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太子别动 > 第一百五十三章 算什么大事

太子别动 第一百五十三章 算什么大事

作者:坑媳妇专业户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2-25 04:21:24

第一百五十三章 算什么大事

午时三刻,午门砍下了一百颗人头,染红了午门的地面。

午门是紫禁城的正门,官员每日上朝的必经之地。也不知明日上朝,百官们走过时心里会不会发慌。

首辅刘健带上李东阳、谢迁旁观。同行的还有不少五府六部的官员。

“皇上仁厚,并没有逼迫宫人旁观。”谢迁沉默了半天,另辟蹊径维护弘治帝仁厚的人设。

刘健淡淡道:“上一次午门血案,还是正统年间。”

午门是颁发皇帝诏书的地方。每年初一,要在午门颁布次年历书的“颁朔”典礼。如果遇到重大战争大军凯旋,还会在午门举行“献俘礼”。如此神圣的地方,怎么能见血呢?

当年土木堡之变传到京师,百官们当着彼时还是监国的郕王面,活生生锤死了大宦官王振的同党、锦衣卫都指挥使马顺等三人。事后于谦周旋,无人遭受处罚。

当时刘健只有17岁,听闻后不可置信。没想到有生之年,能亲眼再看一次午门流血。

弘治帝怕最想砍的不是宫人,而是那个人吧。

“改把会试的事终结了。”刘健带着沉重的心情离开。

李东阳看着刘健的背影疑虑重重:“如何处置……处置程敏政?”

“搁置再说。”刘健言道,“该放榜了。”

他与弘治帝师生情谊深厚,深得信任。弘治帝任命他为首辅,他自当呕心沥血以报皇恩。朝廷需要稳定,皇帝需要各方势力保持平衡,如此才能使朝廷中枢的命令畅通无阻传达地方。明初“淮西帮”与“浙东帮”党争,弄得乌烟瘴气。此例不可再开!

从立国开始,一直存在“半朝江西人”的情况。宣宗、英宗朝开始遏制打压江西籍官员。但到了宪宗时期,又有了变数。宪宗喜方术,宠信李孜省,李孜省假传神降迷惑宪宗重用江西人。那时内阁首辅陈文、彭时为江西人,多位大小九卿也是江西人。江西帮一时势大。

弘治帝上台后,在徐老大人、他等人的帮助下,逐渐驱散了江西帮的势力。

可江西帮解散了,江南官员又有抱团的趋势。

江南经过百年的休养生息再次迎来了繁盛。江南人日益不满朝廷的重税政策。江南文风盛行每科进士人数居高不下,朝堂上给江南说话的官员越来越多。但朝廷每年的例行开支少不了,江南减赋势必造成其他地方赋税加重。

刘健是不会让朝廷出现什么“江南帮”的。这也是他愿意帮徐溥一把的原因所在。徐老大人一闹大,弘治帝断不会让大量江南籍官员位居高位。内阁中已经有一位谢迁了。

而程敏政,他不但有已故首辅李贤的门生故旧支持,背后还有微商。

朝堂上不必再加上一个程敏政。

……

官员们有时挺迷信的。他们把午门流血视为不祥。

但他们也知道处死的是宫人,又与太康公主的死有关。连御史也没有劝谏的心思。

出了不祥事就要冲喜。

于是,等了大半个月的会试考生惊讶地得知,明日将会放榜。而与科举泄题案有关的徐径、唐寅并没有被放出来。大家心知肚明,这两人应该是无缘此科进士了。

唐寅是苏州府有名的才子,但行事孟浪。竟放话自称自己能成为今科状元,招致很多人不满。他落榜了,为他可惜的人不多,幸灾乐祸占大多数。

考生们在各地会馆、茶楼、酒楼聚会,热烈讨论谁将成为状元。

“肯定是张兄!我看了张兄事后写出来的文章,绝对能夺魁!”

“不不不,在下不才。”被称为张兄的考生慌忙摇头。

有唐寅的前车之鉴,谁还敢说自己是状元之才。他反而用异样的眼神看着夸他的同乡,思量自己有没有得罪过他。唐寅落难,大家喜闻乐见。但公道自在人心。

各处都在发生类似的事情。因为科举泄题,谁当了此科状元郎心里总会感到不舒服。

考生们没有讨论出什么实质性的结果能让开赌盘的庄家参考。随后又传来了一个噩耗。或许连噩耗一词都不能形容考生们崩溃的心情。

“上面故意传出话来,今科不会取庶吉士!”

“此话当真!”

“不公平!”

“怎么可能!”

“考了一甲的人够倒霉的!”

何为庶吉士?也就是可以进翰林院编修的今科进士。官场潜规则,非进士不可入翰林,非翰林不可入内阁。一般前三甲都可以入选庶吉士。如果当选不成庶吉士,这辈子都进不了内阁。

哪个当官的不想入内阁呢?

那可是内阁啊!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听说科举泄题证据不足,徐泾和唐寅会用其他罪名处置。但有人担心真的发生泄题一事,为保公平所以取消了今科的庶吉士。”有消息灵通的考生向众人解释。

在场的没有傻子。“狗屁!朝堂上的人明争暗斗,为什么要牵连我们!”

“沈兄,慎言!唐寅的教训还不够吗?”

倒霉的考生们,还不知道成绩,没有入官场,已经体验了一把官场的险恶。

京师永远都是最热闹的地方。你永远都不会知道下一盏茶的功夫会传出什么消息。

在考生、权贵、官吏、百姓讨论今科没有庶吉士的时候,又传了一个惊天动地的消息。

“太祖的孝陵塌了!”

“听说是因为皇太子不孝,惹怒了太祖。”

“没听说过皇太子不孝啊?皇后娘娘千秋节的时候,逢人就夸太子好。”

路人甲偷偷指向宣武门:“不是还有郑旺吗?”

“你是说‘郑旺妖言’的那位!?难道郑旺说的都是真的?”

“你是不是傻!”

“可是,可是就算是真的郑旺也是外祖,太祖他老人家急什么?”

“大明以孝治国。太祖的孝陵塌了,总得要有人承担责任吧?难道还会是今上的错?”

有人说到了点子上。

不过朱厚照对此嗤之以鼻。

“孝陵不过是太祖的衣冠冢。识字的人翻翻洪武朝的书籍,不知有多少人提过太祖的棺椁从南京13座城门同时发出。孝陵塌了算什么是大事!”

朱厚照要感谢喜欢写史的读书人,很多人可以作证,孝陵不是太祖真正的陵寝。真正的在哪里,只有皇家人知道。

不过,有很多人不这么看。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