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明末妖僧 > 第356章 以史为鉴4:周礼并不完美

明末妖僧 第356章 以史为鉴4:周礼并不完美

作者:沉渣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1-04 01:18:09

第356章 以史为鉴4:周礼并不完美

王承恩脸色瞬间变得古怪起来,想提醒又不敢提醒,一时憋得难受至极。

崇祯很快就明白了自己犯了错,忙自我解嘲道,“朕谬矣,彼时的‘小人’非如今的‘小人’也。”

刘慧明呵呵一笑,道,“陛下,从这一条罪状,我们可以发现商朝的一个危机?”

崇祯忙问,“什么危机?”

刘慧明道,“贵戚、旧臣把持朝政,而且已经很严重了,商纣王政令难行,不得不提拔任用一些下等人。”

崇祯点头不已,“爱卿说的是,贵戚专权困扰朝政几千年,直到北宋才解决。”

刘慧明道,“这算是变法吧?”

崇祯勉强地点了点头。

刘慧明笑了笑,又问,“纣王把几个大的诸侯国国王抓到京城来关着,陛下有没有发现问题?”

崇祯秒懂,“此举说明诸侯国已尾大不掉,只是此法未免太残暴?”

刘慧明笑道,“那毕竟是一千多年前,当时候的人还没现在这么聪明,毕竟社会在发展嘛,人也是越来越聪明的。。”

崇祯和王承恩哈哈一笑。

刘慧明又问,“那这算不算变法?”

二人齐声道,“算。”

刘慧明接着道,“纣王对祭祀敷衍了事,其实也可以换个说法,就是他减少了祭祀的规模和频次,其实也是一种变法。”

这下崇祯和王承恩都不同意了,但刘慧明自有让他们信服的理由,“陛下,王公公,你们不妨细想,自古至今,祭祀的规模是不是在逐渐缩小,每年要祭祀的次数是不是也在减少?”

二人又被问住了。

刘慧明道,“我总结了一下,商纣王的变法,主要是以下条,一是减少了祭祀,节约了大量物资;二是罢黜勋贵和老臣,任用平民;三是打击地方势力;四是加大了田猎次数以此来编练军队,当然还有一些其他的,现在已经看不到了。”

崇祯听得频频点头。

刘慧明道,“可以说,商纣王的变法是成功的,他征服了东夷就是证明。”

王承恩不满地道,“那为何还是亡国了?”

刘慧明笑了笑,道,“因为他的成功只是暂时的,反对势力一直都在暗中积蓄力量,而纣王还沉浸在变法的成功中浑然不觉。后来东夷又叛乱了,而且规模还很大,纣王便调大军前往镇压,导致京畿之地防御薄弱,因此被早已成气候的周国偷袭成功。”

崇祯想起刚才刘慧明说得商纣王之死,不由得后背发麻。

刘慧明又道,“关于商朝的灭亡,我的理解是商朝亡于贵族势力对纣王变法的反扑。我现在就可以做一个复原,殷商从建立到纣王时已经五百多年了,能分封的地都已经分封得差不多了,朝中的官位长期被勋贵把持,而地方上又形成了几个超大的诸侯国,可以说此时的殷商朝廷已经内忧外患了,帝辛登基以后便实施了一系列变法,他的想法是通过对外战争来缓解国内矛盾,他也取得了短暂的成功,但最终还是在地方诸侯和朝中大臣内外勾结下身败名裂了。”

这个结论太震撼了,崇祯和王承恩不想认可都不行,只是他们的脸色实在太难看了,浑身上下散发着一股三观破碎后的茫然感。

刘慧明笑了笑,道,“像商纣王这样,亲自施行变法最终死于反对势力的反扑的人还有一个,就是隋炀帝,他们都是蠢人。”

崇祯脸色的表情复杂至极,问道,“难道你对隋炀帝也有不同的看法?”

刘慧明笑了笑,道,“肯定有的,但是我不想说了,陛下有空了不妨自己琢磨,不过要换一个角度。”

崇祯的三观已经碎了一地了,见刘慧明不说,他也不想听了。

刘慧明喝了口水,笑了笑,道,“与商纣王和隋炀帝相比,秦孝公、宋神宗可就聪明多了。”

崇祯脸上阴气一闪而过,刘慧明心里咯噔一声,心道不好,怎么把帝王心术说出来了,这不是找死吗?

喝了口水,刘慧明继续说利益分配的事情,“陛下,王公公,我刚才说了,历史发展到商周之交,关于人口和土地的矛盾已经很尖锐了,纣王尝试着解决,但最终也没有很好的解决方法。”

崇祯点点头,“爱卿说得有理。”

王承恩插话道,“刘侍郎,你的意思是不是这个问题最后被周公解决了?”

“对!”刘慧明拍了拍手,道,“武王和周公两次封藩是历史上第一次系统地分配土地、财产和女人。”

“是,是!”王承恩连忙应道,“咱家也是这么想的。”

刘慧明道,“具体的做法就是分封,封地上所有的一切都是各诸侯国的,包括财富和女人。各诸侯国只需要每年给周室进贡一点儿表示一下就行了,比如楚国是给周室进贡茅草的,秦国是给周室养马的,其实就是个弼马温。”

“哈哈!”崇祯和王承恩同时笑道,“说的得有趣!”

刘慧明道,“陛下不妨想想,当时参与分封的都是些什么人?”

崇祯想了想道,“都是功臣和周室子弟,以及前朝的遗老。”

刘慧明点头,“其实就是贵族,而平民是没资格参与分配的,只能被分配,是不是?”

王承恩点头同意。

刘慧明道,“这是历史上第一股势力,也就是贵族势力,你们同意吧?”

崇祯想了一会儿,终于忍不住道,“德华说了这么多,究竟是何意思?”

刘慧明笑道,“臣准备用三天的时间把这个问题讲明,只是不知道陛下愿不愿意听。”

崇祯点头道,“先生读书的思路与大明士子截然不同,朕深受启发,先生尽管讲,可以毫无禁忌地讲,朕一定要听完。”

“臣谢陛下隆恩!”刘慧明行了一礼,接着道,“为了保持这种封建体系,周室特意制定了一套完整礼仪来规范各诸侯,诸如爵位、宅邸的大小、马车的规格等等,这就是周礼,我说的没错吧?”

“是,是,没错!”崇祯很肯定地点了点头,这些知识他就很了解了。

刘慧明道又问道,“那陛下可知,武王和周公这两次封藩是按什么原则来的?”

崇祯意思僵住了,问道,“先生此言何意?”

刘慧明笑了笑,道,“我之前说三皇五帝到商末基本上是按需分配的,那武王和周公这一次按什么来封的?”

崇祯想了想,表示不懂。

刘慧明淡淡地吐了四个字,“按劳分配!”

“按劳分配?”崇祯和王承恩同时愣住了,王承恩问道,“不知此何意也?”

刘慧明解释道,“这个‘按劳分配’有两层意思,一是按劳动分配,俗话说多劳多得,少劳少得;另一层意思是按功劳大小分配。”

刘慧明一解释,崇祯瞬间就明白了,颔首道,“不错,先生言之有理。”

刘慧明叹了口气,话锋一转,道,“虽说周礼很完备,但这并不是很好的解决办法,也可以说周礼其实并不是那么完善的。”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