张献忠倒是没瞎折腾,采用的是类似太平天国的着佃交粮制度,这是被另一时空的历史证明有效的。而佃农一旦直接向官府纳粮,哪里还肯交租给地主。今年秋天正是江南各地奴仆起义、佃农起义余波未息的时候,大批的地主根本收不到张献忠理论上允许他们收的租子,若是去官府告状,县官多是穷秀才或薛掌柜这样出身的人,又怎么告得赢。

太平天国的乡官制把大量的中小士绅吸纳进了自己的管理团队,利用他们实现了快速建立统治的目的。这些乡绅中也有不少人为太平天国尽忠死节,出仕太平天国的举人张谦被杀之前还有“遗臭千秋首不回”的壮语。但是许多投效太平天国的乡绅作为包税人把持地方,把清朝官场贪婪陈腐的风气带入了太平军中,又成为了鱼肉百姓的新祸害,甚至有不少压根就是原来的那帮包税人,换汤不换药。太平军军事行动不断,物资需求极大,而乡官们利用征收的机会上下其手,大发横财,使得太平天国离当年“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越来越远。

张献忠倒是没犯洪秀全这样的错误,可是他信不过士绅,只用穷秀才和识字的奴仆,让士绅连合法的地租和利息都拿不到,倒是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了,可也难以建立稳固的统治。

而一旦士绅地主发动叛乱,张献忠在镇压的过程中又习惯于对于所有反抗者一概格杀,难免杀戮过多,将老百姓也牵涉在内。这样一来,再加上外敌夹攻,西营的统治就难以维持了。

不过王瑾也不会对张献忠提什么意见,他一个外人,能说什么?农民起义者应该对士绅团结到什么程度这个问题,自从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以来,历代农民起义者研究了一千八百多年,哪个研究明白了?凡事都要有度,在背叛农民和被地主剿灭之间,到底哪里才是能调和两个阶级利益的平衡点?在这个问题上,王瑾从来不敢说自己搞懂了。闯军采取的很多政策看起来效果不错,但是多年的军学教育提前储备管理人员的结果,不能作为封建社会的常态,张献忠更是根本没法学。

而且张献忠也在不断转变,上次在南京他释放了一大批不肯投降的江南名士,就与他另一时空的做法颇不相同。这些人先是被送到了左良玉那里,左良玉死后又被洪承畴接收,现在还在给洪承畴找麻烦,这些名士掌握着舆论,洪承畴想抢点粮食都要顶着巨大压力。

王瑾看着堆积如山的粮食,心里多少安定了一些。皇太极想耗,那就耗着,闯军固然会花费大量的钱财,但同时也有了更多清丈田亩、修建水利,教育兄弟的时间。根基已经扎下了,皇太极不足为惧,王瑾反而更担心,将来闯营和西营、曹营的关系究竟该如何相处。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