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明末妖僧 > 第669章 得志猫儿胜过虎

明末妖僧 第669章 得志猫儿胜过虎

作者:沉渣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1-04 01:18:09

第669章 得志猫儿胜过虎

代王看完手中的清单,脸色瞬间变得灰败起来,拿纸的手不自觉地颤抖起来,半晌才问,“德华此何意?莫非是捐官?”

“捐官”是一种文雅的说法,通俗的说法是卖官,修辞手法叫“卖官鬻爵”,是中国历朝历代到了后期都会出现的现象,并不稀奇。大明王朝早在两百年前的正统年间就已经开放纳捐了。当时朝廷用度紧张,为了弥补财政收入的不足,筹集资金救济赈灾,朝廷开始零星地赐予散官冠带。

到了弘治年间,朝廷规定,普通百姓纳银四十两,就可以获得一副冠带,成为“义官”,虽然只是一个做官的资格,永远都不可能做官,但也可以吓唬住不少人了。

不过,人的**永远是无止境的,这些人花钱买到了做官的资格,自然就想实授,不过当时的朝廷还是很有节操的,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没有松口。

事情终于在正统十四年有了转机,这一年发生了一件大事,英宗皇帝被老太监王振忽悠得热血沸腾,要御驾亲征瓦剌,结果在土木堡被瓦剌骑兵包围做了俘虏,史称“土木堡之变”。

国家遭遇巨变,原本就很脆弱的财政平衡很快就被打破了,新登基的代宗皇帝为了弥补亏空,终于点头同意发卖实授官职。他发下御旨,凡是捐输米豆二百五十石、谷草二千束、秋青草三千束、鞍马十匹任何一项,就可以获得冠带一副。

有一位名叫张贤的生员不满足于冠带这样的空头支票,他希望能够有实质的回报,便请求进入国子监读书。按照大明的规定,进入了国子监就自动获得了生员资格,可以考科举了。

朝廷起初回绝了这项额外的要求,但有愈来愈多的生员提出“送监”的愿望。

接下来的几年,由于各地时有水灾、饥荒的消息。景泰四年(公元1453年),山东爆发蝗灾,代宗派官员前往赈济,由于资金不足,代宗只得松口同意当地生员纳捐八百石粮入国子监读书的请求。

自此以后,捐纳之门大开,国家凡是有大事需要用钱,如筹措军饷、赈济灾民、兴修漕河、修建陵寝等,都有官员倡议开捐。

纳捐已经实行了两百年了,但朝廷一直都是遮遮掩掩,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开放的最大限度就是国子监入学资格。刘慧明现在直接卖实授官职,真的是一点儿节操都没有了。

刘慧明点了点头,肯定地道,“殿下说得没错,正是捐官。”

见他没有说话,刘慧明又补充道,“朝廷用度十分艰难,臣离京时,陛下一两银子都没给我,还要我上缴钱粮,我没有办法,只能这样了。”

“朝局已经如此艰难了吗?”代王的脸上满是愤怒,随即又泄了气,自言自语道,“难道我大明真的已经无可救药了吗?”

刘慧明默然不语,心说可不是嘛,我要是不能改变历史的话,你还能活小半年。

代王痛心疾首道,“捐官一策,贻害无穷,德华要慎重啊。”

刘慧明想起了一个段子,道,“俗话说条条大路通北京,做官就像到北京一样,你可以选择坐车、坐船、走路、骑马,甚至一路乞讨都行,只要到了就行了。做官也一样,想做官可以去考科举,可以去杀敌立功,也可以到权贵府里去跑官,当然也可以花钱买。我实行的是宽进严出,我不在乎他们用什么手段获取官位,我在意的是他们做官以后的表现。表现得好的,我可以给他们升官,要是表现得不好,或者一上任就捞钱回本的,我一样会收拾他们的,而且还不退钱,没有售后。”

代王懒懒地道,“你说得倒轻巧,这些人花钱捐官,谁人不想回本?”

刘慧明呵呵一笑,道,“殿下放心,我的官也不是随便卖的,实授官职,八品以下必须是秀才,八品以上必须是举人才成,而且我还要挑人,没有能力、心术不正之人就算再有钱我也不会卖官给他们的。”

代王见他说了很多,下定决心道,“好,本王就帮你传个话,你静候佳音吧。”

台上还在咿咿呀呀地唱着,代王心烦意乱,也没心思听戏了,大声地斥退了台上的戏子,又喝了一大口酒,才和刘慧明继续套路捐官的细则。

两人边喝酒边聊天下大事,代王问起此次出京督师的缘由,他故意吓唬他道,“闯贼攻破潼关、全陕沦陷在即;献贼盘踞湖南,威逼湖北;鞑子占我辽东又屠戮华北;郑芝龙割据福建;西南烽火遍地,朝廷已经无力剿灭各处叛军了。倘若闯贼西向,则西南不保,闯贼就有了根基。若闯贼东向,三晋无险可守,京师危矣。当日在堂上议起此事,陛下心急如焚,但朝中无人有应对之策,臣只好勉为其难,向陛下讨了这个差事,条件就是允许臣便宜行事。”

