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明末妖僧 > 第671章 侥幸不幸

明末妖僧 第671章 侥幸不幸

作者:沉渣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1-04 01:18:09

第671章 侥幸不幸

刘慧明的判断**不离十,他不知道的是,在冯铨的斡旋下,以陈演为首的阉党南派和魏藻德为首阉党北派已经合流,双方也不知道达成了什么协议,竟然谈拢了。不仅如此,冯铨在离京前竟然神奇地把阉党和东林党也拉到了一张桌子上,双方达成了一个更大的协议。

如今朝堂,阉党东林党已成一派,倪元璐和刘慧明领导的倪党成了另一派,双方已经水火不容了。这一次,他们的敌人不仅仅是东林党,还有阉党的人,他们已经联合起来了,目的就是要把他从精神和**上双重消灭。

双方一旦形成合力,爆发出的能量就是惊人的。在地方上,吏部天官李遇知在离休之前进行了一系列人事变动,他先安排金光辰接管夷陵,又把荆州知府荆国光赶到广东肇庆任知府,把张达中赶到了长沙,彻底断了刘慧明在湖广的根基。

好在襄阳有个王永祚,这货背地里早就投靠了刘慧明,但表面上还是东林党人,李遇知老眼昏花竟然被他蒙混过关了。

而现在,陈魏二人正坐在京城里一所十分低调的青楼里谈笑甚欢呢。魏藻德怀里拥着美人,嘴里噙着美酒,两人对视一眼,随即哈哈一笑。

魏藻德道,“陈公,咱们虽然已让倪元璐闭门谢客,但陛下毕竟没有免他的职,打蛇不死必受其害啊。”

“不急,不急!”陈演真的是一点儿都不着急,自从接到老家来信说白杆兵占了他们家在遂宁的盐场以来,他就一直在处心积虑地想搞掉刘慧明,可是刘慧明突然受宠让他触不及防,只得慢慢等待机会。

然而形势却在不断地恶化,随着白杆兵在四川不断推进,不仅遂宁大小盐场全部被刘慧明收入囊中,连他老家自流井的盐场也受到了干扰。摇黄余孽不断西窜,最后全部盘踞在嘉州,把嘉州大小州县祸害得一团糟,而以秦卫明为首的白杆兵却在成都一带好整以暇,对嘉州的情况不闻不问。

好在马祥麟兵败湖南,总算让他逮到了一个机会,却又被东林党捷足先登了,但是东林党只是安插上了自己的人,陈演却要马祥麟彻底倒台。

奏章像雪片一样地飞到御前,崇祯果然勃然大怒,不仅马祥麟受到了严厉的斥责,最后被贬到贵州去平定土司叛乱了,而刘慧明在陛下心中的地位都受到了影响。

魏藻德终归还是太年轻了,城府远不如陈演,听到他意味深长的话,不禁问道,“陈公还有后招?”

陈演问道,“鹿庵怎么说?”

“鹿庵临走前嘱咐我等要小心行事,切不可轻举妄动”,魏藻德喝了一口茶,缓缓地说道,“鹿庵这一次受损最为严重,但他好像一点儿都不着急。”

陈演呵呵一笑,“还是老办法,只不过换了一个人而已,不用担心,沧州最终还是会回到鹿公手里的,他也很快就会回来的。”

魏藻德回忆起刘慧明离京前那飞扬跋扈的样子,又想起冯铨临走前那落寞的身影,叹道,“这个刘和尚,我好生与之结交,他不理不睬也就罢了,竟还想着断我等北方士绅的财路,最后竟然鹿庵都不放过,他已经欺负到我们门口了,我等还不还击就显得太窝囊了。”

陈演不置可否,他从怀里摸出冯铨交给他的两张假银票把玩着,道,“现在该发动总攻了。”

草木枯黄,秋意渐浓,在东厂、五城兵马司和顺天府三方共同努力下,北京又恢复了昔日的繁华,只不过天公实在不作美,才刚十月初就已经下过第一场雪了。倪元璐坐在火炉边久久无语,自从答应和刘慧明结盟,他就知道自己未来的日子不会好过,但是刘慧明给他画的饼实在太诱人了,让他实在找不到理由拒绝。

他读了一辈子书,满腹经纶,在朝中摸爬滚打二十多年,挨过不知多少人的整,早已习以为常了。但是这一次,他觉得自己很冤,关于《崇祯历书》的争议,他再清楚不过了,当刘慧明提出要推动新历法顺利通过时,他心里是不同意的。或许是出于对刘慧明强大能力的自信,他最终还是答应了。

戴涛几乎调动了所有资源为历法预热,他也召集所有门生故吏站台背书,最后也终于顺利刊行全国。

然而现在事情却急转直下,以陈演为首的内阁和以李遇知为首的六部都上疏反对新历法的颁行,理由无非是老一套的《崇祯历书》出身问题,意思就是《崇祯历书》虽然不错,预测日食月食都很精准,就因为它是从西洋西洋翻译过来,所以不能通过。

倪元璐不甘心,亲自上疏驳斥了李遇知的谬论,刑部尚书邱瑜也站在他一边和陈演据理力争,双方一时形成了僵局。不过,随着蒋德璟、林欲楫等人加入了战团,倪元璐就有些吃不消了,这些人不从历法入手,却从徐光启翻译的那些西洋资料着手,通过逐条分解,蒋德璟又从历史的角度论述了西洋历法迥异于传统历法的地方,最后提出了一个关乎社稷安危的问题——西学东渐,国将不国。

