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太子别动 > 第三百九十六章 侮辱性极强

太子别动 第三百九十六章 侮辱性极强

作者:坑媳妇专业户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2-25 04:21:24

第三百九十六章 侮辱性极强

朝会上被骂“蠢笨如猪”的朝臣们垂头丧气退朝。倒也不是被骂的抬不起头。从弘治十六年第一次朝会开始,他们挨骂的次数不胜枚举,早就习惯了。

再说了,太子每次骂人有理有据,他们找人抱怨还容易再被骂一次。做错事挨骂时,最好躺平任嘲。

“这银币……铸的真好看。”户部尚书韩文时而皱眉、时而苦笑,语气中满是苦涩。

假银锭案一出,他和户部官员会议开了一次又一次,集思广益也没想出尽善尽美的应对办法。户部官员呈递上去的《铸币改革意见》,每一字都是心学。他们拼尽全力办不到的事,太子不动声色地办成了。

银币一面是字,一面是一枝傲雪的梅花。最小的一枚“壹钱”的银币只有大拇指指甲盖大小。在如此小的地方,同一枝丫上的9朵小梅花清晰可见。

如果单以银匠技术来说,银币上的花样并不算出众。可问题是每一枚都一样!没有一般铸币版面模糊的正常现象。每一枚都像母钱!

让民间银匠铺仿造一枚或许可以。大批量仿造,只怕工费都要比银币价格高。

刘健脸上毫无波澜。他看过一次精美的铜币花纹,私下找了匠人打听,传统铸母翻砂铸钱肯定无法铸出细致的花纹。在见识过热气球之后,本该不惊讶弘仁殿捣腾出的技艺,可每次都能让他失态。只是为何太子不拿出铜币呢?

“后天是皇上的万寿节,诸位多多注意,可别让人在万寿节当天闹出事情来。”刘健严正警告百官。

马文升当即拆台:“只怕很难。”

约束官员很简单。太子有任免官员的权利。当官的哪个屁股下真正干净,太子要罢免官员前会先让东厂收集证据。在铁证面前,内阁和吏部想保人也保不住。况且国子监有一堆等着做官的。

但大明文人很有个性。朝野内外不服朱厚照之人如过江之鲫。和鞑靼联姻以及假盐引的事,让部分德高望重的名师大儒提前来到京师。他们或是致仕老臣,或是众多官员的师长,他们这群人可不会乖乖听话。

“不怕流氓耍流氓,就怕流氓有文化!”马文升声音不大不小,周围留意动静的人都能听到。只是无法确定马文升骂的流氓是太子还是别人。

各人有各人的理解。马文升这话说到了相当大一部分人的心里。身兼詹事府詹事的王鏊收到无数白眼。王鏊表示很冤。太子绝对不是他们教导出来的。内监……算了,假盐引、假银锭还不知坑了多少宦官。

朝臣逗留在奉天门上没有散去。头顶有遮阳帐篷,晒不着他们。太子事多,经常为难大家。每每遇到难办的事,朝臣们在围在一起商议,回到各衙门关起门开小会,有了办事章程差事好办多了。

说实话,现在朝廷的办事效率比去年提升一倍以上。就这样太子还不满意!

也难怪太子要先增加俸禄再磨搓他们。

“有文化的流氓真可怕。”现场不知谁来了一句,立刻得到所有人的应和。

集体吐槽太子,是官员们为数不多、众志成城的光耀时刻。

“首辅大人,今日的报纸!”中书舍人高承庆快跑而来,心急如焚的把《京报》塞进刘健手里。

礼部尚书张升啧了一声:“卖报者今早没拿到《京报》,还以为今日停刊了。”

礼部是六部里的清水衙门,职权最小。朝廷有样学样刊发《大明报》,礼部把刊印《大明报》的差事从通政司手里抢走。胡御史致仕后,张升接手管理《大明报》。

云贵等偏远地区需要用空运才能提早把报纸送到。今日《京报》没有按时印发,暂停了热气球空运。导致搭顺风车的《大明报》堆积在空运场上。这期《大明报》有五篇署名文章抨击太子。张升不敢耽误发售。上朝前,张升批准花钱雇热气球送报。送一次云南府500两,跟抢钱一样!

“《科举利弊我之浅见》?”《京报》头版上只有一个标题。文章很长,占了满满两大版。

“从举孝廉到九品中正制,再到如今的科举、南北榜,朝廷取仕越来越制度化、规范化。科举为朝廷从民间遴选了一批有才能者,护卫着大明王朝。然……”

“靠一味读书选出来的进士真的能治国吗?外放地方,有多少进士老爷依靠师爷办差?官员有能力,造福一方。官员无能,一方百姓受难。”

“要在府试、会试中添加实务应用题删选不合适的人吗?”

“不可以!那样对没有条件增长见识的寒门子弟又何其公平?科举强于举孝廉、九品中正制的地方,关键在于给寒门子弟同样的机会。”

“为何要寒门机会?朝廷博爱?不!是因为固有的权贵阶级容易滋生权臣和**,不利于王朝统治。新鲜血液的加入,能打破固有阶级。如同曾经的‘王谢堂前燕’飞入了百姓家。”

“官宦子弟比寒门子弟天生带有优势。有些人的起点,是另一部分人的一生追求都未必能达到的终点。有人统计过历次科举官宦子弟上榜人数吗?本王关注了,但为了国朝安定,为了让寒门子弟仍抱有希望,本王不打算公布。”

“历代施行重农抑商政策。很多朝代规定商人子弟不可当官。本朝太祖贤明,取消了此条。商人有更多的钱用于教育,子孙的学识远在寒门之上。商人子弟当官形成气候,就不是官商勾结,而是官商一体了!”

“等到朝廷颁布的政令成为生意的时候,大明离亡国不远矣!远的不提,三年前的直隶粮荒历历在目。始作俑者至今被部分地区奉为救世英雄,可谁还记得饿死在街头的尸骨?哪怕是喊冤,万人声音比不过一介商人。”

“要制止商人子弟当官吗?不可!每一个大明子民都拥有改换门楣的资格。这是老朱家坚守的红线。”

“重回话题,科举选出来的官员大都能力不足,该怎么办?”

“本王苦思冥想不得其解。唯有卑微地倡议百官兢兢业业,儒家自上而下改革以适应时代变革。”

“最后质问《大明报》,到底是朝廷的报纸还是某些人的喉舌?你们的办报宗旨只是为了和《京报》唱对台戏?短视!”

“朱厚照亲笔,于弘治十六年七月初一鸡鸣时分。”

张升看完一口气没上来,晕了过去。

侮辱性极强!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