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磷火常同日色鲜 > 第76章 三件事

磷火常同日色鲜 第76章 三件事

作者:项天鹰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2-25 03:20:08

第76章 三件事

凤阳城内的局面已经十分混乱,虽然这里遍插旌旗,显得防卫森严,但实际上不仅洪承畴不在这里,而且这里也没有任何一个明军主要战将的部队防守。

洪承畴在闯军和西军到来之前,已经悄然撤出了凤阳。凤阳很重要,但还没重要到洪承畴要为之拼命的程度。

洪承畴手上的兵力并不亚于李自成和张献忠,但这支旧败流浪之师如何与拥有整个长江流域支撑的闯军、西军抗衡呢?

当年的三边总督洪承畴是反王们心中最大的敌人,那是因为有陕西的兵将、地盘还有朝廷拨款的支持。没有了这些,洪承畴不过是个流亡淮北的孤魂野鬼,有何可惧。洪承畴也有自知之明,以他现在的状况,保全军队是第一要务,至于决战,那是清军和关宁军的事。

现在凤阳只剩下了操军和高墙军一千多人,五年前被王瑾歼灭的那一批就已经没什么战斗力了,这些重建之后的更水,很多干脆是抓壮丁抓来的。闯西联军如果想攻城,派二百人就足以拿下。李自成和张献忠也不是傻子,早已看出守军在虚张声势。不过实在没有强攻的必要,拿下这么个地方也没什么用。凤阳既没有多少经济意义,也没有多少军事意义,其政治意义才是第一位的。既然如此,最好还是让城内守军直接投降。

囚室的门被打开了,高墙军恭恭敬敬地行礼道:“请王爷移驾。”

唐王朱聿键整理了一下衣服,大大方方地走出了囚室。守陵太监石应诏噗通一声跪在地上,左右开弓抽了自己四百六十个大嘴巴。“王爷,奴才猪油蒙心,对王爷无礼,王爷只当小人是只苍蝇,给小人一条活路。”

朱聿键被关进高墙时,石应诏向他索贿,没想到这是个穷王爷,他那个继任唐王的弟弟朱聿镆根本没给他送钱来。来凤阳蹲监狱,不给石公公上供,这还得了?于是石应诏把朱聿键锁进了一只木箱,箱子十分狭小,人的头和四肢能从孔洞伸出来,而身体蜷缩在里面,站不得、坐不得、躺不得、跪不得,连屎尿都要拉在箱子里。除了不敢弄死朱聿键,石应诏想尽各种办法变着花样折腾他。

在明朝治下,石应诏可以欺上瞒下,一手遮天,可现在闯军来了,一旦打开高墙,放出朱聿键,石应诏只有死路一条。倘若闯军是流寇,那石应诏这么有钱,必死无疑;倘若闯军已经是正规官府,那么在封建礼法下,绝不会容许一个太监这样折磨一个王爷,哪怕是前朝王爷也绝对不行,石应诏只能死得更惨。而根据闯军之前的行事风格,朱聿键不仅毫无恶名,还赈济过灾民,最坏的下场也不过就是去井冈山种地,而他石应诏必定被追赃助饷,死得要多惨有多惨。

悄悄杀了朱聿键灭口也不行,高墙军二百多人,怎么可能封锁得住消息。所以石应诏也只剩下一个办法——跪求朱聿键饶命。

但显然,这个办法也没什么用处,朱聿键看都没看他一眼,径自走了出去。

尽管城外的敌人是反贼,但大家还是下意识地觉得王爷应该有些面子。哪怕大家都不觉得大明能打回来了,明军的中下层军官们也不想背丢失中都的锅,如果有个王爷命令他们投降,那是最好不过了。

朱聿键在一群穷秀才和兵卒的簇拥下上了城头。有头有脸的军官和士绅早就跑了,有的甚至跑到了闯营中。哪怕现在闯军不缺文官了,这些人投降之后也能混个耍刀笔的微末小官,田产收益会降低,但也不会直接被均田,不至于阶层滑落到底。既有机会巴结真正有权势的长官,也有财力供子孙读书,连着两三代都能混上一官半职,便可翻身再做士绅。

经过闯军三年的施政,士绅们心里多少都有谱了。李自成打算狠狠收拾收拾他们,也打算弄死他们中的一部分人,但并没有打算弄死他们所有人。这是很符合他们的常识的,开国皇帝或者军功赫赫的强势皇帝抑制豪强,这是惯常操作,就算把士绅一顿爆锤,最后还是要用他们的。既然李自成用的还是封建皇帝的老套路,只有程度轻重的差别,没有本质区别,那大家赶快称臣磕头不就好了。挺过这一阵风,后辈儿孙照样做土豪劣绅。

李自成和张献忠打马来到凤阳城下,身后跟着数十人。在仰视别人的时候保持气势是很困难的,但是这两位并不存在这个问题,纵使抬头望着朱聿键,号令十万之众的气魄也令人不敢逼视。

至于是他们本人有霸王色霸气,还是他们的身份带来了压迫感,那就不得而知了。

李自成身后有一些人下了马,按宗族班辈向朱聿键行礼。当年王瑾攻破凤阳,带走了所有高墙罪宗,五年来,这些人因为各种原因死了不少,后来作为老弱也裁汰了一些,但也有一部分人一直留在闯军,甚至有人已经跻身中层。

朱聿键拱手道:“二位元帅,有礼了。”李自成答拱道:“唐王殿下既脱牢笼,何不开城?”朱聿键说:“此地毕竟是在下祖坟所在,不敢轻献。”

李自成说:“入城之后,一应事项俱照五年前旧例,唐王殿下亦有一爵之封。”朱聿键答道:“家门衰丧之人,不敢有爵禄之望,只是请问,二位大帅取下这淮北之后,又当如何?”

这个问题是张献忠回答的:“河北之地沦丧,天下凡稍有良知者,皆明白抗清保国的道理,可唯独大明朝廷不抗清,这成什么话!我们此番北上,便是奉劝你那侄孙朱由检,不要学张邦昌、刘豫。哪怕学金哀宗,至少有个好名声,别把祖宗的脸都丢尽了。”

朱聿键说:“在下有三件事,请问二位大帅。其一,北上之后,能驱逐鞑虏,复全金瓯否?”

李自成和张献忠齐声道:“能!”朱聿键说:“其二,能抚字流亡,安宁宇内否?”李自成和张献忠毫不犹豫:“能!”

朱聿键说:“其三,能保名教道统,全朱氏祭祀否?”答案毫无疑问:“能!”

城门大开,守军鱼贯而出,掷兵刃于路旁。张献忠笑道:“这王爷识相得很啊,你派人和他对过词?”李自成说:“那倒没有,不过当年他还是唐王时,了解过一些他的情况。这个人不能当藩王看,就是个读书人。”张献忠笑道:“读书把自己读到笼子里去了,他这书读得也不怎么样。不过好在他没问我们能不能同心协力,共享太平,否则还真没法答了。”

李自成说:“倘若天下平定了,我们三兄弟又都活着,恐怕谁也不肯对谁称臣。”张献忠说:“那是自然,不过,我倒有个不伤和气的办法。”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