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明末妖僧 > 第573章 挺直腰杆做人

明末妖僧 第573章 挺直腰杆做人

作者:沉渣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1-04 01:18:09

第573章 挺直腰杆做人

刘慧明还在想怎么措辞,一个小太监飞快地跑进来禀报军情,“陛下,宣府有军情传来。”

崇祯迫不及待地问道,“什么军情,快念!”

小桂子拆开封印,脸色随即一变,“陛下,此信粗鄙不堪,难登大雅之堂。”

陈演从小桂子手里接过军报念起来,“臣署理宣府总兵闫险峰启奏皇上,臣七月十六率军出塞打鞑子,七月二十抄了浩奇特部左旗的老窝,缴获三千只牛羊,六百多匹战马,二十三又宰了乌珠穆沁部右旗头领的脑袋。回来的时候碰到阿巴嘎部,和他们打了一架,杀了一千三百四十六个蒙古鞑子,我部损伤亡一千八百多人……皇上,末将此行出关,大大地长了大明的军威,都是本兵大人布置得好,末将打得太过瘾了。”

这是一场大胜啊,然而在场的众人却没有丝毫胜利的喜悦,众人听得背上冷汗直冒,不住地摇头叹息。

这闫险峰也不知道是从哪儿冒出来的,刘慧明突然就把他提拔为宣府总兵,竟然还让他出塞去打鞑子,现在鞑子不来袭边就已经是万幸了,他们竟然还要主动去惹是生非,岂不是嫌命长了?

真是一个疯子下面一定有一群疯子啊!

刘慧明也有些尴尬,闫疯子这狗东西就不能含蓄一点儿嘛,干嘛要把自己牵扯进来。刘慧明交待了他那么多话,这家伙就记住“自己写的奏疏才是皇上最爱看的奏疏”这一句话了,写之前也不知道和人商量一下,唉,真是个榆木脑袋!

李遇知和蒋德璟首先忍不住了,直接向崇祯开炮道,“陛下,大明现在到处兵凶战危,如何还要去招惹鞑子?刘阁部此举,实乃引火**,臣要参刘阁部。”

刘慧明哈哈一笑,不以为然地道,“放心吧,没事没事。皇太极死了,建虏忙着内斗呢,不会管这事的。”

他当时敢于出兵也是算准了这一层,这事要惊动清朝高层直到完全解决再怎么也要花上几个月时间,虽然他当时不清楚皇太极到底什么时候死,但他算准了皇太极肯定没有机会处理这件事了。

张忻愤恨地道,“刘阁老将大难临头,还笑得出来,就算建虏不报复,难道蒙古鞑子就不会报复吗?”

倪元璐的眼里也充满了不解与失望,只有魏藻德东一言西一语不知在帮谁说话。

刘慧明见在场的诸人都是一副大难临头的样子,心中不禁有些失望,这些都是大明的重臣啊,竟然一个个怕成这样,要是传出去了脸往哪儿搁?

刘慧明扫视了众人一眼,冷笑道,“哼,我大明堂堂天朝上国,千万领土、亿万子民,还怕他们区区鞑子吗?你们这幅样子,哪里还有一点儿国家重臣的样子?传扬出去难免让人笑话!”

他这句话说得掷地有声,一时把众臣都镇住了,就连崇祯都有些脸红心跳。不仅是众臣僚,就算是他也有些缺钙了,自从他登基以来,面对满清屡战屡败,损兵折将无数,早已丧失了战而胜之的勇气了。

刑部尚书张忻首先反应了过来,也冷笑回应道,“刘阁老说话未免太夸大了些,我大明因辽东战事不知耗费多少钱粮、折损多少兵将,废了多少心血,至今仍然于事无补,难道仅凭你几句大话就能解决了?”

刘慧明满不在乎地道,“俗话说佛争一炷香,人争一口气,虽然我们在辽东耗费了不少兵马钱粮,但我们仍然继续战斗下去,打不过难道就不打了吗?难道连打下去的勇气都没有了吗?被人在腰上打了几拳,腰板就挺不直了吗?”

他这一番话义正言辞、慷慨激昂,其实并无多少干货,然而大明满朝上下都弥漫着一股畏满如虎的氛围,他不给他们打点儿鸡血,还真不好说后面的事。

不过,在场的众人都是久历宦海的老油条,自然不是他几句口号就能糊弄过去的。这不,他话一说完,蒋德璟就问道,“不知德公在辽事上有何高见?”