崇祯终于动摇了,刚刊行的历书又被回收回来付之一炬。但是倪元璐的麻烦还没结束,就在崇祯叫停历法以后,言官的矛头再次对准了他,以沈胤培为首的言官上表请求崇祯销毁与《崇祯历书》有关的书籍,并弹劾倪元璐,请求封禁《京报》。

倪元璐见状只好上表请辞,闭门谢客,静等崇祯的处置。这一等就是半个月,崇祯对他不闻不问,他也只好待在府里读书写字。

“老爷,昨日的《邸报》来了”,老仆倪永忠拿着一份邸报进来,“今日早朝发生了一件大事,侯恂上表弹劾河南总兵张勇。”

“侯恂弹劾张勇?”倪元璐吃了一惊,“侯督师不是刚收复了洛阳吗?怎么就闹出将相不和的事来了。”

“侯恂弹劾张勇肆意妄为,拥兵自重,不停调遣。”倪永忠笑了笑,“老仆以为,侯恂此策并非针对张总兵,而是冲着刘阁老来的。”

“嗯,张勇是刘阁老的亲卫出身,手底下的兵又都是刘阁老一手编练的,不听他调遣也有可能”,倪元璐拿着邸报看起来,上面没写什么重要的事,但是还是有一件事让他发现了其中的猫腻,“工部停了棉花胡同的工程,边将的家属很快就要入京了,怎么停了?”

“吴甘来上表说朝廷大将在外征战,陛下却要扣留其家属作为人质有违圣贤之道,也让出征在外的将领寒心,请求皇上收回成命,皇上准了。”倪永忠平时负责和刘佩琦等人沟通,消息比足不出户的倪元璐灵通多了。

倪元璐心里咯噔一下,这两件事都和刘慧明有关,看来朝中有人已经开始对刘慧明动手了,自己不过是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罢了。

“天津巡抚赵光抃最近怎么样?”倪元璐基本上知道了对手的策略,“下一个就是赵光抃、闫险峰了吧?张国维也快了。”

一股强大的疲惫感侵蚀全身,他突然觉得特别累,冲倪永忠摆了摆手,“永忠,你先下去吧,我累了,想歇会儿。”

“危邦不入,乱邦不居,是时候告老还乡了”,倪元璐躺在躺椅上,嘴里默默地念叨着,“臣倪元璐临表涕零,夫天下大善者莫过于孝,孝之大憾者莫过于子欲养而亲不待……”

“这个刘和尚,还真是个会享受之人”,乾清宫里,崇祯皇帝坐在御案后,看着贴墙而立的一排铜管,赞道,“如此小小的一排铜管,房间里就暖和许多,比烧暖炉强多了。”

王德化府里用上暖气之后,没多久就给崇祯的乾清宫也装上了一套,随着寒冬的来临,那一排排铜管终于派上了用场,虽然刘慧明不在京师,但还是让崇祯不时想起他。“刘爱卿在山西做何事?”

王德化忙回答道,“回陛下,刘阁老三日前上奏已完成对大同边军的改编,正在布置秋防。”

“秋天到了,鞑子又要袭边了”,想起去年那一场浩劫,崇祯心里顿时涌上一片阴影,“建虏方向可有消息传来。”

王德化道,“回陛下,蓟辽总督王永积、山海关总兵高第、宁远总兵吴三桂俱上表建虏新主登基,兵马暂无异动。”

马绍愉在临行前突然被多尔衮扣押,随行的人员全部被杀。多尔衮还写了一封措辞十分严厉的信送回来,信中对大明干预大清废立之事十分恼火,并扬言此仇必报。

崇祯脸上得闻此信吓得不轻,一连几天坐卧不宁,连着给新任蓟辽总督王永积下了好几道谕旨,让他严加防范,并要求他们每天汇报军情。

一连几天无事,崇祯悬着的心也渐渐放了下来,得知今天又是平安的一天,叹道,“看来刘爱卿的计策也并不是都能成功啊。”

王德化脸上有些尴尬,马绍愉出使的事本来就是没什么希望的事情,得到这样的结果也在意料之中嘛。

王德化见崇祯的脸色已经缓和了,便大着胆子道,“建虏新主初立,诸事繁多,老奴以为虏酋不过是吓唬咱们。”

崇祯在心中早就接受了这样的解释,听他这么说,心中又安稳了一些,道,“即便如此,也当加强防范才是。”

王德化连忙点头称是。

崇祯道,“德华此人长于治政短于急智,料事不准也没什么,随朕倒外面走走。”

然而,他们还没出门就接到了急报,建虏又出兵了。

“陛下,辽东急报!”一个小黄门拿着一份塘报匍匐在地,哆哆嗦嗦地道,“建虏摄政王多尔衮遣济尔哈朗、阿济格为将围攻宁远,前军已到中后卫,前屯卫、中前所亦遣使告急。”

崇祯脑袋嗡的一声,真是怕什么来什么啊,如今的宁锦防线已经残废,除了一座宁远孤城了,在西边就只有中后所、前屯卫和中前所三个据点了,清军一拥而上,难道要扣关吗?

崇祯吓得脸色苍白,半晌才道,“这,这,吴三桂没挡住吗?”

小黄门匍匐在地,浑身颤抖,不知该如何作答,崇祯看完塘报,心中更没底了。这封急报是王永积送来的,他也不知道吴三桂现在是死是活,还是已经投降了东虏。

“快,召集群臣议事!”崇祯吓得手足无措,心里对对刘慧明也厌烦起来,心道都是这人惹的祸,如今招来了建虏的大军,当时就不该听他的!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