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明末妖僧 > 第574章 辽东三大失策

明末妖僧 第574章 辽东三大失策

作者:沉渣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1-04 01:18:09

第574章 辽东三大失策

刘慧明看着他们古怪的表情,笑道,“光说不做假把式,光做不说是傻把式,我既不做假把式,也不做傻把式,我要做又说又做的真把式。”

崇祯道,“刘卿到京以后,编练新军,破获大案,革新钱钞法,筹措赈灾粮,如此桩桩件件,你们可有一人做到过?”

众人忙点头称是,这些人很会来事,见崇祯当面夸奖他,忙送上一箩筐马屁。

刑部尚书张忻拱手道,“皇上有刘学士辅佐,实大明之福,陛下之福也。”

通政使沈惟炳也道,“刘学士之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我等如何能及,也请学士不吝藏私,为大明中兴大业倾尽全力才是。”

刘慧明仔细打量了几眼沈惟炳,道,“沈老大人说的是,大明不仅是陛下的大明,也是你我的大明,中兴大业不能只靠陛下一人,也不能只靠我一人,要靠在座诸公,文武百官共同努力才行。每个人才略有大小,品德有高下,我希望咱们大明的同僚都像沈通政说的那样不吝藏私,为大明中兴大业倾尽全力。”

刘慧明今天说起大话套话简直是文思如泉涌,不仅众臣,连崇祯都刮目相看。

“这厮,又把我等套进去了!”沈惟炳看了他一眼,眼里露出了莫测的笑意,让人毛骨悚然。

刘慧明这才想起此人和自己在湖广就结下了梁子,看来以后得小心一点儿才行了。

崇祯把眼前的一幕都看在眼里,意味深长地道,“德华还是说说辽事吧。”

刘慧明行了一礼,却转头对那个小太监道,“我兵部的签押房里有一张漠南蒙古的地图,麻烦公公跑一趟帮我取来一下,找不到的话你就问何欢。”

那小太监面有难色,崇祯喝道,“速去速来。”

趁小太监去取地图的空当,刘慧明简单地回顾了一下大明的辽东政策,“陛下,我接下来说的话可能很多地方都是犯忌讳的,您赦我无罪我才能说,不然今天的话题就到这里吧。”

众人面面相觑,崇祯却笑道,“你又不是第一次说犯忌的话了,朕哪一次罪过你了?”

刘慧明行了一礼,“谢陛下隆恩!”

崇祯看了看其他人,接着道,“今日诸卿可以畅所欲言,朕绝不加罪。”

众人谢了恩,静听刘慧明的“高论”。

刘慧明道,“陛下,诸君,我认为咱们大明在辽东问题上的犯的最大的错就是政策摇摆不定,有决策无执行。”

见崇祯没有说话的意思,刘慧明继续说道,“大明第一个政策摇摆不定的错就犯在熊廷弼和王化贞身上,他们主要是关于战和守的分歧,熊廷弼主张先守后战,王化贞主张直接开战,这两个人谁对谁错,现在已经不重要了。不过,从事后诸葛亮的眼光来看,我认为王化贞错了,熊廷弼才是对的。我可以做一个大胆的预测,如果朝廷信任熊廷弼,不派王化贞过去搅局,按照他战略构想,先立足防守,再从山海关、登莱、天津三路进军,是可以收复辽东的。”

众人沉默了,就算是崇祯也早已明白,熊廷弼和王化贞之间的争论,熊廷弼是对的。然而熊廷弼在任时先是经历两个皇帝驾崩的大事,然后又是东林党和阉党争权,他这人又是个只会做事不会做官的人,大错就此铸成,现在说什么都晚了。

刘慧明接着道,“大明第二个政策摇摆不定的错误犯在王在晋和孙承宗身上,这一次是关于到底该退守山海关,还是要构筑宁锦防线的问题,也可以理解为辽西之地当不当放弃的问题。这两个策略可以说各有千秋,孙公的理由很充足,山海关乃是大明辽东的最后一道防线,倘若一旦失守,咱们就只有迁都了。王公的理由也很充分,构筑宁锦防线会成为朝廷一个巨大的负担,纵然能阻挡满清一时,最后大明也会被拖死。”

说到这个话题,众人就不再沉默,纷纷起来反驳。

凌义渠道,“孙公之策乃老成谋国之策,王公之策太过冒险,老夫以为孙公之策更优。”

吏部尚书林欲楫也道,“山海关一座关墙太过单薄,委实抵挡不住八旗铁骑。”

众人讨论了一会儿,几乎一边倒地支持孙承宗,刘慧明笑了笑,道,“诸公不妨想想现在,宁锦防线安在呼?”