刘慧明摆摆手,谦虚道,“高见没有,浅见倒有一些。”

崇祯来了精神,开口道,“今日本是经筵之期,你就把持当成讲经吧。。”

刘慧明想了想,道,“其实臣一到北京就在想辽东的事,私下里也写了一些文章讨论这个问题,想了三个月,也有一些自己的想法了。”

崇祯喜道,“既如此,不妨说出来众卿一起斟酌斟酌。”

刘慧明喝了口茶,道,“关于辽事首先要定个基调,到底是战还是和,如果要战,就讨论该怎么战,如果要讲和,就应该讨论怎么讲和。不能一会儿战一会儿和,一会儿和一会儿战,这样又战又和,又和又战,只不过是浪费时间而已。因此,咱们必须先制定一个统一的国策,至少要保证十年不变动,如此才好说后面的事。”

这段绕口令虽然有些拗口,但在场的人都听懂了。不过听懂了归听懂了,接不接受又是另一回事了。

老天官李遇知道,“依刘阁老的意思,到底是该站还是该和?”

刘慧明脱口而出道,“当然是战,辽东是大明故土,收复失地乃是每一个大明臣子的职责,哪有不战之理!”

废话,大庭广众之下说议和的事,不被言官骂死才怪呢,他才没那么傻呢。

趁众人愣神的功夫,刘慧明立马展开反击,“不知老天官以为当战还是当和?”

李遇知正准备问刘慧明当如何战,没想到他竟然把皮球踢了过来,只好把话吞进肚子里,也义正言辞地道,“刘公说得极是,老夫也以为当战。”

刘慧明见张忻今天跳得格外欢实,又问道,“不知张司寇以为大明当战还是当和?”

张忻也脱口而出道,“自然是当战。”

刘慧明又一一问了大学士蒋德璟、左都御史李邦华、大理寺卿凌义渠、户部尚书倪元璐等人,无一例外都表示当战。

这些人也不傻,在大是大非的问题上拿捏得极准。

刘慧明看了一眼崇祯,拱手道,“陛下,咱们大明六部九卿四大阁老都认为当战,臣以为民心可用啊。”

崇祯轻轻地哼了一声,不满地道,“朕也知道当战,然则如何战也?”

众人瞬间陷入了沉默,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最后都把目光投向了始作俑者刘慧明。

刘慧明淡淡一笑,道,“陛下,其实打仗很简单的,无外乎兵马调度、钱粮筹集、战略战术制定而已。就拿辽东战事来说,兵马调度是臣的工作,大明现在不论是卫所兵还是边军都已经不是八旗军的对手,我的工作就是重新编练一支精兵出来,这支兵马不论是从数量还是战力上都要超出八旗兵。至于钱粮的筹集当然是户部的工作,我这边提报一个预算出来,大伙共同商议最后定一个准确的数据,倪公去筹钱就是了。还有打造军械,这是工部的事,我的新军数量定了,需要的军械自然也就定下来了,范司空按照需求去做,没钱就找倪公要,如果倪公也没钱,咱们就群策群力,总能想出办法来的。还有制定战略战术,这是兵部和蓟辽总督的事,大家一起开几个会,再去实地考察一番,最后选一员智勇双全的大将出来领兵,就行了。”

他这番话有点儿“把大象装进冰箱里”的意思,这个时代的人虽然不知道这个梗,但意思还是明白的。果然,他的话刚说完,就引起了一阵冷笑,李邦华道,“刘公啊,事情如果像你说的这么简单容易,这二十多年,辽东都够收复五回了。”

礼部尚书林欲楫道,“刘公貌似还忘了一个工作,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大明如今将才凋零,如之奈何?”

刘慧明道,“这个简单,咱们大明从来不缺将才,忠义勇武之士有黄得功、周遇吉、马祥麟、吴三桂、刘良佐、高杰、唐通等人,正直知兵之才有孙传庭、侯恂、袁继咸、赵光抃、宋一鹤等人,都是将帅之才。”

众人颔首称赞,这些都是大明公认的知兵之人,看来刘慧明也很有识人之明嘛。

刘慧明见众人认同自己的观点,愈发飘了,“这些人成名已久,虽然经验丰富,难免有些懈怠了。陛下如果不愿意用他们,大明还有很多青年才俊值得任用的,比如新军里面的赵良栋、王进宝等都是少有的将才坯子,文官方面长沙知府堵胤锡、郧阳兵备使高斗枢、都是未来的帅才。”

刘慧明顿了顿,接着说道,“如果你们还不满意,我成立一个武备学堂,专一教授将帅之才,第一期已经开班了,相信用不了几年就能为大明培养一堆人才。”

众人面面相觑,武备学堂是个什么玩意?

刘慧明见他们脸上写满了问号,故意岔开话题道,“如果你们对这些人还不满意,那就只有我自己了,你们可别忘了,我也是打过仗见过血的哦。”

众臣终于破功了,魏藻德第一个笑出声来,“古语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德公这是效法古人毛遂自荐呢。”

刘慧明道,“作为大明的官员,陛下的臣子,国家有难,陛下有忧,我们当然要挺身而出,要有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精神嘛。”

崇祯颔首道,“先生之忠义为国,朕早知矣,众卿也当以先生为楷模才是啊。”

众人齐声应是,心里却把刘慧明骂了个狗血淋头。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