代王点了点头,没再言语。

刘慧明接着道,“比丧师失地更可怕的是朝野已经对朝廷失去了信心,文官骑墙,武将拥兵自重,士绅结寨自守,只等新朝开国,新皇登基。而陛下对此束手无策,才三十多岁的人头发都白了。”

代王沉默不语,刘慧明顿了顿接着说道,“这也是臣现在不敢像在宣府那样大开杀戒的原因所在。那时候臣刚在密云取得了大胜,可现在朝廷连吃败仗,我也没那个底气了。”

代王神情凝重,沉默了半晌才喃喃道,“大明三百年国祚终有尽时啊!”

刘慧明自言自语道,“纵观这十几年,鞑子屡次入关,闯贼和献贼和献贼屡仆屡起,国家兵祸连年,老百姓流离失所。不论是关外的鞑子还是中原的闯贼和献贼,他们无一不是杀人如麻之人。战争一旦来临,百姓、士绅或可活命,但你们宗室却是无论如何都不能活命的。福王、周王、楚王、唐王、山东诸王无一不遭毒手,王爷想必也看到了。”

代王神情落寞,喃喃地道,“本王只是个闲散王爷,无权无势,偏又积攒了不少家业,此取祸之道也。福藩、楚藩之祸,孤也知晓。孤不学他们,孤当学周藩。”

周藩就是周王朱恭枵,李自成三围开封,周王散尽家财招募勇士,与之作殊死搏斗,虽然最终开封城还是被攻破了,但他却因为仗义疏财保全了性命。

“王爷慷慨仁义!”刘慧明呵呵一笑,道,“殿下放心,有臣在,你只管听戏耍子。”

代王笑了笑,道,“倘若这批粮草不够吃,你可再来取。”

刘慧明笑道,“这批粮食够不够全靠您了,您若能早些让那些商贾把赎金交了,我也就不用再来找您了。”

代王呵呵一笑,道,“你为何如此相信孤?”

刘慧明笑道,“殿下世居大同,又有二十多个藩国散落在晋北各处,影响力自然不小,你只要跟他们打个招呼,为朝廷大军打探情报,配合官府治理晋北自不在话下。要想保住山西不失,臣只有靠宗室和士绅了,这宗室只有依靠代殿下和晋殿下了。”

代王总算明白了刘慧明的想法,对刘慧明也有了一个新的认识——这是一个目光长远,眼光又很刁钻的人。

他也正想依赖刘慧明保住身家性命,便一口答应下来,“好,德华说得有理,本王答应了。”

在王府用完午膳,刘慧明又和老爷子说了一些闲话,向他学习大明的礼节。老爷子两百多年的贵族,对上层社会的来往自然是轻车熟路。经过两次深入地交谈,代王也放下了心里的隔阂,便把前段时间发生的事跟刘慧明说了。

原来,自从松锦大战失利以来,姜瓖就看出明朝不行了,他在京城到处花钱疏通关系,最后跑来了大同总兵的肥差。不过,他上任以来并未做什么正事,反而不断地骚扰代王府,以朝廷不发饷为由向他要钱要粮,搞得老头儿非常郁闷。

“德华先前说朝野对大明朝廷失去了信心,本王深有体会啊”,代王和刘慧明分别躺在一张软榻上,两个侍女正在给二人做着推拿,“想那武夫姜瓖,猪狗一般的东西,平时本王连正眼都不会瞧一下的人,现在也敢讹诈本王了。”

刘慧明心说难怪前几日王府宴会上你一句话都不和他说了,原来是受了欺负啊。

“殿下勿忧,姜瓖此人在臣的手下,保管他像一只小狗一样温顺。”

“德华一来就收买了他的兵,又分了他的势,那武夫明面上不言语,背地里不知如何憎恶于你呢!”代王吁了一口气,叹道,“本王乃是太祖后裔,天潢贵胄,竟被一武夫三番五次地勒索,说出去都嫌丢人!”

说道最后,老头的眼眶已经湿润了,声音都带着哭腔了,“得志猫儿胜过虎,凤凰落毛不如鸡啊!想当年太祖分封九个塞王,孤之先祖镇守大同,手下兵精粮足,打得蒙古鞑子不敢南下牧马,何曾受过这等欺辱!”

刘慧明心说好你个姜瓖竟然敢打宗室的主意,这么大一只肥羊要杀也是我来杀,哪轮得上你来!

心里这么想,嘴里却安慰道,“王爷勿忧,既然臣知晓了,臣定当为王爷除此大害,维护天家威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