众人顿时怔住了,松锦大战之后,大明苦心经营二十年的宁锦防线已经名存实亡,只有吴三桂一军独守孤城宁远,随时都会被八旗铁骑吞噬。

这也从侧面说明孙承宗的策略其实是错的。

刘慧明接着道,“为了保护这条防线,我们耗费了无数钱粮、折损了上百万兵马,我们加了辽饷,结果引发了饥民暴动,为了剿灭流寇,我们又加了剿饷,两次加征之后,流寇不仅没有剿灭却愈发猖獗,我们又加了练饷,然后就陷入了内忧外患,两线作战的困境之中了。”

刘慧明顿了顿,接着道,“可以说,大明现在的局面的根源就是因为辽东,更精确地说就是因为这条宁锦防线。兵法有云存地失人,人地两失,存人失地,人地两得。倘若当时采纳王公的建议,主动放弃辽西,收缩防线,养精蓄锐,情况可能没这么糟糕。”

魏藻德问道,“倘若鞑子扣关,单凭一条防线如何抵敌?”

刘慧明要了一张纸,简单地画出辽东地形图,介绍道,“你们看,这是燕山,这是大兴安岭,这是辽西、辽东,这是山海关。”

刘慧明在地图上一一标注,如数家珍,看得众人震惊不已。

刘慧明接着在地图上标注,“除了山海关以外,辽东通往中原还有三条路线,分别是大凌河—青龙河—冷口、刘家口;老哈河—瀑河—喜峰口;老哈河—古北口。”

刘慧明把四条线路画完,其他人早已震惊不已了,这些地方他们虽然有所涉猎,但绝无可能像他了解得这么清楚详细,魏藻德赞道,“德公当真是胸中有山河呀。”

刘慧明呵呵一笑,心道哥们儿是地理学专业的,当然胸中有山河了。

“陛下,诸公,你们也知道,这四条道路归两个衙门管辖,蓟辽总督管辖三条山路,辽东督师管辖辽西走廊和山海关,蓟辽总督镇蓟援辽,辽东督师镇辽援蓟,双方互援互助,互相制衡,设计得很完美,其实问题很大。纵观清兵几次入关,无一不是从蓟辽总督的辖区突破的。这说明了两点,一是辽西走廊和山海关完全没问题而蓟镇有很大的问题;二是蓟辽之间虽然表面上互援互助,互相制衡,实际上却互相推诿,门户之见极深。因此,我的建议是把蓟辽合为一体,总览整个蓟辽军政事务,特别是现在辽西之地已尽失,辽东督师已没有单独设置的必要了。至于制衡的问题嘛,我的意见是实行任期制,简单来说就是几年一轮换。”

按照大明现在频繁的人事变动,一个人根本不可能在一个岗位上待上几年的。

崇祯听得连连点头,示意他接着说下去。

刘慧明道,“要说宁锦防线没用肯定是不对的,宁锦防线很有用,只是造价太高了而已。刚才魏公问我若没有宁锦防线,单凭一座关城被清军突破了怎么办?我意见是采纳王公的建议,在关外的八里铺再筑一道关墙,有两道城墙,可保无虞。”

沈惟炳反驳道,“八里铺离关城只有八里路,若新城兵溃,涌向旧城,是当开城以收拢溃兵还是闭城以资敌?况且多一座城又要增加一处兵力,朝廷钱财本不富余,如何样的起这许多兵?”

刘慧明真的想撞墙自杀,心道你个搞内刊的家伙好好办报不行吗,为什么要插手军国大事?

他看了一眼沈惟炳,笑道,“你前一个问题是孙阁老二十年前就提出来的,你竟然用来考验二十年以后的我,你是把我当白痴吗?后一个问题只有白痴才会问,都筑了两外城了,内城还需要那么多兵吗?”

刘慧明毫不留情地打击沈惟炳,看得其他人不住地摇头,腹诽沈惟炳问问题不提前做功课,活该自取其辱。

沈惟炳被臊了个大红脸,只得闭口不言了。

刘慧明接着道,“大明第三个政策摇摆不定的错犯在杨嗣昌和卢象升之间,这是关于战与和的争论,你们都知道杨嗣昌是主张攘外必先安内的,所以他主张先与清朝议和,全力剿灭流寇,至于流寇被剿灭之后,与清朝是战是和,他没说,我估计可能还是要战的。而卢象升是主张坚决战斗到底的,所以两边就闹起了矛盾。”

关于卢象升之死,满朝文武无不感到痛惜,但崇祯偏听偏信,到现在都不肯追封他,更是让其他忠义之士寒心不已。

刘慧明不想讨论这个话题,继续道,“战和守的问题一直延续到现在都没有解决,战则陷入两线作战的困境,如果不解决这个问题,大明迟早会被拖垮。然而,讲和的最佳时机也已经错过了,咱们面对清军屡战屡败,精锐边军丧失殆尽,内部又有流寇作乱,手里的牌已经不多了,如果这时候讲和签的就是城下之盟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