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磷火常同日色鲜 > 第72章 生意

磷火常同日色鲜 第72章 生意

作者:项天鹰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2-25 03:20:08

第72章 生意

占田的办法倒是没什么特别的,只是在分地的时候做了点手脚,然后另行招募一批流民作为佃户。

在明朝根本就没人用这种手段,因为在明朝,勋贵占地都是光明正大的。

负责庐州府的土地分配的是庐州知府,他是明朝降官出身,理论上和李本深、胡茂祯这两个威武将军平级,但显然没有哪个知府敢认为自己的级别能和他们两个一样。

孙可望的巡抚衙门设在安庆,而且他告假去武昌参加刘文秀的婚礼了,由安庐吏官代理巡抚,就算孙可望在,也总不能去挨个过问每个村的土地是怎么分配的。

大家议论了一阵,也就散了,各自回家休息,明天还要农活呢。这个世界一直是这个样子,大家早就习惯得很了,如果哪天不是这样,倒要觉得奇怪了。

李本深和胡茂祯做这些操作的时候,唯恐王瑾知道,殊不知,王瑾根本不用调查,靠想象力就能知道。

过去流动作战时的王瑾是活阎王,头疼也砍头,脚疼也砍头,可现在,王瑾根本懒得管。

只要没闹出人命,王瑾觉得这样也挺好,充分证明了不管是谁,当上了官僚地主之后都是一个德行。

开国功臣搞出这些事,那是再正常不过的,李本深和胡茂祯的段位实在太低,弄的这点事情影响不了什么,他们侵占土地这事本身并不会妨碍普通农民的利益,因为是在抛荒土地分配时做的手脚,而不是直接抢夺有主的土地,真正涉及农民利益的是徭役问题,但是还没严重到老百姓活不下去的程度。

王瑾的目的一开始就是建立一个对老百姓剥削得没那么狠的王朝,早期严肃军纪也不是为了执行正义,私藏战利品就砍头算什么正义,只不过是那会儿不强化纪律就得死而已。至于现在一般范围内的仗势欺人、以权谋私王瑾都可以无视。

刚开国就留点黑料,王瑾倒觉得是好事,正好打破一下保皇派的幻想。因为刘体纯这样的人道德高尚,后面的大顺统治者就正义了?朱聿键的道德还高尚呢,也没耽误闯军推翻大明。

前些日子,李自成过三十六岁生日,有的“土鳖”将军直接拿银圆当寿礼,李自成也没什么不满,乐呵呵地收了。做皇帝这事,本来就是天下最赚钱的一门生意,权力、现金、产业、子孙的待遇,乃至自我实现的满足,都是做皇帝的报酬。造反之初是为了求活,有了政权,那就得当生意做了。

对于李自成是生意,对于将军们也是生意。刘体纯这样的,更看重名声和自我实现,除了一心想生出个儿子来,没什么别的欲求,李本深这样的爱土地银钱,那也正常得很。既然是生意,就许人家缺斤短两,你抓不着,那是人家的能耐。或者你为了不失去这个贸易伙伴,默许他缺斤短两,那也是他的能耐。

当然,欺行霸市是不行的,还是得严厉打击。也就是说,谁要是把老百姓逼得没有活路,那就只能砍他的脑袋了,但如果做事有分寸,还能让老百姓苦哈哈地凑合活着,李自成对他们的处置也就有分寸,教训教训就得了。

就算是农民起义军,王瑾也从来没指望他们能为天下百姓奋斗终生,这样的人当然是有的,别说闯军了,连明军里都有,但这样的人永远是少数。当初乱世求活,人命如草,闯军可以“人不能囊一金,犯者死”,可现在真要是为了他们让佃户不服役的事就把李本深、胡茂祯给砍了,人心就散了,何况他们现在还只是利用手中的权力钻制度的漏洞,都还没到直接贪赃枉法的程度。

