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磷火常同日色鲜 > 第60章 荀子

磷火常同日色鲜 第60章 荀子

作者:项天鹰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2-25 03:20:08

第60章 荀子

此时的武昌,仍是一副繁荣景象。虽然市民们时不时抱怨“今天的米又涨价了”,但大家毕竟还吃得上饭。奉天倡义营的中枢设在这里,带来了大量的消费,而且在自己的老巢,哪怕为了装样子,赈济穷人的粥棚也得一直开着。再加上武昌周边河湖众多,修建水利设施解决了一部分就业,目前武昌的整体局势还是相当不错的,连个造反的都没有。

没错,不管基层老百姓多穷,只要没人造反,那妥妥的太平盛世,毕竟另一时空农民起义不断的康雍乾三朝都好意思自称盛世,那现在闯军治下真说得上河清海晏,万民康乐。

不过作为现在闯军内政方面掌舵人的田见秀,他非常清楚这个太平有多脆弱。他刚刚从云南回来,就有一堆事情压在他头上。

广东查出一起贪赃大案,还牵涉人命,杀了三个人,流放到台北的多达五十一人。

江西有田兵管事收税时横行不法,拷打农户,被人敲闷棍打死了。闯军派人去调查,抓了十几个人,当然抓的是他的同伙,不是打闷棍的人。现在的闯军还能信奉“杀贪官有理”的价值观,只是不知道还能维持多久。

湖北提前下雪了,各地都上报有人冻死。田见秀下令施舍冬衣,让官府指挥僧道,用废官署、废官仓和寺观庙宇收容无家可归之人。不过他心里也清楚,这点措施不顶什么用,该冻死人还得冻死人,顶多少死几个罢了。

下了雪,武昌城外的工地也停工了,结工资的时候发生了冲突,帅府的御用商人派去的管事被工人打伤了,原因是有几个受伤的工人没领到抚恤。李自敬已经跑去处理了,查实之后,少不得还要再往台北送几个人。

闯军现在的政策是鼓励老百姓闹,国家这么大,地方官要是出了蛀虫,老百姓不闹,我们怎么知道?其中自然也不乏地痞流氓趁机讹诈的,也有士绅雇人闹事要赶走自己不喜欢的地方官,但毕竟地方官手握大权,各县掌旅更是刀柄在握,想和他们斗还是要掂量掂量自己的斤两,轻易也没人敢用这个办法。而且上面派来查案的人中必定有经历多年农民战争的“老贼”,地主和农民这点事他们什么没见过,分辨是非曲直并不算困难。

对百姓的反抗持纵容态度,的确会让不少官员受委屈,时间一长,冤假错案也在所难免。可要是严厉打击百姓的反抗,对聚众喧哗、抗租抗税这些行为都去镇压,则又会变成另一时空大清那样官员视百姓如鸡鸭,想宰就宰的情况。而且还是别人家的鸡鸭,都不用自己喂。

在这个问题上也应该有个度,找到其中的平衡点,但这同样是几千年没解决的问题,靠着一次次“斗争—妥协”的循环走到了现在。不管是李自成、王瑾还是田见秀,让他们找到这个两全其美的平衡点,都是不可能的,就算以王瑾前知三千年,后知三百载的见识,都不能确定这个平衡点是否存在,就算真的存在,也是随着社会发展不断变动的,顶多只能不断趋近这个点,但绝不可能找到它。

而且以现在的状态来看,不断趋近都是一种奢望,随着闯军的政权不断稳固,决策上是一定会越来越偏向官员的,毕竟官员才是为皇帝管理国家的人。因此田见秀也根本不用费力去找平衡点,他只管玩了命地偏向百姓,他越偏向百姓,将来滑向彻底偏向官员的那一天就会来得越晚。

李自成、王瑾、刘宗敏、田见秀这批人是有理想主义色彩的,会从对抗历史周期律,让闯军的政权延续得尽可能地长来考虑问题,甚至真的同情老百姓。但后辈儿孙除了个别例外,只会按照自己的身份做事。明初开国名将的后人能贪如豺、怯如鸡,闯军开国名将的后人当然迟早也有这么一天。

田见秀一贯比谁都忧国忧民,但他也不至于天天忧国忧民,今天他的心情就不错。虽然各地都有坏消息,但他也习惯了官府就是这么个德行。只要这些贪官他还办得了,只要还没官逼民反,就在可接受范围内。

吃罢早饭,田见秀准备出席今天的活动。

和王瑾不同,田见秀的早餐依旧是清粥小菜,加一个咸鸭蛋,切碎了拌在粥里。今天的活动是文庙的落成典礼。

武昌文庙和府学是一体的,在明朝,把持府学的是本地的劣绅,很是有钱,在闯军攻破武昌时被败兵劫掠,文庙失火,受损颇重。

闯军占领武昌之后,便着手修复文庙。只不过,文庙中供奉的人有了很大改变。

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孟子的父亲孟孙激这些“不相干的人”都不再奉祀。他们的儿子是先师,关他们什么事。尤其是孟孙激,在孟子三岁的时候就去世了,所以才有“孟母三迁”,以他的贡献实在犯不上花国家的钱祭祀他。

大成殿上,孔子居中,颜回、曾参、孔伋、孟子四人居于两侧,这是不变的,但是这次重修文庙,又加上了两个人。

其一是荀子。本来荀子在文庙中有一席之地,但是在嘉靖年间被赶了出去。理由有三:第一,他主张性恶论。第二,他培养了李斯和韩非。第三,他批判过子思和孟子。

这三个理由在闯军这里都很扯淡。第一,不管性善性恶,荀子的学术成就都是有目共睹的,因为他的观点与宋明理学不同,就把先贤从庙里赶出去,你丫算老几啊?当然,其实闯军也会因为观点不同干预对先贤的祭祀,只不过会找更说得过去的理由。

第二,虽然李斯和韩非在闯军这里评价都不高,李斯支持焚书和参与杀害扶苏这两大罪行,按闯军的标准都是先杀后问,韩非那套愚民的东西在李自成这里也值一个乱棍打出,但是,这和荀子有什么关系呢?李自成和王瑾一手带出来的兄弟里有多少叛变的,要不要以这个理由把他们俩拖出去砍了?

至于第三点,那就更扯淡了,批判人算哪门子罪过。

尽管除了价值观受王瑾影响的人,没有多少明朝的读书人会这么想,但至少现在王瑾一派嗓门最大,拳头最硬。

荀子的很多言论,是闯军树立合法性时要用的。比如说“诛暴国之君,若诛独夫”,还有“天下归之之谓王,天下去之之谓亡。故桀纣无天下,汤武不弑君,由此效之也。汤武者,民之父母也;桀纣者、民之怨贼也”。

闯军造反自然是理直气壮的,但将来如果要辩经,还是得用荀子这些道理,还有“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的理论。否则的话,如果不承认造反是正义的,总不能说“自陕北流寇倡乱之后,南北郡县多陷没,故大顺从而取之”。

李自成的后代子孙早晚是要痛恨这些理论的,正因为如此,才要趁着李自成现在还是反贼,把荀子请回来,就算未来的大顺皇帝还要把他踢出去,至少也增加了许多难度。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