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苟出一个盛唐 > 第六百零五章 高原之战(一)

苟出一个盛唐 第六百零五章 高原之战(一)

作者:苍穹之鱼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2-25 04:33:14

第六百零五章 高原之战(一)

尽管在军事上,张行瑾立于不败之地,多次击退吐蕃城邦主的围攻,但并没有改变他政治上的劣势。

陆论藏被大唐封为妖僧之后,高原上信奉佛门的吐蕃人便逐渐狂热起来。

朗达玛虽然灭佛,但佛门依旧树大根深,在吐蕃人心中占据重要地位。

大唐的僧人们,往往彬彬有礼,尊重他们的习俗,温和的与他们沟通,赢得了吐蕃的人广泛尊重。

甚至有些僧人是当年灭佛之时,避祸大唐蕃僧的徒子徒孙。

他们自然赢得了吐蕃人的好感。

反观陆论藏,自称佛王、佛子,但对佛法的理解浮于表面,骗骗愚夫愚妇还行,其歪理经不住考验,无法自圆其说,漏洞越来越大。

政治上困窘,更加重了他们内部的崩溃。

当吐蕃联军披着斑驳的盔甲,提着生锈的刀矛,毫不吝惜自己的性命,发疯一般冲过来时。

兴海军逐渐被这种狂热感染,从惊疑变成了恐惧。

无论陆论藏如何宣扬他的那套歪理,都无法改变兴海军颓废的精神状态。

而且他们在高原上的日子越来越不好过,逻些经过二三十年的战争,先后几次被农奴军、叛军攻入,战火烧毁了一切,钱粮、人口,都不足以支撑陆论藏的野心。

最开始的时候,张行瑾也曾向周边扩张过,地盘是打下了,人却都逃散了。

没有农奴种田,兴海军打下再多的地盘都没用。

本来就不多的农奴负担越来越重,要么累死,要么逃亡,并最终波及到军中。

士卒也开始逃散。

张行瑾曾考虑过屯田,但拿惯了刀子的兴海军,拿不起锄头和镰刀。

种田也不是随便什么人都能种的。

兴海军军纪败坏,平日除了砍人,也就对吃喝嫖赌感兴趣。

于是屯田也变成一场闹剧。

以前还能轻松击溃吐蕃联军,今年却越发困难。

张行瑾手上的兵力越来越少,只有他自己掌握的一千五百精锐汉军,赖力的四千吐蕃、吐谷浑军,还有陆伦藏手上的一支千人僧兵。

剩下的八千人,都是乌合之众。

六年前攻入逻些城时,浩浩荡荡十万大军,声势震天,吐蕃贵人们匍匐在他的脚下。

陆论藏一度觉得恢复吐蕃的荣光近在眼前。

而现在他们却走到了崩溃的边缘。

仿佛有一根看不见的绳索,在他们脖颈间越拉越紧。

陆论藏生于凉州,长于凉州,对高原的了解,都是来自于父辈们的美好幻想。

“我军已成众矢之的,逻些无以为继难以立足,不等唐军攻来,我们自己就将崩溃,为今之计,当舍弃逻些,东南攻云南,或西南进天竺,休养生息,十年之后,或可卷土重来。”张行瑾在军事上一向实事求是。

他们最大的困境就是有地盘,没有人口。

大唐还切断了高原的布茶盐铁贸易,没有布,就挨不过漫长的寒冬,没有茶盐,生存就成了问题,吃肉也没有力气,还难以消化,没有铁,就没有战争能力。

“人王殿下是想逃走吗?”陆论藏讥讽道。

张行瑾冷笑道:“留在逻些等死吗?若我预料不差,廓州的唐军已经在攻来的路上!”

陆论藏败多黑少的眼睛盯着他,“没有逻些,我们还能有什么?”

“只要远离大唐,我们就还有一线生机!”张行瑾语气少见的真诚起来。

然而陆论藏一口拒绝了,“不。”

“那你就在留在逻些当你的佛王,本将不奉陪了!”张行瑾最后的诚意散去。

上了神坛的人,自然很难走下,一旦离开高原,局面就不在陆论藏的掌控当中。

“佛祖会保佑我们。”有时候,陆论藏自己都沉迷在自己编制的歪理之中。

两人的争执向来不为外人得知。

出了宫殿,赖力与两个义子张奉恩、张奉堂在外等候。

张行瑾望着北面雪山,风云如浪潮在天边舒卷。

而在雪山的另一面,一支万人规模的唐军在快速挺进。

人皆骑乘两马,一马负人,一马负粮草辎重。

唐古拉神山之北是茫茫的无人区,南麓才是吐蕃的膏谀地区。

并非李存审不愿多带人马,从廓州出征的三万蕃汉大军,一路马不停蹄,长驱直入,高原城邦望风而降。

但越往上走,掉队的人就越多,连战马都吃不消,加上山路险峻,对士卒的体力考验越来越大。

别说唐人,就连蕃人也吃不消。

李存审只好令体力不支之人在沿途城池戍守、休整。

符彦卿也有不支之象,但被符彦超照料,勉强能跟上。

李存审体力超卓,没有丝毫疲惫之象,不断激励士气,“国家三百年之宿敌,将灭于我等之手,诸君必将留名青史!”

符彦卿道:“招讨将军所言不差,我等只要出现在逻些城下,吐蕃便入大唐版图!”

诸将皆奋然。

一路行来正是如此,高原上的豪强城邦,只要望见大唐旗号,别说出城作战,即便连抵抗的勇气都没有。

偶尔有顽抗者,被符彦超领着飞猿都攀城而入,杀的血流成河。

父子三人齐心协力,诸军奋勇向前,归化蕃军比唐军更积极。

还有大唐僧人传递情报,或为唐军引路,或为唐军牵线搭桥,联络友好城邦。

唐军得以快速挺进,穿过唐古拉神山,吐蕃的膏谀之地顿时暴露在大唐兵锋之下。

此时的高原还沉浸在与张行瑾的厮杀当中。

大唐旗号出现在逻些,顿时令吐蕃诸军惊诧。

符彦卿建议通过僧人联络吐蕃诸军,招为己用,合攻逻些。

被李存审一口否决,“此乃乌合之众,联之何用?我军远来不可久战,吐蕃自相残杀,乃天灭其国,今一鼓作气顺势讨平,高原之上再无披甲之人,大唐一劳永逸,岂不美哉!”

符彦超道:“大人所言甚善!当年吐蕃趁安史之乱,攻陷长安,劫掠百万子民,今当为其报仇,一扫国耻!”

符彦卿咋舌不已,不过也被父兄激起心中豪气,毕竟他也是武人。

符家几代出身陈州牙将,唐末大乱,陈州喋血,李存审依附于当时的光州刺史李罕之。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