王瑾甚至觉得,李本深这种在另一时空血债累累,叛闯叛明再叛清的人,当了这几年官,仅仅贪到这种程度,还在这每年几百两利润的生意上打转,已经说明闯军的纪律教育搞得非常好了。

连穿越者都不想当这个青天大老爷,丁一、张三、朱中标他们也只能骂过就算了,反正原来大明的官府更黑,现在的日子总归比过去好过些,每天累个半死,可好歹还不至于真死。

反正他们的祖祖辈辈就是这样生活的,哪怕是朱中标的祖宗,也有大灾中全家饿死病死的经历,未来他们的子子孙孙(如果有的话),还会一代代过这样的生活。

这七个穿越者,来得太早了,对于他们的国家和民族来说,十七世纪中叶的确是一个天翻地覆,关系无数人生死存亡的年代,但对于这个世界的旧制度来说,这依然是一个修修补补的年代。

“天主真神,活而且圣,在欧洲理当受朝拜,但吾等生在中国,也有吾等的,那叫什么来着,对,信仰。天主教既在欧洲兴盛,那便是天主喜爱欧洲,喜爱尔等,中国人遵从祖宗之教,天主便不愿在中国受敬拜。尔等教律诸书,都是很要紧的,一定要保存好了,我赐尔等几口樟木的箱子,以防虫蛀。今日,我们再来说说这纬度的算法,当年利玛窦……”

毕方济很无奈,这个年已六旬的耶稣会意大利传教士万里迢迢来到南京,当然是为了传教的,但是在传教问题上,张献忠软硬不吃,成天只是盯着天文、算数的事追问他们,要他教一些年轻学生测量经纬度、预测日食月食、制定历法。

张献忠始终没有答应建立新的教堂,甚至限制传教士的行动,不许他们随便到民间去,这让毕方济十分苦恼,广东的王瑾虽然允许了建立几座教堂,但始终有非常严格的限制,甚至直接搞出了一套异端说法,江南张献忠这里也打不开局面,这传教的事业,竟比当年南京教案的时候还要艰难。

倒是京城的汤若望来信说,清朝的皇帝对于传教士很是信任,尤其喜欢汤若望写的《火攻挈要》这本书。

毕方济认为,这是因为控制中国南方的闯、西两个政权继承了中国传统的“儒”作为主流思想,而清朝刚刚由原始宗教改信佛教的一支,又受儒的影响。而且清朝非常需要耶稣会带来的科学知识,而闯军却有别的对外交流渠道,并因此使西军也随之受益。

除了继续讨好张献忠,毕方济也没有别的办法。讲完这堂课,毕方济退了下去,张献忠对跟着学习的年轻西营子弟说道:“这些个洋僧,算纬度的办法是很高明的,画的地图也好,活阎王和韩廷宪当初画的那些图,和他们差着老大一截,不过他们把我们中国的地图都画去了,怕是也不大妙。听说纳敏夫也不用西洋人画地图,只是让他们教授本领,我看是很有道理的。”

一同学习的汪兆龄说:“那铸造黑夷炮的事,还要不要他们参与?”张献忠说:“现在还是要的,老李和活阎王鬼得很,只卖我红夷炮,不卖我黑夷炮。我看这炮也不是什么黑夷炮,那个阿船主船上的炮净是佛山产的。对这个人要多下功夫,江西有瓷,这些年他又开始把福建的茶也往亚美利加卖,但最要紧的还是江南的丝,只要有丝,还愁买不到炮?等我们的工匠都学会了,就把这些洋僧都派到钦天监观星去,不教他们插手别的事。”

“皇太极的三板斧抡完了,接下来便是我们三兄弟的回合,究竟谁做皇帝,马上就要见分晓了。”张献忠仰天大笑,“等我取了天下,你们要多学学闯军治境的办法,他们管得可比我们好。若是不能在这项事上胜过他们,怎能显得我是天命所归。”

张献忠缓缓转动面前的地球仪:“如今我也知道天下之大了,这天下事,做皇帝不过启始。”

(第十一卷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