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太子别动 > 第三百九十七章 鞑靼公主到了

太子别动 第三百九十七章 鞑靼公主到了

作者:坑媳妇专业户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2-25 04:21:24

第三百九十七章 鞑靼公主到了

《京报》的顾客群体很稳定。每日早朝看报成了很多文人士子的固定习惯。七月一日,早上他们没等到卖报者送来报纸。除了弘治帝遏令报纸停刊,《京报》还没中断刊印过。

过了午时,京畿地区陆续收到迟来的报纸。

“送晚了,此期免费。”卖报者赔笑道歉。

拿到报纸的人瞪着头版上太子著名的文章,心思全然不在省下的五文上。

最好的营销是什么?把好话、坏话都说完,让路人无话可说。

朱厚照揭露了科举的优劣,当权者的目的,还有他的焦虑。每一句话都能说到某一部分人心坎上!

状元的年纪越来越轻。从谢迁、费宏再到去年的状元康海,哪个不是官宦子弟?伦文叙出身贫寒,可他夺得状元时已经36岁了!

为什么弘治十二年用“科举舞弊”就能把前途光明的程敏政拉下马?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越来越多的寒门子弟觉察到考取进士的不易。

这些年没有家世支撑爬到阁臣高位的只有李东阳一人!而李东阳在别人口中的人品评价并不好,是个两头不得罪的骑墙派。寒门要出头,何其难也。

无数人对《科举利弊我之浅见》的内容感同身受。

大明万万子民,寒门占有大多数。万人的声音抵不过一介商人,那么万万人呢?

当科举的弊端**裸展现在天下人面前,上京意图闹事的名士大儒偃旗息鼓。尤其是抨击朱厚照的五人,被爆出喜欢招收权贵子弟为学生、打压寒门学子等劣迹。一时间从人人敬仰的大儒沦为过街老鼠人人喊打。

一日之前,朱厚照饱受文人士子物议沸沸。

半日之后,京师安静如鸡。

-

顾问阁建在会同馆与翰林院之间。从外看去,完全仿翰林院而建,沉稳大气。内里雕栏玉砌、小桥流水、亭台楼阁,深得江南园林的精髓。

朱厚照宁愿耽误乾清宫、坤宁宫、端本宫的重建也要先修顾问阁。顾问阁落成后,被朱厚照请来的顾问们陆续抵达。七月初一,也是顾问阁的乔迁之喜。只是不管是朱厚照,还是顾问们,都不想把事情闹大。

顾问阁中门紧闭,大家从侧门进入。朝臣谁都不知道顾问阁开张了。

顾问团人数不多。王恕、谢铎、屠滽、周经、王宗彝五人,少说都是历经成化、弘治两朝的老臣。光王恕一人,就能让内阁礼让三分。其中屠滽、周经两人,是弘治十二年被同时罢免的。两人与朱厚照之间多少有些不快,没想到还是收到朱厚照的邀请。

五人面前各摆着一张《京报》。

“太子还是老样子。”被整到罢官的周经摇头苦笑。

九十高龄的王恕耳背,专门跟来照顾他的孙子凑到他耳边把周经的话重复了一遍。

王恕摘下弘仁殿特意为他定制的眼镜:“太子看事透彻。一句也没说错。皇上把太子教的不错。”

王恕在官场地位崇高。一把年纪还来京师当顾问,九成是冲着朱厚照而来。另外一成是受不了老家消息的延迟。

“太子让儒家自上而下改革。莫不是指心学吧?”当过国子监祭酒的谢铎喜欢开学院教学生,学生遍布朝野,在士林中声望极高。振臂一呼,比丑闻缠身的孔府更有号召力。

王宗彝翻着报纸又看了一遍。太子如王老所说,把朝政看得极透,难怪汪直生前的信中对太子赞赏不绝,希望他有机会能助太子一把。

“我等还是不要插手朝政了。谈谈鞑靼吧。真担心太子看眼馋阴山以南的土地和鞑靼言合。”王宗彝开了开玩笑。

周经直言:“今年北方又缝旱灾。鞑靼的情况同样不好。我甚至怀疑达延汗能不能支撑一万铁骑助土鲁番攻占哈密。”

“达延汗在亦集乃。土鲁番满速儿不愿意听从他号令,达延汗或许会袖手旁观。”

“金帐汗国和瓦剌闹什么呢!我不信卜六王敢撕毁和太子府的盟约。太子殿下的爆脾气在草原上也是赫赫有名的。”

“太子暗中偷偷地让蒙古人和百姓通婚。其中有卜六王手下的几位千户、百户。他们几人已经归化大明,拥有大明户籍。只要子女出生在大明,将来有资格参加科举。太子这招釜底抽薪厉害!”

“青土城到底有多少归化的外族?”

“这话说的不对,什么叫外族!应该称呼为大明蒙古族人。”

“说起这,我听说太子同意伊教在京师修建寺庙?还想拜阿訇学习知识?”

“太子……什么都信。”

其余四人聊的热火朝天,王恕佯装愠怒,“别偏离议题了。一个时辰一百两,想要打劫太子也不能这般无耻。议议,到底要不要往土鲁番派兵。”

朱厚照请教顾问团的时候,每小时支付一百两。五人就是五百两!内阁知道了估计得哭。

“大孙子,去前面会同馆瞧瞧土鲁番使臣到了没有。”王恕把孙子打发出去。

“哈密易攻难守,没有千日防贼的道理。太子送来的土鲁番堪舆图上有山脉?诸位以为在西面修条长城如何?”

“似乎……可行。”

-

“父皇能过个祥和的万寿节了。万民贺寿的节目可否安排妥当?”朱厚照笑问刘瑾。

刘瑾头如捣蒜:“小爷放心,奴婢都安排好了。”

“和异族通婚就像套种一样,看着奇怪,其实没什么不好的。现在朝廷放宽了户籍,只要缴纳一定的税银或者让乡老提供十年的常住证明,允许在当地附籍。能跑到我们这来的异族,都有点能耐,娶了或者嫁了不亏。管他什么族的人,只要孩子生下来能拿到我们这的户籍,就是自己人。”

讲师刚说这话的时候,会有顽固的乡老辱骂诸如“混淆血统、死后无颜见祖宗”的话。讲师多说几次后,不管百姓心里认不认同,至少态度上反对的不是很强硬。

与此同时,民间出现了五胡乱华、唐朝多异族、宋朝南北汉人分裂、洪武朝山西移民等历史科普。百姓们知道原来汉家血统早就不纯了。

一体党又安排归化的朵颜三卫、鞑靼人娶亲或嫁女,聘礼和嫁妆普遍给的很高。首批通婚的相貌堂堂,收入很体面。引得民间改观了与异族通婚的看法。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